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学学报》2010,18(1):147
《工程地质学报》编辑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0年1月31日,《工程地质学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主编王思敬院士主持了会议。会议评选了《学报》2009年度优秀论文,并研究了《学报》工作。
编委们审阅了2009年度《学报》刊载的论文,根据《工程地质学报优秀论文评审办法》,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本年度优秀论文如下:
许强等,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2009(4),(433~442)
陈德基,汶川大地震后水坝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9(3)                   (289~295)
黄润秋,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与形成机制         2009(6)                     (725~736)
孙  萍,东河口滑坡-碎屑流高速远程运移机制探讨 ,2009(6)                    (737~744)
胡   斌等,软硬岩互层边坡崩塌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  2009(2),                 (200-205)
会议讨论了《学报》工作的以下问题,并形成一致意见:
(1)《工程地质学报》自2010年开始设立“谷德振讲座”,每年发表1篇讲座论文。由主编组织,编委会遴选本学科某一方向的领军人物,就本人或所率团队在该方向的杰出成就撰写专题论文,论文成果应在本领域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编委会将拟订“谷德振讲座”相关管理办法。
(2)努力把学报办成精品期刊。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报》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学报》办刊水平,把《学报》办成精品期刊。
要合理设置栏目,调整好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应用和实例研究论文的比例关系。压缩理论文章的数量,提高质量要求,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文章。要组织好对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研究论文、国家基金和各类基金论文,提高《学报》论文总体水平和学科导向性。设置“21世纪工程地质新进展”栏目,促进工程地质学科的凝练与总结性研究工作。
要加强英文摘要写作,促进《学报》的国际交流。要加强论文的文献研究和现状评述,注重参考文献的引用。注意《学报》的宣传工作,鼓励更多的作者引用《学报》论文,以提高《学报》的各项评价指标。
(3)加强《学报》编委会的工作,发挥编委会对学报的把关和导向作用。建立《学报》论文的编委会初审制度,减少无效审稿,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缩短审稿周期。
年内完成《学报》编委会换届工作,建议增补一些学术影响力强、热心《学报》工作,能够为学报评审论文并撰写论文的杰出学者作为《学报》的新编委。 《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会议时间与地点
2010年11月17日~11月19日,福州
其中:11月17日全天报到;
11月18日~11月19日学术大会;
11月20日~22日会后工程地质考察。
会议主题及议题
会议主题: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
具体议题包括:
--工程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
--风化岩残积土及软土的工程性质及处理
--隧道、地铁等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复杂气候环境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边坡与基坑工程
--工程地质勘察、测试、监测与物探新技术
--资源能源开发的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教育与人才培训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2009年,《工程地质学报》最值得祝贺的大事就是《学报》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也是《学报》在众多作者、读者、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等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祝贺! 一年来,《学报》共发表论文129篇,其中有18篇是关于地震引起的各类工程地质灾害的相关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既包括2008汶川地震各类地质灾害的研究进展,也包含了2009年6.4重庆武隆滑坡的研究报道。在这些论文中,殷跃平教授的“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是在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再次完善,黄润滑秋教授的“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也是在对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的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补充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认真钻研,对于突发事件产生的科学问题的执着精神,都是《学报》应值得关注的,同时《学报》将继续关注此类极端事件的相关研究,并尽可能第一时间发表。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对此类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2009年《学报》另一件大事就是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www.gcdz.org),自从7月13日试运行以来,编辑部处理了近200篇各类投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论文的社会反响也是显而易见,同时数据库的管理方式,使得作者、审者、编辑及读者等沟通更便捷,节省了大量手工统计的时间。同时,编辑部能在第一时间对当期论文的点击数量和下载数量进行分析,以便尽早了解各类论文在读者中的反映,并在后续的论文选题有所侧重。尤其是在最近几期刊物上,许强等的关于重庆武隆滑坡的论文、黄润秋等的关于大渡河堵江滑坡的论文、熊巨华等的关于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申请的统计分析,以及伍法权的关于第三届全国岩土大会学术总结方面的论文均被读者点击率较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优秀论文的发表,《学报》网站的被关注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优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同时,在今年,《学报》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随着第六期稿件的定稿,编辑部将与全体编委联系,请编委提出优秀论文的提名,编辑部将尽快分布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就在本期稿件紧张编辑加工过程中,传来我们敬爱的许兵老师不幸辞世的消息,《工程地质学报》的创办,就是许兵老师等前辈多次申请成功的,《学报》创刊后,许兵老师曾任学报第一届副主编及名誉编委,他为《学报》的发展倾尽心血,在《学报》发展的十七年历程中,他为《学报》评审了大量论文,为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部人才培养、《学报》的各项管理工作鞠躬尽瘁,他的辞世,不但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愿许兵老师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地震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内诱发一巨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得知,滑坡前后缘高差455m,厚度20~30m,滑面为基岩层面,初始方量2750×107m3。滑体在运动中转化为碎屑流。滑坡-碎屑流总的水平运动距离为4022m,垂直运动距离为1443m,遗留的堆积物体积达5×107m3。滑坡距映秀—北川断裂仅36km,位于其下盘,地震烈度达XI度。滑坡导致文家沟中48人遇害,并形成一条完整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链。初步分析表明滑坡启动速度快,滑坡向碎屑流转化过程明显、地点明确。碎屑流运动过程复杂,伴有强烈的“气垫效应”和“前缘气浪冲击效应”。作者认为,文家沟滑坡的高启动速度是长持时强烈地震动作用的结果,与山体的猛烈碰撞是导致滑体解体并转化为碎屑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涂国祥  邓辉 《力学学报》2010,18(4):483-489
在边坡、滑坡防治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П”形、“h”形等复合式抗滑桩,由于其多属于复杂的超静定结构,受力形式或荷载分配方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桩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传统方法在求解其内力时往往面临较大困难。有限单元法和强度折减法的结合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该方法求解这一类问题时不需要假定抗滑桩系统的结构类型以及岩土体作用在抗滑桩上的荷载分布形式,因此获得的计算结果往往更符合实际情况。本文以某隧道进口岸坡的“П”形抗滑桩为例,在详细分析岸坡稳定性状况以及可能失稳模式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桩身内力、桩土作用关系以及治理效果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解这类具有复杂超静定结构抗滑桩系统的内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计算结果对该治理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伍法权 《力学学报》2002,10(4):440-442
主席、各位代表 :“2 0 0 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经过三天的交流 ,现在已经接近尾声。我受这次学术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大会学术委员会委托作会议的学术总结 ,并借此机会向以长安大学为首的 18家承办单位及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生产、教学和科研部门 ,以及日本等国家学者的研究论文 145篇 ,其中涉及区域稳定与重大工程环境效应的论文 2 0篇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30篇 ,边坡与滑坡 31篇 ,岩土力学与工程 2 2篇 ,岩土工程与技术方法 4 2篇。大会论文集以《工程地质学报》第 10卷增刊的形式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地质学报》将于2010年1月正式开通在线投稿系统。欢迎各位作者、读者、专家、登录使用。本系统中,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修改稿件的一般要求;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审稿;读者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过刊全文和最新文章收录情况。
1 网上投稿
(1)点击《工程地质学报》网址:www.gcdz.org。
(2)注册和登录:请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请保留,以后查询时均使用此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标注*号的为必填项,其他项可选填。
(3)投稿:点击本刊网址,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后,即可点击"投新稿件",按提示逐项填写稿件信息,并上传稿件全文,点击"下一步",对稿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投稿。
(4)同一邮箱只能注册一个投搞人。若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可与编辑部联系,或用其他邮箱再注册重新投稿。 2 稿件查询
登录投稿系统,点击"稿件查询",可查看所投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目前的处理状态。稿件在我刊的处理可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有些阶段可以跳过。这些状态请在"稿件状态"栏下及时查询,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可以在修改意见栏下查询。更新的稿件可在"上传/下载修改稿"中上传更新,也可通过email发送。 3 网上审稿
(1)热忱希望各位专家登陆我刊审稿系统,并注册为我刊的审稿专家(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
(2)编辑部已为部分专家作简单注册,并将审稿专家登录的网址、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至专家的电子邮箱,审稿人在邮件中可直接点击链接审稿。
(3)敬请各位专家登录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相关模式,点击左侧"修改个人信息"可以进行相应修改补充。您的邮编和地址请准确填写,以便我们邮寄审稿费。
(4)点击"新送审稿件或者在审稿件"模式,您可直接下载稿件离线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和对原稿的批注再上传回来,也可在线直接审稿。
(5)同一邮箱的审稿人一经注册并经编辑部认可后,不能以同一邮箱进行再注册。
本刊热忱欢迎对工程地质及相关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登录在线审稿系统,成为本刊审稿人。
由于系统在运行初期,有些作者和专家尚不习惯在线投稿的运作程序,本刊编辑部将在收到电子邮件投稿后替作者注册并上传稿件,同时将注册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投稿邮箱通知作者。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10-82998121,gcdz@mail.igcas.ac.cn)。对于文档较大的稿件,请提前与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8.
会议议题
?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安全
? 城市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 城市供水应急水源的保障
? 城市环境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质量评估
? 城市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警系统建设
?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灾与减灾措施研究
? 城市发展规划地质环境综合效应
? 地下空间利用及岩土工程与地质环境问题
? 城市发展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会议地点
同济大学(上海)
会议时间
2010年8月23~26日,其中:
2010年8月23日全天报到注册;
2010年8月24~25日在同济大学进行学术大会;
2010年8月26日会后考察。  相似文献   

9.
 
滑坡预报模型主要用来预报滑坡发生的时间,但是如何检验效果是滑坡预报者和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提出滑坡拟合效果指标(包括后验差指标、模型拟合效率指数和均方根误差)和试预报效果指标(包括试报效果指标和相关系数指标),初步建立了滑坡的预报质量检验模型。依据建立的检验模型,针对链子崖危岩体监测资料分别采用灰色GM(1, 1)数学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报。预报结果表明:三种模型中,综合指标GM(1, 1)数值最高,建议该滑坡采用GM(1, 1)进行预报。通过模型的综合分析评判,不仅分析了模拟效果,而且直接比较了模型间的拟合效果,并为建立模拟效果好的模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从而表明滑坡预报质量检验模型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鸡尾山事件是一次巨型滑移式岩体崩塌(体积大于100×104m3),也是一次特大型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超过30人)。鸡尾山层状石灰岩地质结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裂隙组合以及软弱夹层的存在是山体开裂滑移的物质结构基础。长期的降雨渗流和岩溶作用使软层强度弱化、裂隙带扩大是层状山体易于拉开的前提。类比分析认为,鸡尾山地形上高陡临空、山下铁矿大面积采空形成的“悬板张拉效应”是山体拉裂形成大规模危岩体的主要原因。视滑力分析计算得出,层状岩体向外的视滑力是逐渐克服危岩体底面摩擦力和前缘抗剪力,使危岩体蠕滑发展成崩塌的主要驱动力。鸡尾山崩塌灾害是铁矿采空和视滑力共同主导作用下的一个“山体拉裂~弱面蠕滑~剪出崩塌~碎屑流冲击~灾难形成”的链式反应过程。文章为应急管理决策解释了此次事件的动力来源问题,也为类似事件应急响应技术支撑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 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简称中俄原油管道)规划全长1〖CS%0,0,0,0〗〖CS〗035 km,中国境内段965 km,俄罗斯境内段70 km。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穿越约500 km多年冻土区,沿途地形起伏,水系和沼泽发育,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提出以管道地基土的最大融沉变形量为评价准则,以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和含冰量为评价指标,对多年冻土进行工程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果进行评价。依据计算结果以-10℃和-20℃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进行冻土工程分类。具体分为:稳定型、过渡型、高温不稳定型(-10~-20℃)以及极高温极不稳定型(≥-10℃)。分别对应良好、较好、不良以及极差评价结果,并以此为基准选择传统埋设、埋设、埋设+换填、埋设+换填+隔热或架设等管基设计原则。对管道沿线约430 km多年冻土区进行了详细和逐段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指标简单、实用,评价结果合理、恰当,可推荐在其它多年冻土区类似管道工程中使用。

P642
A
2009-11-04
2010-01-26  相似文献   

12.
许兵 《力学学报》2003,11(3):334-336
1 问题的提出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理论。鉴于过去对学科基本理论未作深究,更主要的是产业部门忙于繁重的生产任务,无暇顾及此类问题;科研部门埋头钻研专题研究,亦未触及此类问题;在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中也缺乏这方面的要求。从而,在基本理论问题上似乎形成了“真空”。因此,有些工程地质工作者们,尖锐地提出了“工程地质学到底有没有基础理论 ?”为此,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从1999年 12月 14日起组织了 5次研讨会,分别是 :(1) 1999年 12月 14日议题———“2 1世纪工程地质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锚索抗滑桩的内力计算通常未考虑滑面以上桩身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将滑面以上桩身按一般静力结构或有限次超静定结构计算的现状。本文根据弹性地基梁理论,考虑锚索与桩的变形协调,将初参数法运用到锚索抗滑桩的计算中,通过选取合理的初参数作为未知量,得到了锚索拉力以及桩身内力的计算过程。并结合皖南地区某处产生滑移弯曲变形的顺层滑坡治理工程进行了分析,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本方法所得内力值较大,偏于安全,桩身内力分布规律与传统方法所得结果较吻合。

)  相似文献   

14.


岩石在蠕变的过程中其基本力学参数变形模量E、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是随时间和应力逐渐弱化的。本文对现行蠕变设备特点进行分析,研制了一套新型的五联单轴蠕变仪,此仪器能够在相同的应力条件下同时进行5个试件的蠕变试验。并且使用该仪器对宝鸡市秦源煤矿泥岩的力学参数E、c、在蠕变试验中的弱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把粘塑性应变作为泥岩力学参数弱化的指标,得出了泥岩E、c、随粘塑性应变呈指数衰减的函数关系,并计算了该泥岩破坏时的E、c、。对该泥岩E、c、和粘塑性应变的函数关系式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岩石E、c、和应力(σ)以及时间(t)的耦合函数方程,为后续岩石非定常本构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力学参数〓时效性〓蠕变仪〓蠕变试验          


  相似文献   

15.
基于破坏概率的岩土试件剪切破坏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体剪切破坏时剪切破坏角是一个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传统理论解为Mohr-Coulomb解和Roscoe解,基于试件的宏观破坏现象受微观破坏概率的分布制约这一前提,从岩土体试件内部破坏概率分布函数的角度重新研究了这一问题。通过对试件内部微观破坏概率由微观到宏观的统计分析与坐标变换,发现在形式上破坏概率主轴即相当于主应力,并基此给出了破坏概率破坏莫尔圆。还对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与微观破坏概率统计之间的关系开展了探索分析,结果表明 Mohr-Coulomb准则是描述试件剪切破坏时大量微破坏行为共同作用的统计结果,Weibull分布仅是岩土试件内部破坏概率分布形式的一种描述,基于数学概率推导的岩土试件破坏模型能更好的与试件的破坏准则联系起来。


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地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各种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从地质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体工程性质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灾害效应,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4个关键科学问题,即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体温度场变化规律、土体中水分迁移规律、土体工程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土体地质灾害效应,并对它们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文的分析成果对于掌握城市“热岛”效应对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保护城市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相似文献   

17.

浅埋软岩隧道施工沉降变形控制是浅埋地下工程面临的关键难题,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开挖引起的沉降变形规律的掌握。通过对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石桥头隧道地表沉降变形观测分析,将地表沉降变形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初始沉降阶段、加速沉降阶段和减速沉降阶段; 结合隧道拱顶沉降监测结果,得出浅埋软岩隧道地表沉降与拱顶沉降正相关的结论。隧道开挖对掌子面前后纵向地表沉降的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15D和3D(D为开挖跨度); 横向地表沉降影响范围包括隧道中线两侧各4D的范围,地表建(构)筑物受到较大影响包括隧道中线两侧各2D的范围。针对地表和拱顶沉降过大,采取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方案进行处理,监测结果显示全断面超前预注浆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减小则不显著,说明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浅埋软岩隧道〓地表沉降〓拱顶沉降〓监测〓全断面超前预注浆
P642
A
2009-04-14
2009-06-04
陈利杰,主要从事铁路隧道工程技术管理工作.Email: lxtlzhb@126.com  相似文献   

18.
黄鼎成 《力学学报》2000,8(4):387-393
通过对 2 1世纪初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工程建设的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取向 ,以及学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作者认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 :以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互馈过程研究为核心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嵌套发展 ;加强工程地质学理论 -地质技术 -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实现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价值。文章还论述了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服务于三个层次生产力布局、整体发展趋势、关键环节以及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基本框架 ,并就当前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水电站料场高边坡具有高度大、坡度陡、卸荷速度快等特点,因多按临时边坡进行设计,故施工期变形破坏事例频发。基于这一现状,依托瀑布沟水电站两岩质料场边坡,通过两年多跟踪施工过程的支护设计工作,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料场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方法。针对料场边坡存在的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整体稳定性、浅表层块体稳定性、碎裂岩体稳定性三种工程地质问题,在跟踪施工过程开展岩体结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稳定性评价思路,开展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施工期动态支护设计按照“保证整体稳定,控制局部变形,顾全潜在失稳区域”的理念,通过定性评价确定不稳定区域并优先设计提交施工;针对施工中最易出现的块体变形和碎裂岩体变形,建立了合理的支护设计原则和严格的施工规定;对稳定性差、施工风险高、支护造价大的潜在不稳定区域,应及时地调整开挖方案,减少工程造价。实践表明,这套方法保证了料场高边坡的快速施工安全,减少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20.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