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掠迁人口作为一种惯例性的行为几乎在每个政权中都存在。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掠迁行为,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由于劳动力的缺乏,限制了兵役、徭役及各种物质均征发;二是游牧民族传统“掠迁”理念的继承;三是汉文化和草原文化对各霸主治国理念的影响;当然也有其他偶然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后裔刘溯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五胡十六国”动乱由此开始。这一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失,十六个主要政权几乎都有掠迁人口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也是对游牧民族传统理念的继承,给霸权自身、掠迁民、经济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要分析了中国宗法制度的本质,从宗法制与姓和氏、宗法制和字辈、宗法制和避讳,以及宗法制和妇女的姓名四个方面讨论了宗法制对中国姓氏的影响。认为姓氏不仅是血缘传承的见证,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带着阶级等级对抗的宗法制的有力折射。  相似文献   

4.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识,也是唯一超越时空标明血脉传承的人类印记。伏牛山文化圈姓氏是中华姓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印记华夏民族特有的基因信息符号。伏牛山文化圈作为中华人种的起源地、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也是中华姓氏的发祥地。炎黄子孙根在伏牛山文化圈,中华万姓大多发祥于此。研究表明,目前全国120个人口大姓中源于伏牛山文化圈域内的大姓近78个。加强伏牛山文化圈姓氏文化探析,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血缘关系是家族一脉相承的重要手段,姓氏是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在母系社会,根据母亲的姓氏来明确归属;进入父系社会以后,随着家长制的建立,女性渐渐失去主导地位,嫁入夫家后,称呼随之发生改变.而在日本,则经历了“夫妇别姓”制度到“夫妇同姓”的一个转变,女性姓氏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阶级变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姓氏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姓氏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的姓氏起源,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想、生活习俗、文明发展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通过姓氏起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详细地了解到古代人的生产生活状态,了解他们内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包括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及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宋元以前,广西著述的数量极少,并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少于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明代,广西著述明显增多,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已超过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清代,是广西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述蔚为大观,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超越了以前任何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大部分已散佚不存。历代广西著述文献,特别是流传至今的广西著述文献,是研究广西文明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美术界多称古代泰山题材画作极少,实则不然,今经资料查证,发现历代画家的泰山画作十分丰富。从六朝到清代,有图流传或有目可查的泰山题材画作,不下百幅,其中不乏名家佳作。兹以时代为序加以综述。除著录画作外,兼及画家在泰山的艺术活动、画作内容、后世评价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晋陕两省生态扶贫移民过程中未迁农户的实地调研访谈,运用统计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生态扶贫移民中部分农户未迁的原因,并针对晋陕两省生态扶贫移民政策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晋陕两省生态扶贫移民工作提供决策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英文化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表面上,更表现为深层的人文心理差异。与发轫于两希文明的英国文化相比,中国文化自成体系,在本区属于优势文化,其传承的过程较为系统、单纯。此种文化的差异大到政治思想,经济体制和人文传统,小到姓氏文化的民族取向都有着具体细微的表现。文章试图从英国的姓氏文化和中国姓氏文化的主要特征入手寻找差异,研究其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并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来把握两种文化的人文心理差异,以期更好地实现中英之间的互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2.
南宋以来,温州地区经历了以闽籍徙温移民族群为主导的四次移民浪潮,分别是南宋时期因为“淳熙水患”而造成的补籍移民浪潮、明代初期卫所制度下的卫戍移民浪潮、明代中后期出于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移民浪潮以及清代初期动乱所导致的移民浪潮,这四次移民浪潮使温州南部的平阳、苍南等地至今仍保留丰富的闽文化遗存和完整的闽文化社会形态,这四个时段成为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的四个重要契机。对这四次移民契机形成原因及具体状况的探讨,有利于后人进一步研究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宗族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3.
商标词翻译中的语用等效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由于商标词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语用等效原则最适宜作为商标翻译的指导性原则。根据此原则,在商标翻译实践中,可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以实现“音、形、意”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全书最大的特点是从语言和文化相互结合的角度来审视温州地名,这种新颖独到的研究方法给后学者许多启发;书中的地名材料丰富而翔实,且言必有据;全书既有语言学研究的严谨沉稳,又有丈化研究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5.
深入福建省星级酒店餐厅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闽菜双语菜谱语料,认为部分闽菜菜谱翻译存在着硬译、用词不准确、不符合菜单设计精简原则、信息传达不到位、地方烹饪术语误译、菜肴译名文化内涵流失等失误。从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提出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增词、注释等翻译对策,旨在提高福建星级酒店菜谱翻译质量,提升闽菜在外国客户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孙诒让是清末朴学大师、教育家,温州师范学堂(温州师范学院前身)的创始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从1963年创刊以来,一直对孙诒让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视。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对孙诒让的生平、教育事业、科技贡献、朴学研究、图书思想等进行了研究,成绩很大,应该给以总结,以利于学术发展和进一步推动孙诒让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城镇发展机制和规律入手,指出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为主要特点,具有区域性和特殊性.提出了城镇化综合度指标,并以乐清市为例,对城镇体系的综合预测、职能分工和空间格局构建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调查结果反映:温州职业经理人队伍尚未成熟;经理人缺乏“专职”的精神;经理人的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在企业管理的权力、权限方面,企业主和经理人尚处于磨合期;温州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与家族制、收入分配关系有很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从晋朝至清代的温州知府的人员数量、官名、以及籍贯、科举功名和任职时间、政绩等问题很值得研究。在官名上,宋代的温州地方官有虚职和实职之分;在籍贯上,南方省,特别是江苏、福建籍人任温州知府者多:在科举功名上,明代知府中进士人数比清代多;在任职时间上,除少数知府任职长达九年之外,明清时期大多数知府的任期具有流动性大,在职时间短的特点:在政绩方面,除少数知府有劣迹外,知府任职期间能减赋免税,捐资辅政,严格执法,慈善爱民;或兴修水利,重视农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 ,温州在全国率先走向市场经济 ,这对温州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双重效应。温州开创  出一条“政府主导 ,社会多元投入 ,全社会共建精神文明”新路 ,形成了“敢为人先 ,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  精神。温州精神文明的实践 ,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