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选择适于作为碳纤维原料的煤沥青,对三咱中低温煤沥青的预处理和组成结构进行研究,同时对其中的太钢煤沥青进行了热缩聚制取中间相沥青的结构变化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只要经过合适的工艺路线进行处理,这三种煤沥青都有可能作为沥青基碳纤维的原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煤直接液化工艺条件和提高油收率,本研究利用30 mL高压管式反应釜研究了煤直接液化重质产物前沥青烯加氢液化行为,考察了FeS+S催化剂下反应温度(380、400、420和440℃)、液化时间(0、5、10、20、30和60 min)、5.0 MPa氢初压和四氢萘溶剂条件下前沥青烯液化转化行为,同时考察了前沥青烯...  相似文献   

3.
以胜利褐煤为原料,通过不同条件下加氢液化制备了相应的沥青烯,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技术对所制备的沥青烯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氢气初压和液化温度对沥青烯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胜利褐煤液化活性高,沥青烯和前沥青烯等重质中间物收率较低。胜利褐煤沥青烯中芳香体系主要以2~3环缩合芳环及联苯类芳香结构为主。提高氢气初始压力,可以促进煤的加氢裂解及AS脱羟基。高温、高氢压有利于AS中芳环取代基的加氢裂解。相对而言,荧光光谱是沥青烯芳香结构的有效表征手段,其荧光光谱特征结果与元素分析、H/C原子比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在隔离式是电解中,用泡沫铅作用阴极,铂作阳极,饱和甘汞电极做参考电极,对太原钢铁公司焦化厂煤沥青经溶剂萃取后所得的精制沥青进行了电化学加氢的研究,考察了电解体系工艺条件对加氢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隔离式电解槽中,以泡沫铅作阴极,铂作阳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考电极,以DMF+EtOH+H2O+Bu4NBr作电妥体系,对太原钢铁公司焦化厂煤沥青为原料制得的中间相沥青进行了电化学加氢的研究,考察了电解电位,温度,溶剂浓度等对国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煤加氢液化产物的分离分析及其化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煤加氢液化产物用三种方法分离,并采用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对其进行各种参数的测定。从结构解析出发,比较了几个烟煤液化过程中产物的特性变化及可能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加氢液化过程中,三种烟煤所得油品主要由三环以下芳烃组成。反应温度升高,油品中H/C原子比增加;结构参数H_(a1)、σ增加,且f_a下降;族组成中低环芳烃增加,多环芳烃减少,饱和烃有所增长。表明在液化过程中发生了以芳香烃加氢饱和化为主的反应。在试验体系中,反应温度与煤浆流量相比,前者是影响油品提质的主要因素。液化油组成与所选择的工艺条件有关,并不随所用煤种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马家塔煤及其显微组分的加氢液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Fe2O3作催化剂,硫黄为助催化剂,脱晶蒽油为循环溶剂,在反应温度为450度,初始氢压为10MPa,反应时间为60min的实验条件下,在微型高压釜内对马家塔原料煤及其显微组分的加氢液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镜质组的液化反应性高于惰质组,在原料煤,镜质组和惰质组这三种实验原料中,原料煤的液化反应性是最高的,对总转化率和油收率而言,原料煤>镜质组>惰质组,对沥青烯产率而言,原料煤>惰质组>镜质组,水产率则是镜质组>原料煤>惰质组,气产率为惰质组>镜质组>原料煤,原料煤,镜质组和惰质组在加氢液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在组成上也是有所差异的,各显微组分在加氢液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用^1H-NMR结合元素分析和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对抚顺考虑台气煤吡啶抽提残煤的热解加氢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各组分具有氢化芳环和杂环化合物的开链结构。求得了各组分的平均分子结构中含有的芳香环数和平均取代度。这些结果对于推断原始煤的大分子结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13C-NMR及DEPT技术,对抚顺老虎台气煤吡啶抽提残煤热解加氢产物中沥青烯段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各组分平均分子结构中的芳环并非完全缩聚,而且有亚甲基或联苯型键所连接的小芳香单元。计算得到了各组分的平均分子结构中含有的芳香环数、芳核片数和平均取代度。这些结果对于推断原始煤的大分子结构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从煤液化残渣中萃取出的沥青类物质进行了固体13C-CP/MAS NMR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得到煤液化沥青的芳香结构单元信息及相关结构参数信息。结果表明,煤液化沥青芳香桥碳与周碳之比为0.115,芳香碳原子的存在形式以苯结构为主;脂肪结构多以甲基和环状亚甲基形式存在;氧主要以羰基、酯基的形式存在;氮主要以吡咯的形式存在。利用结构参数和分析表征结果构建了煤液化沥青的大分子结构模型,并运用13C-NMR预测软件ACD/CNMR Predictor计算了煤精制沥青大分子结构模型的13C化学位移。根据计算结果对大分子结构模型进行了修正,获得了与实验谱图吻合较好的大分子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淖毛湖煤(NMH)为原料,在间歇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加氢液化实验,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分析了加氢液化过程中间产物-沥青质(PAA)自由基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下NMH煤加氢液化总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在60 min达到峰值96.87%,油产率为53.01%;淖毛湖原煤自由基浓度为2.6654×10~(18)/g,PAA自由基浓度在1.2519×10~(18)/g-1.9121×10~(18)/g,随着反应停留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中间产物PAA自由基浓度数值可以反映液化反应进行的程度,与油产率变化趋势一致;反应中间产物PAA的g值小于原煤g值(2.00434),在2.00301-2.00403,在液化加氢过程中其g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PAA中N、S、O等杂原子成分的变化一致,与元素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煤液化油的催化加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煤液化油的催化加氢,系统地考察了热重分析的各种操作条件对煤液化油以及它与固体催化剂的混合样品的热重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建立了一套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剂存在于样品中时,与不含催化剂时相比,煤液化油的失重在低于300℃时增大,而在大于300℃时减小;用H2作为载气时煤液化油的失重比用N2作为载气时大;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与煤液化油的失重之间存在着定性的关联;催化加氢活性最高的催化剂表现出最大煤液化油失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溶剂特性对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反应行为的影响,以新疆淖毛湖煤作为原料,四氢萘、循环溶剂及十氢萘作为供氢溶剂,在高压搅拌釜中进行直接加氢液化实验,并运用电子顺磁共振手段分析了中间产物-沥青质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四氢萘溶剂中沥青质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大量生成的同时又被转化,产率从290℃的12.92%到350℃的最大34.13%再到430℃的15.98%;循环溶剂中沥青质产率先持续上升,290℃即有31.89%,400℃达到最大47.96%,之后由于结焦反应降低至33.90%。十氢萘溶剂中沥青质产率变化趋势与四氢萘一致。三种溶剂中沥青质自由基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350℃达到最大值,分别是1.778×1018、2.323×1018和1.930×1018/g,整体上看循环溶剂数值要高于四氢萘,十氢萘介于两者之间。而四氢萘及循环溶剂中沥青质的g值在2.00323-2.00403,变化趋势与液化气体产物中COx含量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煤加氢液化残渣的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从煤直接液化实验装置取得的液化残渣,研究了它的流变性及温度和油、沥青质、固体含量对其流变性的影响。液化残渣是剪切变稀的非牛顿型假塑性流体,非牛顿指数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减小,温度越高越接近牛顿流体行为。液化残渣对温度非常敏感,在升温过程中其表观黏度下降很快,且没有出现黏度峰。在液化残渣中加入少量的循环油后其表观黏度大幅下降;而在加入少量沥青质后则表现出低温下黏度变大,高温下黏度变小的现象;固体含量则始终是黏度增大的因素,表明其黏度与油、沥青质和固体含量关系密切。液化残渣的黏度-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关系式,但在升温过程中出现了拐点,低温段的黏流活化能比高温段的要大。  相似文献   

18.
煤直接加氢转化是制备高品质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煤直接加氢转化反应机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工作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技术,综述了煤加氢液化、煤加氢热解以及其他煤直接加氢过程的反应机理研究中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煤加氢热解研究:Ⅰ.宁夏灵武煤加氢热解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4,他引:8  
本文在100克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宁夏灵武不粘结煤的加氢热解进行了研究,反应温度773~1070K,压力0.2~4MPa,反应产物的收率与组成和惰性气氛下的热解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在氢气气氛下热解转化率和焦油收率大大提高,表明了在氢压下煤热解初期生成的自由基与氢反应,抑制了自由基间的相互结合,而生成较多的低分子化合物。与惰性气氛下热解相比,温度 873K和压力为3MPa下的加氢热解焦油收率提高2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5g固定床反应器中对神府榆家梁煤的加氢,MoS2催化加氢及模拟焦炉气下的热解进行了研究,反应温度793-973K,压力0.1-15MPa,升温速率5K/s。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煤加氢热解反应受传控制,因此,不同反应器与工艺参数对热解反应影响很大;热解产物的焦油/气体收率比值可较好反映氢的有效利用率;高温和高压有利于煤加氢气化反应,导致氢耗增加,氢有效利用率下降;催化剂的存在不仅促进加氢反应,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