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联合收割机往复式割刀传动机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060联合收割机割刀传动系统采用平衡配重后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割刀传动机构的简化力学模型和曲柄、三角摆块、割刀的动力学方程,利用上述方程可以确定平衡配重的最优位置和最合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斌  王海涛 《科技资讯》2006,(21):50-5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采暖要求的提高,具备舒适与节能的地面辐射采暖系统俗称“地盘管”已被广泛的推广使用。但随之而来,对排水地漏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地漏是一个地漏体和上面的算子组成,室内的地表面水可以直接由地漏上口排出。若地盘管的管道出现渗漏或水通过缺陷进入绝热层,就使地盘管下面的绝热层被渗水浸泡,而影响辐射功能;还会使这部分水无处可排,只能积在楼板结构层与地盘管的绝热层之间,造成墙壁潮湿,甚至下层顶板墙壁也出现潮湿和滴水现象。针对此通病,本文论述了双层地漏的设计原理与施工方法,这种双层地漏能够很好的避免上述的尴尬局面,使下层的渗漏水能顺利排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各种平面的研磨抛光加工量不断增加,生产的发展要求设计新型研磨机,以便提高生产效率,解决的方案一般是加大研磨盘的直径.这里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即双层研磨机.  相似文献   

4.
船舶的冷却管路系统是保证船舶主机正常运行的动力管路系统,钢质海船的主机冷却系统目前普遍采用闭式冷却系统或中央冷却系统.在进行冷却管路系统设计时,冷却设备一般都选用管壳式或板式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内由舷外海水对主机的润滑油及冷却淡水进行冷却,系统所选用的热交换器尺寸一般都比较大,机舱的设备布置拥挤;由此在船舶双层底舱设置热交换器的设计,即在冷却系统中的热交换器设备设计在船舶双层底舱结构内,该设计有利于机舱内其它设备的布置、操作管理与维护.  相似文献   

5.
基于遗传算法的公路网络设计的双层优化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现行公路网规划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和网络设计模型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公路网络设计的双层优化模型,可一次性求出路段的技术等级与车道数,并利用一个简单的算例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算法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板式节点是铝合金空间网格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节点形式,其力学性能会对铝合金空间网格结构的承载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目前,针对铝合金板式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层板式节点,双层板式节点作为一种新型节点形式,其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尚待研究.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单层和双层板式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并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大量节点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考虑了腹板厚度、腹板高度、节点板厚度、翼缘板厚度、翼缘板宽度及螺栓布置形式对单层和双层板式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破坏线理论和螺栓破坏理论,引入材料等效强度破坏系数和双层铝合金板式节点极限承载力增强系数,提出了节点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单层和双层板式节点的极限承载力随着节点板厚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腹板越厚越高、翼缘板越厚越宽,单层和双层板式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越高;双层板式节点极限承载力高于单层板式节点,根据计算分析建议双层板式节点极限承载力增强系数取2.3;螺栓布置对节点力学性能影响显著;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的大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飞速发展,科教兴国培养了大批的科技型人才,因此,我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电工电子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计算机科技等技术都有了空前的发展,我国航空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该文就针对航空电子分区调度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航空电子分区调度问题上,需要建立相关的操作系统,并根据双层任务调度模型作为电子分区的工作模型。在航空电子双层分区调度设计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计算和给出分区调度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居民小区中室内变压器的隔振降噪问题,以双层隔振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设计了一款用于室内变压器的双层隔振装置。结合干式变压器特点,给出了质量比、刚度比以及阻尼比等影响隔振效果的参数的参考取值范围,引入了隔振效果折减系数用来描述基础非刚性等因素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对此装置隔振效果的预测范围。在实验室内用不同的上层质量对装置的隔振效果进行测试,测试所得的传递率曲线基本处于预测效果范围内,初步验证了此种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小区配变电站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网壳与主体结构的不同连接 进行了分析计算和测试,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网壳在抗震地区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双层玻璃幕墙的CFD模拟与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双层玻璃幕墙的节能原理。应用CFD技术对夏季简化的双层玻璃幕墙模型进行热工分析,揭示了热通道内的气流运动规律,指出双层玻璃幕墙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了几种不同设计方案的差异。最后,计算出幕墙综合传热系数和热效率两个关键参数,可为双层玻璃幕墙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花生联合收获机摘果装置的主要类型和特点。从花生物料特性、摘果机理、结构和运动方式和摘果元件等方面,着重讨论了花生联合收获机上的摘果装置研究现状。在总结摘果装置中存在的未摘净损失率较高、破碎率高和滚筒堵塞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摘果装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切纵流联合收割机存在损失率大和含杂率高等问题,为分析清选性能较低的原因,对切纵流清选室内气流场分布进行模拟仿真,运用CFD仿真软件对清选室气道气流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清选室内气流在筛面宽度方向呈对称分布,沿筛面高度方向气流速度逐渐减小,沿筛长度方向筛前段气流速度较低,在接近筛中部时气流速度达到最大.并对清选室内气流场进行了测量试验,验证了气流场仿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小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尹健 《贵州科学》2013,31(5):39-42
在研究现有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传递路线短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使机器的重量减轻、成本下降、故障率降低。并在此基础上对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4.
文兴勇 《贵州科学》2013,31(1):45-48,52
针对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气流清选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计算获得了初始设计参数,以此为依据制作样机并在田间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和实际有较大差异.在原设计基础上更改了一些敏感参数,再次试验获得较好的清选效果,清洁率和损失率均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二级扬谷器转速、吸杂风机转速为试验因素,以籽粒清洁率、清选损失率、籽粒破碎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清选性能回归试验,建立了籽粒清洁率和清选损失率回归数学模型。利用加权优化法进行参数优化,得到较优运动参数组合为:二级扬谷器、吸杂风机转速分别为1 177r/min、2 948 r/min。在优化参数下,进行了优化结果验证试验以及清选系统对喂入量和物料状态的适应性试验。试验结果可为微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清选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静  许燕  尹健 《贵州科学》2013,31(4):33-36
以稻麦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为例,将模块化设计的思想运用其中,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对脱粒装置进行了模块的划分。并结合参数化建模技术,运用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技术对其变参,从而提高了设计效率,达到缩短开发周期,减少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甘蔗联合收割机剥叶装置的性能试验和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甘蔗联合收割机剥叶装置主要参数对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利用自制的剥叶装置试验台,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以各辊(喂入辊、第1级剥叶辊、第2级剥叶辊、输出辊)转速为试验因素,以甘蔗未剥净率、蔗茎合格率为试验指标,完成了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初步研究了剥叶性能影响机理。试验得到影响剥叶装置性能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甘蔗联合收获机械的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悬挂式联合收割机组,该机组采用两段校接式输送槽,割台采用三点悬挂,借助配置于拖拉机前桥中心的液压油缸提升割台.对割台的受力分析及试验证明,割台受力平衡,悬挂平稳,机组质量分配合理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玉米收获机械秸秆粉碎消耗功率过大、收获行距适应性差的问题,以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双行玉米联合收获机为研究对象,对整机进行设计研究。本研究对玉米秸秆进行切碎处理,以切碎代替粉碎,有效降低了整机功耗,配套动力为11.03 kW。通过横向输送带和纵向夹持链将两行玉米输送到同一对摘穗辊内,提高了整机对玉米行距的适应性,可收获玉米行距为300800 mm。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联合收割机液压油管空间弯曲成形的设计问题。建立了液压油管空间弯曲成形的数学模型,编制了计算与绘图程序。设计者只要输入液压油管中心线空间弯曲成形的节点(端点)总数及各点的坐标值和弯曲半径值,计算机便可自动计算出液压油管空间弯曲成形所需的全部参数,并绘制出液压油管中心线空间弯曲成形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