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论的原理,结合闽东南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对该地区的奥肯定律变异与民工荒和用工荒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工荒"现象在2010年春节前后再度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视角,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荒"问题的重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考“民工荒”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从农民工自身、主观的需求出发,对"民工荒"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在农民工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具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基于此提出解决"民工荒"应从宣传引导、教育培训、企业文化、工会组织等方面入手或许会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当前,珠三角、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纷纷出现用工吃紧的情况,本文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和社会用工刚性需求与结构性需求理论为出发点,论述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其结构性需要的具体思路,希望对当前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家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3):1-7
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劳动力大量剩余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并存、“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文章通过动态比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收益,认为本世纪初我国初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已经发生变化,他们逐渐倾向于选择留守农村,而大学生劳动力已经迈入中端劳动力行列,向低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成本大于收益.成本收益比的变化是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重要原因.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放宽农民工招工条件、降低大学生培养成本以及积极调整大学生培养模式,是解决“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通过对"招工难"这一热点问题的实况调查,提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现象;然后从劳动力供需关系变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劳动者期望与企业环境之间矛盾和就业工作不充分等四个层面分析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郑日金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5)
在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转型及跨世纪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表现在以超常思维启迪社会、以独立人格贡献社会、以创新文明影响社会和以群体建材推动社会等方面;社会对青年进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则表现为用生存竞争锻炼青年、用多极现象激励青年、用目标规范引导青年和用改革胜境优化青年等。把握好诸如此类的“互动律”,对社会对青年都大有补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来多种关于"牛顿第零定律"与"牛顿第四定律"的表述,基础物理教育应该在历史与教育的视角的下进行分析并合理应对.而启示意义则在于基础物理应该重视衔接教育并增强历史感. 相似文献
10.
邱永忠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6):70-73
网络互动交际中的语言频频发生对于现实语言的变异。理想认知模型中范畴成员地位的变化,造成网络语言变异的"突出"效果。为有效地在跨语符交际中传递网络语言变异"突出"的意图,可采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在明示变异话语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明示方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推理出原文语言变异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1.
王玉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0):112-114
“二律悖反”规律揭示了信息的质与量的关系,即信息的质量与信息的数量存在反向发展的关系。比较了信息的“质”与信息的“量”重要性,分析了信息的质量与数量是否存在“二律悖反”现象,探讨了信息载体与信息质量的关系以及信息“质”的提高与文字记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寻“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下的高职校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其实质就是国家人才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调。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一条重要途径,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校企合作大多是低水平、浅层次、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教育要走出校企合作的窘境必须破除瓶颈,建立起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四杰”骈赋不独在思想境界与哲理内涵与六朝骈赋相异,而且其骈赋自六朝齐梁之律化风尚开启以来,并受本朝律赋文风影响,较六朝骈赋律化更为明显,在用韵、格律和抒情化方面都较六朝骈赋又有不同。实为异于魏晋而独标的赋风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杨海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4)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之一,主要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是说话和传达思想的工具,是模因的载体,在语言模因的广泛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总是显示出变异现象。在发生变异的语言要素中,词语的变异是最典型和鲜明的。新的语言现象往往是基于模因变异,形成强势模因的结果。从语言文化模因的视角,来观察语言传播和变异现象,解析发生变异的依据和规律,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探寻语言的发展规律和进化趋势,而且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语言学习方法提供新的理据。 相似文献
15.
刘菲菲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6-61
洞头“妈祖平安节”是在传承和发展妈祖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官办民俗节日,其实质是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的一种调适和变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调适和变迁具有必然性。政府、专家、民众以及他者的多元互动为洞头县妈祖信仰仪式共筑了一个节庆展演的场域。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不仅扰乱了图书馆正常的学习秩序,破坏了馆内和谐的学习环境,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占座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硬件紧张,自习空间不足,管理不规范等等,但也和大学生公德缺失也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自觉自律,树立维护公共学习秩序的意识,占座现象就会缓解以致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7.
18.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本文着重从汉语的造字语义、词汇组合、修辞手法和日常称谓等方面对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现象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陈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Z2)
诗、画被称为姊妹艺术。在诗与画对比关系上 ,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 ,莱辛则强调“诗画异质”说。中西方这两种传统的诗画对比观的提出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中西艺术实践及其传统理论、主客体关系上各自强调侧重点的差异 ,以及对诗画媒介符号与时空观的不同理解 ,都是造成两种诗画对比观文化内涵不同的重要原因。弄清楚这种差异的内在实质 ,以求相互借鉴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程碧英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