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异相沉淀法制备聚三苯胺/活性炭复合材料.SEM及电化学测试表明:聚三苯胺与活性炭复合后,材料的粒径从150 nm左右下降到几十nm,该电极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0.5 C倍率放电容量从88.5mAh/g增至105 mAh/g左右,40 C倍率放电容量约达70 mAh/g左右,1000周循环的容量基本不衰减.  相似文献   

2.
氯冉酸比色测定气体中低量水蒸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冉酸曾被用于测定微量钠盐以及重金属,后来Barreto用该试剂测定有机溶剂中的水分。我们研究了用氯冉酸光度测定气体中少量水分的条件,并用于氢、氧等气体中少量水分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良好,结果满意。 (一)试剂及仪器 1.0.002M氯冉酸(Chloranilic acid)溶液:称取0.1045克氯冉酸(实验室试剂),溶于无水乙醇中,转入250毫升棕色容量瓶中,并用无水乙醇稀释至刻  相似文献   

3.
应用复合电镀法制备Sn-SBA15电极.充放电测试得其初始放电(嵌锂)容量,达到1075mAh/g.充电(脱锂)容量为630mAh/g,经过50周循环后充放电容量均保持在400 mAh/g以上.XRD分析表明,Sn-SBA15电极具有四方晶型锡结构;而SEM观察到电极表面的蜂窝状结构.交流阻抗谱结果显示,Sn-SBA15电极表面有SEI膜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硫/介孔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加热处理的单质硫与由模板法制备的介孔碳合成一种硫/介孔碳复合材料(S/C).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介孔碳能有效提高硫电极的电化学反应活性、限制硫电极中间产物在电解液中的溶解流失,从而使S/C复合电极具有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放电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在800mA/g的高电流密度下,硫电极的首周放电比容量达到1234mAh/g;循环100周后,比容量仍保持在800mAh/g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LiOH.H2O,Ni(NO3)2,6H2O,Co(NO3)2.6H2O,NH3.H2O为原料,在不同条件下以类凝胶法制备层状化合物LiNixCo1-xO2,并以此作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首次充电比容量达192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40mAh/g,循环22次后其放电比容量保持在119mAh/g。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LiNi_(1/3)Co_(1/3)Mn_(1/3)O_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测试、阻抗测试(EIS)和充放电测试探究了其作为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0.2C(1C=170 mA/g)的电流密度下,其容量为160 mAh/g以上,在0.5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43 mAh/g以上,200个循环后容量仍然有121.5 mAh/g,容量保持率在84%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Li[Ni(1-x)/3Mn(1-x)/3Co(1-x)/3Mox]O2 (x=0, 0.005, 0.01, 0.02). 对它们进行了XRD, SEM, 循环伏安及充放电容量测试, 结果发现, 掺杂x=0.01 Mo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嵌锂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在20 mA/g放电电流密度和2.3~4.6 V的电压范围内具有211.6 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 循环5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185.9 mAh/g, 容量损失为12.1%.  相似文献   

8.
应用改进固相合成法制备亚微米Li4Ti5O12锂离子电池材料.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分析分别显示:物相单一且粒度均匀,D50为0.886μm,属于亚微米级材料.合适的粒度和分布使得该材料展示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以其装配的半电池中,0.1C首次放电容量为165 mAh/g,5C时放电容量可达107 mAh/g,10C时仍可达到54 mAh/g.  相似文献   

9.
以石油沥青为碳源, 在空气中将其加热到450 ℃制备出纳米碳球(CNBs), 经1500 ℃氮气气氛中加热纳米碳球3 h后得到高温处理的纳米碳球(H-CNBs).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所制备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 制得的CNBs的粒径在50~80 nm之间, 石墨化程度不高, H-CNBs粒径没有改变但石墨化程度有所提高, 推测了CNBs的形成机理. 用恒流充放电测试分别对CNBs和H-CNBs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在电流密度为1 C时, 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和经过100圈之后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60 mAh/g和500 mAh/g, 413 mAh/g和200 mAh/g之上, 同时这两种纳米碳球的首次充放电的库伦效率较低, 分别经过10圈和30圈后可以稳定在98%左右. CNBs在经历0.1 C, 1 C, 5 C, 10 C循环回到0.1 C时, 容量几乎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液态锂电池使用易燃的电解液,所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固态锂电池由于其较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困扰固态电池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其离子电导率和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因此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是开发固态电池的关键.在本工作中,作者成功通过旋涂法制备聚乙二醇-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O-PAN-PMMA)凝胶电解质.PEO-PAN-PMMA聚合物薄膜为均匀透明的,具有较高的吸附率,且热稳定性较好,在380℃下保持稳定.通过浸泡电解液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凝胶电解质.该凝胶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室温离子电导率为0.4 mS/cm,而且电化学窗口较宽,在0~4.2 V之间化学性能较为稳定,界面稳定性较好.组装成Li//PEO-PAN-PMMA凝胶电解质//LiCoO2电池之后,正极首圈放电容量为129.8 mAh/g,循环100周,正极放电容量剩余119.51 mAh/g,在0.1 C、0.2 C、0.5 C和1 C倍率下循环,正极放电容量分别为129.8 mAh/g,99.5 mAh/g,86.1 mAh/g和64 mAh/g.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种简单的合成工艺 ,将铝和锂混合掺入到主尖晶石相锰酸锂中 ,研究不同掺杂铝量对材料的初始容量及循环稳定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同时掺杂铝锂的材料要比单独掺杂铝或锂的循环稳定性好 .利用扫描电镜、粉末X_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对材料形貌及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掺杂铝锂材料颗粒细小、分布均匀 ,具有较好的结晶性能 ,较高的初始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其初始容量达 119mAh/g ,循环 2 0 0次后容量仍然保持在 10 6mAh/g  相似文献   

12.
纳米级LiFePO_4材料的水热模板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模板法合成纳米级LiFePO4材料,改变水热反应中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比例控制样品颗粒生成的大小.SEM测试表明,合成的LiFePO4晶粒尺寸与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密切相关,范围在几十到几百nm之间.充放电试验表明,合成的纳米级LiFePO4材料电极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其0.1C放电最高比容量可达150 mAh/g,而1C和2C放电比容量也分别有140 mAh/g和126 mAh/g.  相似文献   

13.
常压回流法制备掺杂钴离子的钙锰矿,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化学分析等测试表明:钙锰矿均为单一相,组成为MgxCoyMnOz·nH2O,其中0.18≤x≤0.22、0≤y≤0.24、2.10≤z≤2.53、0.35≤n≤0.73.以掺钴钙锰矿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组成为Tod-Co10%(10%Co的Mg0.18Co0.12MnO2.19·0.45H2O)电极放电性能最佳,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19mAh/g,100次循环充放电仍有102mAh/g.对比之下,未掺钴的Tod-Co0%电极(钙锰矿)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11mAh/g,30次循环后为37mAh/g.  相似文献   

14.
由溶胶凝胶法合成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在水溶液体系中具有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放电时能够输出极高功率密度.XRD表征证明合成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具有层状α-NaFeO2结构,SEM形貌显示材料的粒径约为500nm,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LiNi1/3Co1/3Mn1/3O2材料在pH12的2mol·L-1LiNO3溶液中,以2C(0.36A/g)倍率充放时,比容量达到了147mAh/g.如以80C(14.4A/g)、150C(27A/g)和220C(39.6A/g)的倍率充放,材料的比容量仍可达到64mAh/g、33mAh/g和16mAh/g,而全电池的功率密度分别达到2574W/kg、3925W/kg、4967W/kg.其中80C倍率充放,经10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0.9%.  相似文献   

15.
以碳凝胶作导电骨架,合成硫/碳凝胶复合物.XRD、SEM等表征显示,该复合材料完全保持了碳凝胶的形貌,颗粒大小在10μm以下,硫吸附在碳凝胶内部空隙中呈无定形态,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以0.1C放电,该材料首圈放电容量达到1311mAh/g.0.2C循环充放,首圈放电容量为1107.1mAh/g,30周充放电后,放电容量仍不低于800mAh/g.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多孔黑色二氧化钛(PB-TiO_2),并将其作为原料制备得到PB-TiO_2涂层隔膜(PB-TiO_2@PP),研究了隔膜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PBTiO_2@PP隔膜能够大幅度提高电池的比容量、有效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1C倍率下,放电容量能够保持在882mAh/g.100次循环之后,容量仍能保持在780mAh/g,容量保持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1+xMn2O4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兴泉  李庆  于作龙 《合成化学》1999,7(4):382-388
以化学MnO2(CMD)为Mn源,LiNO3和LiOH·H2O分别为Li源,采用无机水热合成法合成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阴极材料Li1+xMn2O4(0≤x<1),并采用XRD,BET,TEM,TGA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240℃水热晶化72h所得样品为棕红色,主要以γ-Mn2O3和层状LiMnO2形式存在。当Li/Mn摩尔比为1∶1时,其首次充电比容量达到205.35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78.80mAh/g。样品经650℃空气中焙烧6h后转变成以Li1+xMn2O4尖晶石型形式存在,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下降到110mAh/g~120mAh/g。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傅-克烷基化反应制备了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聚苯乙烯-聚环氧乙烷-聚苯乙烯(PS-PEO-PS)三嵌段共聚物为添加剂的交联纳米纤维复合膜(e-CPMs).将e-CPMs浸泡电解液活化,即可得到交联凝胶聚合物电解质(e-CGPEs).通过改变PS-PEO-PS的含量(3%、5%、10%、20%)研究了PS-PEO-PS对e-CPMs热稳定性及e-CGPE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CPMs的高温尺寸稳定性优于PVDF膜和商业化聚丙烯(PP)隔膜.当PS-PEO-PS的添加量达到5%时,e-CGPE 5%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6.52 mS/cm.在2 C充放电,e-CGPE 5%放电比容量仍可达83.5 mAh/g.在0.1 C循环100次后,e-CGPE 5%的放电容量保持率高达99.7%.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L i[N i0.475Mn0.475Co0.05]O2.XRD,SEM,循环伏安及充放电容量测试表明,在800℃下煅烧合成的样品具有较高的嵌锂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如在20 mA/g和2.3~4.6 V的电压范围内,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8.8 mAh/g,循环3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150.2 mAh/g,容量损失16.0%.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三个以氯冉酸阴离子为桥基的稀土双核配合物,Ln_2(Phen)_4(CA)(NCS)_4(Ln=Nd,Dy,Ho;Phen=菲咯琳;CA=氯冉酸二价阴离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电子吸收光谱及变温(4~300K)磁化率表征了配合物,并由变温磁化率观察到的数据和理论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分子内稀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Z’J’=-0.79(Nd),-0.67(Dy),-0.63cm~(-1)(Ho);表明稀土离子间存在极弱的反铁磁性交换相互作用 零场分裂参数△=-0.16(Nd),-0.76(Dy),-2.55cm~(-1)(HO);g=0.618(Nd),1.739(Dy),1601(HO),拟合因子≈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