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论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及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可谓纷繁复杂,不仅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亦引起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现就涉及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的"文化适应"提出讨论,并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影响文化适应的"文化冲突"问题提出见解,强调"文化适应"的成功将对跨文化交际,对弘扬交际中的文化,以及对二语习得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20世纪80年代以前,青藏铁路沿线地区人口迁移的最大动因是国家政策,而近20年以来的人口迁移则可分为四种类型:吊庄式整体农业移民、投亲靠友式自发农业移民、依附城市的“滞留型”移民、投资开发的“经营型”移民。前两种模式只是变换了生产空间和生产条件,加重了对青藏铁路沿线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后两种模式则有待于各种行政措施的跟进。  相似文献   

4.
泸沽湖摩梭人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民族生物学的参与式农村评估法以及人类学的半结构式访谈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对泸沽湖地区生态环境和摩梭人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摩梭人传统文化与泸沽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阐明摩梭人文化适应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摩梭人的母系制社会制度是其对泸沽湖特定的生态环境进行文化适应的结果.并提出为了保留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唯一保留的母系制社会群体以及保护泸沽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态适应与生存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适应入手,以生态适应为视角,讨论生物的适应意义及生存策略的选择.生态适应总是指对某组环境条件的适应组合,即生物个体在与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的对该物种的有益结果.如果物种对其环境适应得好,它就能在该环境中生存,而且能有效繁殖;就进化而言,繁殖上的成功才是衡量生物适应好坏的主要标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并非完美无缺,存在适应代价;由于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从来就是变化不定的,所以适应也不断地受制于自然选择的精细调节.在自然界,生物的适应变化主要为量变;在改变的环境条件下,往往表现为生理学过程的强度和速度及个体形态学数量、性状方面的指标发生变化.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物种内部变异的基础,在新的环境因子参与新陈代谢和环境因子半致死的选择条件下,生物适应的量变才能发展为质变,才能改变物种的属性并产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适应.生物进化必然沿着生态适应的线索前进;生物的适应意义就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相似文献   

6.
徐鹏 《咸宁学院学报》2013,33(3):99-100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影响,长期以来重视语言形式,忽略语言的交际应用,导致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受阻,学生交际能力薄弱。作为其中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长期以来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基于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探讨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社会、心理因素等外界因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来利用这些外界因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安徽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表现在: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适应上表现出逐渐性、在体育文化变迁上呈现出时序性.影响安徽村落体育文化适应与变迁的主要因素有:村落休闲方式的变迁、国家层面的文化关怀、村落层面的自觉文化、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和村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8.
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研究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传统的生计方式、思想文化等经济文化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居住的地理、生态环境影响与制约的。今后,民族社区的调查有必要将环境与文化的适应状况结合起来,以此来探讨文化变迁的轨迹,也希冀在此基础上从目前的研究趋势业看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扮演的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发生了诸多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心理、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不适。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每个大学新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在这些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0.
代际是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的纵深发展形成了新的研究分支。在相关理论方面,由于教育和民族认同等因素的纳入,可重新检验和修正各种经典理论,拓展机制模型的空间架构和适用程度;而从问题逻辑角度梳理代际差异的成因和结果,同时对情境中的家庭因素进行深入解析,则可以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今后,将代际现象的研究与我国农民工的文化适应问题相结合,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特质,是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利着 《科技信息》2012,(30):206-20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由于地域、文化环境的差别,鉴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符合学生文化背景的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它涉及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的碰撞和协调。注重学生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2.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形成了传粉昆虫与植物间互利共生的典范.除了传粉榕小蜂外,榕果内还存在多类非传粉榕小蜂以及蝇类、蛾类、甲虫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形态和生活史等方面形成了对榕树的适应;一些种类对榕树具有种层次上的寄主专一性,存在对寄主植物的适应辐射.而那些生活在榕树其它部位的昆虫对榕树的寄主专一性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具有多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交融和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华民族文化在56个民族中的传承效果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足于世界的千秋万代的大业。本文旨在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从而回答文化传承过程中少数民族如何适应外来文化的进入。  相似文献   

14.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业倦怠包含了情感衰竭、讥诮和个人成就感低落,对个体的学业发展、能力提高和人格完善有影响,也与文化适应态度的倾向性有关。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偏高,而四种文化适应模式也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大学教育在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状况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积极倡导合理的文化适应模式,并进行融合意识的培养和双文化认同态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胡床作为胡风东渐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国古代高坐家具的实质性开端,在根基深厚的汉文化体系中保存,并不断改变汉文化原本的习惯,最终也改变了自身形制。探析胡床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遗传作用、行为适应等角度阐述了基因、文化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指出了生态平衡的维持、生物的发展依靠的是“基因、文化和生态的协同进化。”只有“基因、文化和生态的协同进化”,生物种群才能进化,人类必须尊重其它生物种群文化,并促使人类基因、人类文化同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8.
情绪情感是影响人的认知的内在因素,个体社会情绪的发展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影响人的社会适应。应用“顺应社会性”、“注重文化作用”、“自主发展”、“积极引导”等策略来培养良好的社会情绪,通过“培养积极社会心态”、“加强自我情绪理解”、“缓解矛盾心理”、“理顺社会情绪表达”等方法来调适社会情绪。对社会情绪的调适有助于个体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反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特定视野,以毕业期适应性教育为切入点,就大学毕业生择业适应性障碍问题,从管理层面提出若干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从游牧到农耕转换的历史过程中,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三家台蒙古族实现了从宗族治理到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从草原游牧到山地农耕的经济生活转换以及日常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转型与变迁。这种文化模式的变迁与适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多民族互动与长期混杂居住、历代中央政府政策引导、民族社会自身发展以及民族优秀文化智力支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