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沉淀法CuCr催化剂/CH3ONa体系的浆态相低温甲醇合成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Cu(NO3)2、CrO3和浓氨水为原料,采用并流滴加共沉淀法制备的,CuCr氧化物催化剂与工业甲醇钠溶液组成的催化体系的低温甲醇合成反应性能较好.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重复性良好,平均误差在±3%以内.催化剂的空时收率平均误差在±5%内.对使用络合溶液法和共沉淀法制备的CuCr催化剂(包括两种商品催化剂G-89和N203SD)与工业甲醇钠溶液组成的四种催化体系,采用气相连续流动、液相间歇的方法,在1L浆态搅拌釜中评价了它们的反应性能.与其它三种催化体系比较,本文开发的CuCr/CH3ONa催化体系,运转48h后的空时收率最高(0.609g(gcat)-1*h-1).  相似文献   

2.
在液相介质为二甲苯、甲醇和液体石蜡,温度100~140℃、压力3.5~4.7MPa的条件下,使用H_2/CO合成气。在1立升搅拌釜内考察了自制的CuCr/甲醇钠催化体系的浆态相低温甲醇合成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液相介质以二甲苯为佳,CO转化率随压力而升高,温度以120℃为宜。44h的连续运转结果表明,以CO转化率为代表的该催化体系的反应性能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3.
以Cu(NO3) 2 、CrO3和浓氨水为原料 ,采用并流滴加共沉淀法制备的 ,CuCr氧化物催化剂与工业甲醇钠溶液组成的催化体系的低温甲醇合成反应性能较好。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平均误差在± 3 %以内。催化剂的空时收率平均误差在± 5 %内。对使用络合溶液法和共沉淀法制备的CuCr催化剂 (包括两种商品催化剂G 89和N2 0 3SD)与工业甲醇钠溶液组成的四种催化体系 ,采用气相连续流动、液相间歇的方法 ,在 1L浆态搅拌釜中评价了它们的反应性能。与其它三种催化体系比较 ,本文开发的CuCr CH3ONa催化体系 ,运转 4 8h后的空时收率最高( 0 60 9g(gcat) - 1 ·h- 1 )。  相似文献   

4.
浆态相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失活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浆态床甲醇合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影响该过程工业化的根本原因是催化剂易失活. 以合成气为原料,医用液体石蜡为溶剂,在5 MPa, 260 ℃和 1100 ml/(g·h)的反应条件下于浆态床反应器中考察了铜基甲醇合成工业催化剂C301的稳定性,并采用程序升温还原、 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和N2物理吸附等表征方法对不同失活程度的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失活催化剂无中毒现象,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催化剂晶粒长大,比表面积减小,积炭和热烧结现象较明显,但不伴随活性组分铜的流失.  相似文献   

5.
浆态床反应器中甲醇合成反应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低温液相甲醇合成反应的模试及进一步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预测和参考,用搅拌釜中得出的低温液相甲醇合成反应的动力学方程,经过合理的反应器模型假设,对低温甲醇合成鼓泡浆态床反应器进行了数学模拟,其中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采用变步长四阶Runge-Kutta法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模试操作条件下对CO转化率和H2转化率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的模模试值的误差分别为13%和4%,模拟结果与模试实验结果比较相符;对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进行了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6.
7.
赵峰  刘英骏等 《分子催化》2001,15(3):161-164
以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CuCrO2-CuCr2O4两相共生体系,并对它的催化性能和TPR行为作了考察,结果表明,两相共生对样品的催化性能及TPR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两相共生的样品,在Cu/Cr摩尔比为0.7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TPR过程中,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uCr2O4首先被原成CuCrO2结构,在更高的温度下后者被还原。  相似文献   

8.
前驱体物相转变对浆态床合成甲醇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 通过考察老化温度, 研究CuO/ZnO/Al2O3催化剂前驱体晶相及组成的变化对浆态床催化合成甲醇的反应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前驱体的物相转变对浆态床合成甲醇活性影响显著, 单斜晶系锌孔雀石(Cu,Zn)2CO3(OH)2和斜方晶系绿铜锌矿(Cu,Zn)5(CO3)2(OH)6晶体是产生高活性催化剂的主要物相. 随着Cu2+/Zn2+进入Zn5(CO3)2(OH)6/Cu2CO3(OH)2晶格, 离子同晶取代量增加, 催化剂前驱体中形成了固定铜锌比的锌孔雀石和绿铜锌矿物相. 焙烧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 CuO-ZnO固溶体协同作用加强, 浆态床催化合成甲醇的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浆态床合成甲醇CuO/ZnO/Al2O3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  郑华艳  谢克昌 《催化学报》2008,29(5):431-435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Zn摩尔比的CuO/ZnO/Al2O3催化剂,考察了其浆态床CO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通过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对催化剂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体相和表面高分散两种不同还原性质的CuO,表面CuO的含量及其与ZnO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活性增大.当催化剂中Cu/Zn≤1时,随着铜含量的增加,表面高分散的CuO量增加,CuO和ZnO之间相互作用增强,催化剂的活性也随之增大;当催化剂Cu/Zn>1时,增加的铜量主要体现为体相CuO含量的增加,且ZnO结晶度提高,CuO和ZnO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催化剂的活性随铜含量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用络合共沉淀法制各Cu-Cr-Si催化剂,并考察制备条件的变化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助剂Si的质量分数为16.7%,沉淀时溶液的pH为6.0,沉淀温度为50℃,老化温度为20℃。研究结果表明,在350℃、N2气氛中焙烧制得的催化剂,在间歇式反应釜中考察其反应活性,时空产率可达到185g/(h·L),且没有甲酸甲酯等副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相转移法制备Cu—Cr甲酸甲酯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戊酸铜作金属表面活性剂相转移制备了Cu-Cr合成了甲醇催化剂。结果发现相转移制备的产物具有与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不同的晶相结构,其粒子也要小得多,表面覆盖式Cu-Cr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后表面主要为Cu。用于由甲酸甲酯加氢制甲醇的活性显著高于共沉淀催化剂,。其选择性近似100%。  相似文献   

12.
机械搅拌反应釜内三相淤浆床甲醇合成宏观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机械搅拌反应釜内三相淤浆床甲醇合成的宏观反应动力学,反应压力5MPa,反应温度为210~250℃,采用0.125~0.154mm(100目~120目)C301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食品级液体石蜡作惰性液相介质,反应气体含CO、CO_2、H_2、N_2及CH_4,搅拌器转速950r/min。实验测定宏观反应动力学数据,应用改进高斯-牛顿法参数估值,获得宏观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l升浆液搅拌釜内一体化甲醇合成反应过程中涉及的甲醇连续羰基化、甲酸甲酯氢解和低温甲醇合成反应的初步考察结果。  相似文献   

14.
氧化锆对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促进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掺杂价态补偿原理,在Cu-Zn-Al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添加适量氧化锆助剂研制Cu-Zn-Al-Zr催化剂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温度为230℃,比Cu-Zn-Al约低10℃。采用XRD、UVDR、FTIR、TPD和TPR等谱学方法对2种催化剂进行表征显示,铜基催化剂的活性位可能是“Cu0-Cu+-O-Zn2/A2O3-ZrO2”,工作态Cu-Zn-Al-Zr催化剂表面上Cu/Cu0的比值、价态稳定性和对CO的吸附量均大于Cu-Zn-Al,这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活性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一搅拌反应器中,通过对在RaneyFe-Al合金抽滤过程中一定温度和浓度下Al生成量的分析,研究了其抽滤动力学,得到了各种参数对抽滤速率和比例的影响规律。这些参数包括抽滤温度、碱液浓度、RaneyFe-Al合金粒度和搅拌速度等。结果表明,抽滤过程第一阶段的动力学数据满足表达式:1-(1-x)1/3=kt,而后一阶段则可以用log(x/(1-x))=α·log(t/β)来表示,其中x是抽滤过程中的Al生成量,t是抽滤时间,参数α和β是常量。这里的反应动力学数据和活化能以初始反应速率为基础。结果还表明,在抽滤过程中生成的一部分Al存留在最后固体的内孔表面上。  相似文献   

16.
利用ZSM-5型沸石可将轻烃选择性地转化为苯,甲苯和二甲苯。HZSM-5催化剂上丙烷转化率和芳烃选择性都很低,但在HZSM-5上添加Ga或Pt-Ga(双金属改性)后丙烷转化率和芳烃选择性都有很大提高。实验结果表明,Ga/HZSM-5催化剂经氢气高温预处理后,其上的Bro..nsted酸中心数目减少。铂的加入促进了镓物种的还原,而还原的镓物种可以中和相当一部分催化剂表面Br.nsted酸中心,然后形成高度不饱和的催化活性中心。这些中心可以作为Lewis中心,从丙烷和反应中间产物中拔除H-,使丙烷高选择性地生成芳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