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微米尘粒电凝并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电场中亚微米尘粒运动及凝并规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分形生长理论建立了亚微米粒子电凝并过程的分形生长数学模型,再现了凝并体的分形结构,确定了凝并体的分形维数及其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分形维数可定量描述尘粒凝并的难易程度,研究表明,对直径为0.01~1 μ m的球形尘粒,其凝并体具有较大的分形维数2.725432,随着粉尘粒度组成的变化,分形维数也将发生改变.分维数越大,凝并体结构越不规则,向空间扩展生长的能力越强,尘粒越容易聚集凝并,除尘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液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己内酯/聚丁内酰胺(PCL/PBL)电纺纤维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水相接触角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AFM)、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电子万能拉力机对PCL/PBL电纺纤维的形貌、亲疏水性、结晶性能、热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BL含量的增加,纤维直径增大、分布变窄,且纤维膜的亲水性明显改善;PCL与PBL有一定相容性,PCL/PBL电纺纤维膜的结晶度高于PCL或PBL均聚物电纺纤维膜,并随PBL含量增加而提高;PCL/PBL电纺纤维膜中PCL熔点随PBL含量增加而略有增加,PBL组分的熔点则基本不变。两组分的结晶温度和纤维膜热稳定性均随PBL含量增加而降低。PBL的加入使电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ZnO/PAN亚微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聚丙烯腈(PAN)和醋酸锌[Zn(Ac)2]为前驱物,制备了Zn(Ac)2/PAN复合纤维。利用六亚甲基四胺[(CH2)6N4]辅助的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异质结构的ZnO/PAN亚微米复合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拉曼光谱(Raman)等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均匀地生长在PAN纤维表面,形成了ZnO/PAN亚微米复合纤维。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对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O/PAN亚微米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电纺法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纺技术是一种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新方法,它可制备出直径为纳米级的超细纤维,最小直径可至1nm.电纺法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以及高效等优点,它是目前能直接、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电纺过程、原理及影响纤维性能的主要因素,综述了电纺技术在生物医学材料,复合增强纤维,无机纳米纤维,导电纳米纤维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对电纺技术在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方面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张亚清  唐黎明  李麒 《化学学报》2015,73(2):126-130
研究凝胶形成温度对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凝胶纤维尺寸的影响, 发现凝胶纤维平均直径随着凝胶形成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在-25 ℃下可得到平均直径为1.1 μm的小尺寸凝胶纤维. 在不加共聚单体条件下, 以1.1 μm小尺寸MBA纤维为模板和反应单体, 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 以较高收率得到形貌规整并有一定自支撑能力的聚合物微米管. 研究各种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RAFT试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温度都会影响产物形貌及收率.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红外光谱仪表征了聚合物微米管的微观形貌和组成, 热失重分析表明产物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与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SR-SAXS)技术分别研究了聚己内酯(PCL)的等温与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及等温结晶过程中PCL片层结构的变化. 在等温结晶过程中, Avrami指数n≈3, 表明PCL以异相成核的三维球晶方式生长. 同时计算了折叠链表面自由能等结晶动力学参数. 在非等温结晶的过程中, Avrami指数n≈4, 表明PCL以均相成核的三维球晶方式生长. 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数据分析表明, 在等温结晶过程中, 长周期与非晶层的平均厚度随着结晶时间的增加会经历先减小后几乎不变的过程, 而结晶层的平均厚度不随结晶时间变化而变化. 同时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 长周期、结晶层厚度与非晶层厚度等片层结构参数均增加.  相似文献   

8.
张宇  汤扬  徐伟 《分析测试学报》2021,40(2):227-231
非变性质谱技术已成为表征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与传统的电喷雾喷针(Electrospray emitter,ESI emitter)相比,亚微米电喷雾喷针具有改变离子电荷态分布和降低盐离子加合等多种特性,可在生理环境下直接解析蛋白质的结构.该文综述了亚微米电喷雾喷针的特性及其在非变性质谱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微米硅球固定化猪胰脂肪酶为催化剂合成聚ε-己内酯, 以期获得具有较高分子量、 良好生物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的生物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以吡咯(Py)和聚ε-己内酯(PCL)为原料、氯仿为溶剂,并掺杂一定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电纺膜,利用三氯化铁的氧化作用原位生成聚吡咯(PPy).对所得到的PCL/PPy电纺膜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纤维形貌,并测定力学性能和体积电阻率.结果表明,所生成的PPy以纳米粒子形式附着在电纺纤维表面,随着Py相对于PCL的质量百分含量由0增加到20%,PCL/PPy电纺膜的纤维直径从(730±341)nm逐渐下降至(325±84)nm;膜的拉伸模量和拉伸强度由不含Py的(25.7±0.8)MPa和(2.48±0.14)MPa分别增加至含有20%Py的(48.4±7.6)MPa和(5.05±0.59)MPa,断裂伸长率由(129±27)%下降至(86.2±9.1)%;体积电阻率降低了2~3个数量级.该PCL/PPy电纺纤维膜以期可作为电活性材料用于功能或生物医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脂肪族水性聚氨酯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合成了一系列脂肪族水性聚氨酯 .考察了软段的组成、软段分子量及DMPA用量对产物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软段的化学结构对水性聚氨酯的相态结构影响很大 .聚醚型水性聚氨酯具有较低的软段玻璃化转变温度 (Tgs) .聚醚型产物的微相分离程度高于聚酯型产物 .当采用聚酯和聚醚二元醇为混合软段时 ,Tgs随软段中聚醚含量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提高DMPA用量 ,软段玻璃化转变温度Tgs移向低温区 ,硬段玻璃化转变温度Tgh移向高温区 ,说明体系的微相分离程度加大 .当软段分子量较低时 ,产物为半相容结构 ,只有一个主转变峰 ,软段的玻璃化转变以肩峰的形式出现 ;当软段分子量较高时 ,产物的微相分离程度较高 ,可以分别观察到软段及硬段的玻璃化转变 .总之 ,通过改变软段的种类、组成和分子量以及DMPA用量 ,可以大幅度地改变水性聚氨酯的形态结构 .  相似文献   

12.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交换PUU的结构指出,化学交联键的存在使得氢键化的NH吸收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同时羰基区内完全有序的氢键化脲羰基(1642cm-1)吸收较弱,完全有序的氨酯羰基(1693cm-1)吸收谱带观察不到.随着温度的升高,氢键化的NH吸收强度逐渐减弱,谱带吸收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FTIR结果揭示了交联PUU弹性体内部微相混合程度较线性PUU的高,交联PUU弹性体的回弹性在同温度下小于线性PUU的回弹性,随温度的升高,交联PUU弹性体极性键间的氢键化作用较易破坏,分子的柔顺性增加较快,交联PUU的回弹性增加幅度较大.交联密度越大,回弹性越小,压缩生热越大.硬段含量越高,材料的生热现象越严重.扩链剂的用量增加,对交联PUU的回弹性和压缩生热影响不大,但它显著地改善了PUU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辐射引发将苯乙烯接枝到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上后,然后磺化可以制备出强酸性离子交换纤维PTFE-g-St-SO3H.辐射、磺化和氧气可以使纤维力学性能大幅度下降,当接枝率较低时,断裂强度高于原纤维,随着接枝率的增大,断裂强度呈下降趋势.轻度交联能够改善纤维的力学性能,但是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比接枝率小.断裂强度与磺化率关系不大,主要受磺化反应温度影响,反应温度越高,断裂强度越低,断裂伸长率也相应较低.磺化后模量大幅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和屈服伸长率显著增大,断裂强度明显降低,纤维韧性提高.采用氮气保护,控制适当接枝率和较低磺化反应温度可以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PTFE基强酸性离子交换纤维.  相似文献   

14.
稀土复合氟化物的结构,电学性质及传感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玉芳  黎明 《应用化学》1990,7(2):10-14
本文合成了REF_3(RE=Y、La、Ce、Nd、Gd、Tb、Dy、Er、Yb)及RE_(1-x)B_xF_(3-y)(RE=Y、La、Ce、Gd、Yb、B=Ca、Sr、Ba)。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电学性质。La_(0.95Ba_(0.05)F_(3-y),Ce_(0.95)Ca_(0.05)F_(3-y)属固溶体,测定了新化合物Y_(0.71)Ca_(0.29)F_(3-y)和Gd_(0.85)Ca_(0.15)F_(3-y)的晶系。RE_(1-x)B_xF_(3-y)的离子导电性质比REF_3强。本文以RE_(1-x)B_xF_(3-y)为基材制作了固体电解质传感器件,研究了它们对氧的敏感性质,制成了可在150℃使用的氧敏传感器。  相似文献   

15.
16.
Ni-B超细非晶合金的化学制备、反应机理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NiCl2与KBH4的反应及其产物Ni-B超细非晶合金的性质,详细探讨了反应的电化学基础和反应过程及机理.发现Ni(2+)与的反应由三个独立的基本反应组成,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分解即与H2O的反应,Ni-B则产生于Ni(2+)的还原(被)和离子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反应液的pH值可自动恒定在3.18左右.在总包反应中,完全还原1molNi(2+)需要消耗1.84mol,其中的分解反应约占48%.根据反应机理可计算产物的组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定值完全一致.电镜测定表明,反应产物呈非晶态,粒径约400.  相似文献   

17.
Ni-B超细非晶合金的化学制备、反应机理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NiCl2与KBH4的反应及其产物Ni-B超细非晶合金的性质。详细探讨了反应的电化学基础和反应过程机理。发现Ni^2+与BH^-4的反应独立的基本反应组成,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BH^-4的分解即与H2O的反应,Ni-B则产生于Ni^2+的还原  相似文献   

18.
甲酸在Pt(100)单晶电极表面解离吸附过程的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有机小分子在电催化剂表面的解离吸附,是燃料电池阳极氧化过程中发生自毒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类解离吸附是一种表面分子过程,包括有机分子在电极表面吸附,分子内断键,生成新的吸附分子或基因等步骤.Sun等研究了甲醇等在一系列铂单晶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发现这类过程极强地依赖于电极表面原子排列结构.虽然已有大量文献报导了运用原位红外光谱检测各类有机小分子解离吸附物种,但迄今仍未见到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然,对这种在电化学条件下表面分子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必将进一步揭  相似文献   

19.
The transition behaviour of the blends of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i-PP) with ethylene-propylene terpolymer (EPDM) containing 42 wt% propylene was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technique (DMA). Owing to its high propylene content, EPDM is compatible with i-PP to some degr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 was strengthened. As expected, for partially compatible system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i-PP in the blends shifted to lower temperat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two transitions, αEPDM and βEPDM, for the EPDM used in this work. The former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glass transition of the random chain segments of EPDM, while the latter the local motion of the long ethylene sequences in EPDM. The unusual transition behaviour of αEPDM in the blends was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greater thermal expansion of EPDM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two compon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βEPDM chang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lends in a regular manner.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