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5
1876年,汤姆孙靠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后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1884年在他28岁时,接替瑞利髓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达30余年之久。英国能够于20世纪前30年在亚原子物理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主要有赖于他的才干。起初,他研究阴极射线。终于在1897年证实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转——这是判定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的决定性证据。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63
盖革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学英国,在卢瑟福门下当一名助手,从事仅粒子散射的研究。后回到德国。盖革的名字同他发明的一种探测高能粒子的仪器——“盖革计数器”联系在一起,计数器上有一个圆筒装置,上面加有很高的电势,但是还没有高到能将气体击穿的地步。如果有一个高能粒子进入圆筒,它将使气体的一个分子电离。新产生的这个离子以很高的能量向阴极运动,途中通过碰撞,再使另外一些原子电离;这些电离的原子本身又开始运动,再进一步电离其他原子。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95
勒纳曾在本生和赫姆霍兹的指导下学习,1886年获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任物理学教授,1931年退休。勒纳在十几岁时读到克鲁克斯的阴极射线的论文,对此发生兴趣。赫兹发现,阴极射线能够穿透薄金属片,而他当时的助手勒纳设计了一种有薄铝窗的阴极射线管,可使阴极射线从中穿过而进入空气(这种射入空气的阴极射线一度被称为勒纳射线)。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5
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1901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发生了革命。伦琴是斯特拉斯堡大学、吉森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895年,伦琴进行阴极射线管中电流的实验时,观察到附近的一块氰亚铂酸钡在管中通电时发光。据此建立理论:当阴极射线(电子)撞击管的玻璃壁时,形成了某种未知的辐射,穿过室内,照射某些化学样品而引起荧光。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3
阿尔瓦雷茨是一位名医的儿子。他在芝加哥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并在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二战期间,他从事雷达和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探测基本粒子的气泡室做得很大,最大的直径为1.8m,用它测定和研究了寿命极短的“共振粒子”。这些粒子为数很多,为了解释它们的存在,导致了盖尔曼和尼曼的理论。他因发展了气泡技术和发现了许多共振态而荣获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16
贝林纳在德国接受教育,1870年来到了美国。他在贝尔电话公司任主任检验员,该公司那时正在迅速推广贝尔的发明。1904年,贝林纳发明了扁平的唱片,留声机唱针在唱片内边振动并从一边转到另一边。这种唱片小巧玲珑,几乎立即取代了爱迪生的圆筒式唱片(唱针边振动边上或下移动)。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中,贝林纳也是把注意力转向航空学的人们之一。他在飞机发动机方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3
汤川秀澍因对亚原子粒子理论的研究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5年他提出了一种核力理论,正确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介子是质量处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瞬变粒子。汤川秀澍1929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后留校任教,1938年获大阪帝国大学博士学位。重返京都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39-1950),他还曾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职,1953-1970年担任京都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1
维克斯列尔出生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于1931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他在高能实验物理学及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上作出过重大贡献。1945年,他提出了一个设计回旋加速器的方法,这种加速器可以补偿高速粒子质量因相对论而发生的变化(速度很高时质量会有明显增加)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能使粒子获得较大的能量。几年后,麦克米伦也独立地提出了相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
威尔逊(C)在曼彻斯特受教育,并选择气象学作为自己的专业。1895年开始对云进行研究。无尘的潮湿空气在膨胀和冷却的过程中保持过饱和状态,直到过饱和程度达到某个特定临界点时云才能形成。威尔逊认为,云必定是在空气中的离子周围经凝结而形成的。这些离子的电荷起着凝结核的作用。他发现:在高速粒子所造成的离子周围,不仅会生成水滴,而且这些水滴会成为粒子运动的可见径迹。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35
切伦科夫1928年进沃罗涅日大学学习。从1930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他的重要发现是:亚原子粒子的能量越大,它运动得就越快:但它永远不能比真空中的光速快。然而,光通过水等透明媒质时,速度要比在真空中慢。这时,高能粒子通过这类媒质时,它的速度就可能超过光在该媒质中的速度。这样,它就会拖着一条发光的“尾巴”。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后半叶,围绕阴极射线的本质发生了一场大争论.德国物理学家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类似于光的波动,是以太的某种扰动;英国物理学家则认为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本文从史料出发对此作了详细分析.粒子说很长时间未能取得胜利,主要因为支持粒子说的物理学家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并且将阴极射线看成是带负电的“分子流”或“电原子流”。最终通过汤姆逊的研究结束了这场争论,他认为阴极射线是由比原子小得多的带电粒子构成,并用实验证实了它的存在,从而发现了电子。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24
博特在柏林大学普朗克的指导下学习,并于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他设想了一种研究宇宙射线的方法。他把两个盖革计数器上下叠放起来,又设计了一种电路,使得只有一个粒子同时通过两个计数器时才被记录。这种情况只在宇宙射线自上飞下垂直射过两个计数器时才会发生。而来自其他一些方向的粒子,则只能通过一个计数器而不会通过另一个;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狄拉克于1926年在剑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1932年为剑桥大学数学教授。狄拉克像薛定谔一样,从事发展由德布罗意创始的粒子均具有波动特性的有关数学研究工作。狄拉克方程表明,应存在正电子:它带有与质子相同的正电荷,却具有与电子相同的质量。自然,狄拉克方程也适用于质子。这些带相反电荷的粒子被称为反粒子。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8
鲍威尔是工匠的儿子,靠奖学金上了剑桥大学。1928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威尔逊和卢瑟福。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他发明了一种代替云室的方法。云室有一个缺点,只有当它的体积在膨胀时,云室中才能看到径迹。然而总会有一些情况是在云室未膨胀时发生的,这些粒子的径迹就不能记录下来。他的方法是让微粒打到照相底片的乳胶层上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77
霍夫特是韦尔特曼的博士生,韦尔特曼致力于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重正化,他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符号演算程序对量子场论中的复杂公式进行简化。霍夫特取得了突破。他们的方法也适用于量子色动力学,因此他们为粒子的标准模型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用他们的方法算出的顶夸克的质量,与后来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霍夫特和韦尔特曼因对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重正化方法的贡献获得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6
20世纪40年代,建成的回旋加速器已很大,粒子被加速到很高的速度,相对论质量增加很显著。质量增加会引起速度减慢,并使粒子和原先加速它的作用不能同步。这样,带电粒子上所得到的能量就不能超过某个上限。麦克米伦等人在1945年提出了一种对付这种质量增加的有效方法,以使加速粒子的周期性电场和粒子运动保持同步,这便导致了同步回旋加速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42
戴维孙因发现电子衍射、证实了德布罗意关于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点,与英国的小汤姆孙共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一生中大部分是在贝尔R18电话实验室度过的。在该室最初是研究金属受热时发射电子,以后参与研制电子显微镜。在1927年和革末发现电子束被金属晶体反射时,显出与X射线及其他电磁波相似的衍射图样。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亚原子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有更深的理解,在研究核、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时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59-59
富兰克林(B)出生于北美波士顿。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学(包括热传导测量、蒸发过程中液体冷却现象、声音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和电学。1747-1753年间对电学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莱顿瓶的原理,首次用+(正)、-(负)符号表示充电状态。1752年6月进行著名的风筝试验,证明闪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他发明了避雷针。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9-149
1930年末,泡利为了在β衰变中保持能量和角动量守恒,曾假设存在一种名叫中微子的粒子。中微子不带电,和物质的作用非常微弱。但这个假设一直没有得到实验证实。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等在核反应中发现了中微子,首次证实了泡利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