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白瑞奈克教授论音乐厅音质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评价音乐厅音质问题。根据音乐界对各音乐厅的主观评论,把调查过的58个音乐厅排出次弟。提出6个可测量的客观音质参数,并得出主观排列与客观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音乐厅音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综合许多厅堂音质专家的意见,本文建议一个更为完整的评价厅堂音质的因子集和较为合理的隶属度函数以便用于音乐厅音质的模糊集综合评价。所建议的因子集包括混响时间RT,合奏强音乐段的平均声压级LpF,侧向效率LE,早期衰减时间的频率特性|EDT(f)|,以及音乐厅中10lgLE值的极差Vmax(10lgLE)。本文通过一个实例来表明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可看出将模糊集方法应用于音乐厅音质的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因为它可以在模糊评估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定量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音乐厅音质设计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季卿 《应用声学》2003,22(1):1-7,34
本文对近年来音乐厅音质设计中若干问题的进展作一述评。(1)在已建立的众多独立音质参量基础上,如何作出大厅综合评价,就需要考虑到它们的互动性和贡献权,方法学将成为关键。(2)空间感已确认由声源视在展宽度ASW和听者环绕感LEV组成,对于影响两者的诸多复杂因素有了较深入研究,这声场中的细节又将如何与大厅设计相联系亦备受关注。(3)听众及座椅吸声这个老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对于空、满场的声学关系已积累了更多资料,使大厅音质的估算更为精确可靠。(4)常说扩散对大厅音质很重要,但其主观效应仍然处于玄虚状态,一些新的主观试听实验结果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声学消息──音乐厅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音乐和音乐厅声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5月15—18日在日本南部游览胜地雾岛的一座新建音乐厅内举行。会上宣读了46篇论文,并刊印了论文集。来自各国的学者130余人参加此会。其中心内容是音乐演出大厅内音质的主观评...  相似文献   

5.
汉语通信系统客观音质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种使用语音频谱动态特性的倒谱距离测量对通信系统或通信设备进行客观音质评价方法.它是在对语音通信中主、客观音质评价的研究并在使用LPC倒谱距离评价普通话语音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音频谱动态特性是利用倒谱系数对时间的回归分析来表示的.这种方法中,使用倒谱系数,回归系数和能量三个参数计算距离。比较了四种距离估算方法和主观音质评价(MOS)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综合评价与MOS得分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54,取得了客观评价方法与主观评价方法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强感级(G,dB)是评价音乐厅音质设计中重要客观参量之一,它由厅内声级按标准声源的声功率级归一化得出.我们不仅考察厅内的总强感级G,还得分别考虑其早期声和后期声的G早和G后,因为它们的成因和主观效果是不同的.近年从主观试验结果中获得一个意外发现,即最低频段的G低值与中频G中值之比,将是决定厅内低音感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过去所说的低频和中频混响时间之比. 10年前,人们认为环绕感LEV只由到达听者耳际的侧向声能所决定,如今则了解到后期总声能G后这一因素也很重要.并提出由G和侧向比值LF来估算LEV的新公式,便于设计考虑.本文对音乐厅最佳G值作了讨论.近年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音乐厅内听者响度判断主要由混响声决定,或认为因视听综合心理效应使听者的响度判断与离舞台距离几乎无关,或两者兼具.后者涉及视觉信息输入影响听觉响度体验,即所谓多维感知综合效果的心理学问题.近年有人认为G参量不能直接反映音乐厅内听众听到的绝对声压级为由,提出以音乐片段中乐队齐奏强音标志段声级Lpf作为评价音乐厅响度的新物理指标.作者对此作了全面评析,说明其存在问题和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钟厚琼 《应用声学》2004,23(4):48-48
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主办,广州市迪士普(DSPPA)音响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主观音质评价暨声频工程专家论坛”活动于2004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广州珠岛宾馆隆重举行。论坛为期两天,多位声频界专家到会演讲,全国各地200多家音响企业、工程商和代理商的近三百名代表到会。专家们就主观音质评价、建筑声学、声频工程测量和音质改善等进行了精辟讲解,听众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希望以后举办更多类似的论坛。迪士普公司表示,有机会承办这样高水平的论坛,深感荣幸,愿意和音响界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8.
上海大剧院观众厅的音质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大剧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起点最高、技术最新、音质优良的现代化大剧院。本文重点介绍上海大剧院的规模特点、观众厅音质设计技术要求、体形设计特点、混响控制设计、声学模拟试验研究及音质性能和主观评价等。  相似文献   

9.
吴硕贤 《应用声学》2018,37(5):593-596
该文回顾并综述了对音乐厅(包括西洋交响乐厅及中国民族音乐厅)响度评价的研究历程,指出采用乐队齐奏强音标志乐段的平均声压级L_pF作为评价音乐厅响度客观指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文中给出L_pF的计算方法以及对若干厅堂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并通过主观评价,给出L_pF的初步优选值域。采用L_pF作为响度评价指标的好处不仅在于它能表征听众听到的绝对响度的感受,还在于能预判何种规模的乐队适于在多大规模的音乐厅中演出,以便达到较佳响度效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应用声学》1983,2(1):39-44
扬声器和扬声器系统 扬声器是将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并向空间辐射声波的部件.两只或多只扬声器和必需的扬声器箱、分频网络、衰减器等的组合称为扬声器系统.这时其中单只扬声器就称为扬声器单元.迄今为止,扬声器或扬声器系统仍然是高保真立体声系统中音质最不完善的环节.由于扬声器的品种很多,音质又涉及主观感觉,因此还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人们只要把大口  相似文献   

11.
王季卿 《应用声学》2002,21(5):29-29
世界著名声学家L.L.Beranek教授应魏荣爵院士邀请,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学术报告会(2002年5月22日)上作了“音乐厅和歌剧院”的报告。白瑞纳克教授在会前和会后访问了北京和上海,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同济大学作了“音乐厅音质的客观参量”和“音乐厅和歌剧院”等学术报告。介绍了他的丰富设计经验和卓越研究成果。并在同济大学举行他的名著《音乐厅和歌剧院》中文版首发式(王季卿、戴根华、项端析、郑敏华等译,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音乐、声学和建筑三个方面探讨大厅音质最新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一种用计算机来模拟室内声传播的方法,用此法可以在厅堂建成以前评价音质。数字模拟方法还可以研究室内声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例如初始时间间隔的作用、一次反射声的重要性、回声的分布等。一个房间可以看作线性无源网络,房间内不同点之间的声波传播可以用电网络来模拟,以产生舞台上某点和听众两耳之间的脉冲响应。电网络的模拟类似于数字计算机上的抽样数据控制系统。其模拟的方法如图1所示。一个没有混响的声信号(在消声室内录  相似文献   

13.
利用传声器阵列差分信号处理可以获得指向性波束,可用于定向声捡拾或环绕声捡拾,但该处理方式产生了高通滤波作用,降低了信号低频段的信噪比,将影响输出音质。本文提出了一种时变补偿滤波器,在补偿差分信号低频能量的同时避免了引入过多噪声。仿真分析中,信号与噪声分别为chirp信号、高斯白噪声,信噪比为50 d B,时变补偿滤波器较常规补偿方式信噪比提高了约6 d B。音质主观评测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进行低频补偿,可以获得更好的低频音质。  相似文献   

14.
阳杰  蒋国荣 《应用声学》2005,24(6):375-380
混响时间是厅堂音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客观参量。本文提出了运用神经网络由空场混响时间推算满场混响时间的新方法。与其它方法比较,该方法有相当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音乐厅中座椅类型和座椅数量对满场混响时间的影响,并对满场条件下座椅的吸声增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般剧场的一楼中部地区音质常常不好,这和直达声后的短延迟反射声的分布状况有关.本试验用电声模拟几个不同延迟(20~110毫秒)的反射声,组成若干种延迟声的组合,在露天条件下对各种组合进行了“成对比较”的主观音质评价.声源采用了在露天录制的音乐、语音等三种节目. 从初步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中,讨论了在没有混响的情况下,不同的延迟声对于音质效果的影响.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玲玲  张捷  徐一帆  陈雪 《应用声学》2020,39(4):625-631
古镇作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一体的景区,具有丰富的声音类型。本研究以大研古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探究不同声音偏好的游客对古镇声景观的主观评价差异。基于游客的声音偏好,将游客分为偏爱自然声和偏爱人工声两大类。通过因子分析提取游客声景观主观评价的5个主因子:大小、音质、效价、偏好和唤醒。进一步分析发现,这5个因子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其中从大小到唤醒代表声景观评价从声音的物理属性向声音的联想评价逐级提升。其中在低层级评价(大小、音质)中,偏好自然声的游客和偏好人工声的游客无显著差异,低层级评价具有稳定性;而在高层级评价(效价、偏好和唤醒)中,偏好人工声的游客更关注古镇声景观的淳朴性和遗产性。因此,游客对声景观的主观评价可视为一种指标,判断景区声景所处的评价阶段,从而为景区声景观改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皇家音乐厅是1953年改建的。为了改进大厅的音质,研究了用电子技术加长混响时间的新方法。它称为“辅助共振”,系由许多传声器-放大器-扬声器通路组成。每条通路的传声器和扬声器放置在一定地点,而放大器的振幅和相位调整到使它加长一个频率的混响时间。一个在70—340赫频率范围内由89条通路组成的实验系统已经成功地用在皇家音乐厅中增加低频混响时间。  相似文献   

18.
扬声器的分谐波失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声器在振动时可发生分谐波失真,这是人们已发现的事[1].本文给出了扬声器分谐波现象的实例,对其产生机制作了简委的说明,并且指出了分谐波的动态变化特性.通过合成分谐波的方法对分谐波的所感进行了主观试听评价.实验结果发现,分谐波比高次谐波更易为人耳察觉,对音高、音质的影响很明显,甚至到破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音乐厅中早期侧向反射声的重要性虽还有争议,但已为许多学者所肯定.Beranek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则举出六十年代初期所建若干大厅中采用了浮云式反射板,以加强早期正向反射而获得室内音质成功之实例为证,但对纽约Philharmonic音乐厅因浮云布置不当而引起之严重声学问题,毕竟还是一起难以说清的疑案.1963年第一次改建时就有人指出早期侧向反射  相似文献   

20.
王季卿 《应用声学》2001,20(1):46-46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端祈高级工程师撰写的 《音乐建筑-音乐、声学、建筑》一书已于1999年 6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内容丰富 的参考书,它提供了大量有关音乐厅、歌剧院、多功 能剧院、琴房教室和排练厅、音乐录音室的声学设计 资料,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和照片.建筑师和建筑声学 工作者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其中包括国 外的和国内的,国内的多来自作者多年工程设计的实 践经验. 音乐建筑设计涉及音乐、声学和建筑诸多方面, 是比较特殊的建筑类型。由于音乐欣赏带有相当大的 主观性,故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除了已掌握的音质 基本物理参量和与之相应的建筑措施外,还需考虑不 少不确定的或未知的因素.但不能因此而认为音乐厅 的音质设计成功与否要"凭运气",是"黑箱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