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析测定阿片受体、抗独特型抗羟甲芬太尼抗体等生物大分子样品。熔融石英毛细管柱为60cm×100μmi.d.(从进样到检测器长度为50cm),以硼砂-氢氧化钾为缓冲液。结果表明缓冲液的pH影响CZE对阿片受体的分析,当pH为9.0时分析效果最理想,重现性良好,测得的两个主峰与同批样品进行SDS-PAGE分析得到的两个条带相符。用CZE分析抗独特型抗羟甲芬太尼抗体(IgG),表明用PrOteinA-Sepharose亲和色谱分离得到部分纯化的IgG,迁移时间不同于对照豚鼠的IgG。 相似文献
2.
羟甲芬太尼(F 7302,N-[1-(β-羟基-β-苯乙基)-3-甲基-4-哌啶基]-N-丙酰苯胺)是一个合成的强效镇痛剂,小鼠上的镇痛强度为吗啡的 6300倍.Na~ (100 mM)和 GTP(50 μM)可以减少羟甲芬太尼抑制~3H-naloxone特异性结合的强度,指出这个化合物呈现阿片激动剂性质.~3H-羟甲芬太尼与小鼠脑匀浆P_2部分阿片受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专一性和可逆性,Scatchard分析指出两个不同的结合点(K_(D1)=0.32nM,K_(D2)=3.91nM).各种阿片类药物可以较强地抑制~3H-羟甲芬太尼的特异性结合,而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抑制这种结合.比较吗啡、DSTLE和羟甲芬太尼抑制~3H-di-hydromorphine(μ)和’~3H-[D-Ala~2,D-Leu~5]enkephalin(δ)结合到小鼠脑突触浆膜阿片受体上的强度,结果表明,吗啡、DSTLE和羟甲芬太尼抑制~3H-dihydromorphine(μ)结合的强度分别为抑制~3H-[D-Ala~2,D-Leu~5]-enkephalin(δ)结合强度的79,0.11和81.5倍,从而提示羟甲芬太尼是一个强的μ激动剂。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羟甲芬太尼免疫的BALB/c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融合,获得分泌抗羟甲芬太尼抗体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该株细胞分泌的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与羟甲芬太尼结合的亲合力为3.65±0.59×10~7 l/mol。羟甲芬太尼类似物3-甲基芬太尼、β-羟基芬太尼和芬太尼与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有部分交叉反应,而DAGO,纳洛酮和双氢依托啡与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无交叉反应。应用纯化的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免疫家免,获得高滴度的兔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与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结合反应有剂量关系,并呈可饱和性。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能竞争抑制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与原始抗原羟甲芬太尼的结合反应。受体结合分析表明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能与放射性配体[~3H]羟甲芬太尼和[~3H]DAGO竞争结合大鼠脑匀浆膜蛋白上的阿片受体。在离体生物检定实验中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还具有类似羟甲芬太尼样作用,能呈剂量依赖地抑制电场刺激引起的小鼠输精管的收缩。以上结果提示抗羟甲芬太尼独特型抗体能与羟甲芬太尼竞争结合抗羟甲芬太尼单克隆抗体上的同一结合位点,具有羟甲芬太尼的内影像结构,并能与μ阿片受体结合,呈阿片受体激动剂样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X光衍射结晶学, 计算机辅助构象分析和分子图形学方法, 对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中七个典型代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芬太尼类化合物哌啶环4位丙酰苯胺基位置与生物活性有关。4-取代和顺式3-甲基芬太尼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是一个能量较为合理的体系, 在该体系下的构象有可能是生物活性构象, 即哌啶环1-位苯乙基为伸展构象, 哌啶环4-位扭角τ_4(C_(11)—C_(12)—N_(15)—C_(16))为100°左右时有利于与受体相互作用。并在构象分析和分子图形拟合的基础上, 提出了芬太尼类化合物与阿片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强效镇痛剂羟甲芬太尼(OMF)八个对映异构体中的其中四个, 即(-)-cis-(3R,4S,2'R)-OMF (1), (+)-cis-(3-R,4S,2'S)-OMF (2),(+)-trans-(3S,4S,2'R)-OMF (3), 和(+)-trans-(3S,4S,2'S)-OMF (4)进行了^1HNMR研究, 归属了所有的共振谱线。对哌啶环质子间偶合常数的分析表明, 所有顺式和反式异构体中的哌啶环都呈现相同的椅式构象。在顺式异构体中3-甲基位于直立键, 而4-N-苯基丙酰胺基位于平伏键, 反式异构体中它们均位于平伏键。讨论了3-甲基和4-N-苯基丙酰胺基的立体取代对NMR的影响, 在顺式异构体中4-N-苯基丙酰胺基的构象相对固定, 而在反式异构体中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6.
芬太尼类化合物与阿片μ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芬太尼类化合物与阿片μ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先用AutoDock4.0程序将芬太尼类化合物对接到同源模建的阿片μ受体结构中,再用GROMACS程序包在水溶液体系中分别对12个芬太尼激动剂和阿片μ受体蛋白复合物进行了MD模拟研究,优化对接复合物的结构,最后利用MM-PBSA方法,在APBS程序中计算芬太尼类衍生物与阿片μ受体的结合自由能,计算出的受体配合物结合常数(Ki)与其实验值吻合较好,并预测了化合物的活性排序.结果表明,复合物蛋白结构与空载受体蛋白结构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胞内区IL2、IL3和跨膜区段TM4骨架构象变化较大,不同的化合物对受体结构影响也有差异,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会增加蛋白特定区域结构的柔性.芬太尼类化合物可能是通过和受体结合后诱导阿片μ受体构象转变为活性构象,引起一系列的信号传导激活G蛋白,从而引发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8.
9.
10.
μ阿片受体的三维结构预测及活性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多个与μ阿片受体同属G蛋白偶联受体的视紫质蛋白序列,选择以同源性最高的牛视紫质蛋白(PDB编号:1F88)为模板,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基于Composer程序,构建了μ阿片受体的三维结构模型,并预测了其二级结构.模型的可靠性经Ramachandran图和ProTable验证,用Site ID确定了μ阿片受体的活性位点,得到了与文献报道相吻合的结果,并预测了新的可能的关键性氨基酸,为合理设计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指导药物分子设计.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壁材制备了甲维盐微胶囊。 探讨了不同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羟乙基纤维素作为乳化剂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粒径及其分布、包覆率与载药量的影响,对使用不同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羟乙基纤维素作为乳化剂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羟乙基纤维素制备的微胶囊外形规则、致密且无黏连现象。 随羟乙基纤维素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所得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逐渐增大,包覆率与载药量逐渐减小。 释放性能的研究表明,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羟乙基纤维素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La3 对离体灌流、腔内维持 12cm水柱压力的胃的泌酸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小白鼠全胃标本在体外 37℃下培育 ,并用pH 3 型精密pH计测定灌流液的pH。结果表明 :La3 (0 4~ 82 0× 10 - 6 mol·L- 1)以一种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地促进了胃酸分泌。一种胃泌素受体的阻断剂丙谷胺能有力地抑制胃酸分泌 ,它可阻断La3 对胃酸分泌的促进效应。西咪替丁 ,一种组织胺H2 受体的阻断剂也能以与丙谷胺相同的方式有力地抑制胃酸分泌并阻断La3 对胃酸分泌的促进效应。这些结果揭示 :La3 可以促进离体小白鼠胃标本的胃酸分泌 ,它可能是通过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和ECL细胞释放组织胺或者激活壁细胞上的胃泌素受体和组织胺H2 受体 ,从而促进了胃中壁细胞的泌酸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环糊精在酶促不对称反应、诱导不对称光化学反应、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选择性控释与包结和手性农药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领域中的对映体选择性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作了简要展望(引用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4.
手性和手性物质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手性药物的开发也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但目前仍有部分手性药物以消旋体的形式出售和使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消旋体药物,一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映体选择性释放将手性拆分和控释两个概念结合于一体,有望为消旋体药物的使用提供新的途径。基于本课题组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映体选择性释放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为便于讨论,本文根据构成药物控释载体的手性分子或结构(手性因素),将手性药物释放体系分为有机材料(水凝胶和粒子等)、无机材料和分子印迹材料等控释体系。关于对映体选择性释放以及释放过程中的对映选择性作用的研究,可进一步提升我们对于手性、手性物质和手性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具有高度识别性的新型合成受体的构筑一直是主客体化学的研究热点[1],因为它们是人们借以模拟生物酶的复杂结合过程、了解酶与底物之间弱相互作用力(如疏水效应、π-π堆积、氢键等)的作用形态的桥梁分子[2,3].目前,对一些经典的受体,如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等,都已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这些受体的孔径较小,构造板块单一,从而限制了它们对客体分子识别的选择性和包结能力.我们在考虑和设计新的分子受体的结构时,期望以多样性的构造板块构造出拥有较大三维几何空腔的分子,从而提高受体的选择性和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证明杜仲剥下的树皮,其里面的部分具有未成熟的次生韧皮部.这一部分在人工培养下,可以由射线细胞和韧皮部中其他生活的细胞发生愈伤组织,从中分化出不连续的分生组织带或直接形成一些管胞状分子,后来并可出现成群的管胞状分子团.雄株韧皮部产生的愈伤组织中并可分化出不定芽和不定根原基.离休韧皮部经过人工培养所发生的愈伤组织内,没有分化出筛胞状分子。 相似文献
18.
实验证明:(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刺激猴颗粒细胞芳香化酶活性和孕酮产生,并与剂量有直接关系;(2)GnRH拮抗物能完全阻断GnRHa的作用,表明GnRHa是通过颗粒细胞表面受体对其甾体形成起作用的;(3)除刺激作用外,GnRHa与促性腺激素一起则抑制雌激素和孕酮的产生;降低GnRHa的含量可逐渐恢复促性腺激素对甾体形成的刺激作用;(4)GnRHa对颗粒细胞的双向作用在cAMP诱导剂存在下也可观察到,这说明GnRHa抑制促性腺激素诱导甾体激素的形成是发生在受体结合以后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某个部位上。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薄膜,并将其作为电化学电极应用于选择性检测具有旋光活性的色氨酸(Trp)对映体。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的结构。以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为电极,通过示差脉冲伏安法实现了Trp对映异构体的识别,结果表明L-Trp比D-Trp具有更高的电化学响应,并且峰电流密度和Trp的浓度在0.3×10-4~1.5×10-4 mol·L-1范围内有线性关系。该复合物电极具有厚度和面积可控、稳定性高等优点,可显著提高电化学检测中的电流信号,有望用于分子药物及临床医学领域中手性对映体的识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