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学文 《物理》1995,24(10):619-625
核磁共振成像出现至贪不过20年左右。由于它在医学的诊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它在短短的20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在简述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础原理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场梯度加波方法和自旋回波方法之后,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快速成像,流体成像,化学移位成像和磁化率成像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学文 《物理》1995,24(10):0-0
核磁共振成像出现至今不过20年左右。由于它在医学的诊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它在短短的20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在简述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场梯度回波方法和自旋回波方法之后,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在快速成像,流体成像,化学移位成像和磁化率成像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识相对其他器官来说非常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脑功能的复杂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脑隐藏在封闭的头颅里,我们很难直接观察到它。但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在无创伤的情况下,不仅能对大脑成像,还能辨别大脑进行思维时激活的区域,该技术被称为“人类思维的阅读器”,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对人脑活动“拍电影”。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为人脑功能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下面介绍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及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谢海滨  邬学文 《物理》1998,27(12):721-725
核磁共振快速成像能在几十毫秒内获取数据,对运动器官作适时显示,并在功能成像的研究等方面具有常规成像不能替代的优点,是核磁共振成像的发展方向.螺旋快速成像对硬件的要求较低,近年来方法上的改善,已使其趋于实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螺旋快速成像原理及网格重建算法.  相似文献   

5.
李国栋 《物理》1995,24(12):734-738
核磁共振在当前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核磁共振发现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以及相关磁共振的发现,指出了核磁共振的特点、主要进展和多方面的应用,阐述了从核磁共振谱发展到核磁共振成像的重要意义及这种成像的特点;最后对核磁共振的发展作了若干展望。  相似文献   

6.
核磁共振成像教学实验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完成了核磁共振空间编码成像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了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性能,并对2种观赏植物、动物骨骼、蛔虫、蚯蚓等生物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以及T1加权和氢核密度加权成像.  相似文献   

7.
杨德林 《物理》1997,26(5):285-290
文章介绍了小粒子核磁共振研究的意义,样品的特点,Pt小粒子的NMR谱随分散度,表面处理等变化,Pt/氧化物小粒子样品的自旋-晶格弛豫呈现Korringa机制,而Pt/沸石小粒子样品出现依赖温度的金属-非金属转变,用小粒子的NMR得到局部态密度与表面吸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催化金属表面的LDOS很可能与多相催化中的“活性位”相联系。不久前对Rh小粒子的NMR研究,得到的谱与尺寸有关而与温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刘东华  李显耀 《大学物理》1997,16(10):36-39,29
介绍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高级脑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云九  唐孝威 《物理》1996,25(10):585-588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大脑各个区域内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液氧合状态所起的磁共振信号的小变化。使用fMRI的方法,可以在正常的活体上无损伤地实现大脑活动的功能定位,时空分辨率可分别达到秒和毫米数量级,尽管目前还面临一系列技术的困难,fMRI已经日益成为观察大脑活动,研究有脑的拓扑结构,进而揭示脑和思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成像系列实验教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蒋莹莹  张洁天  吕斯骅 《物理实验》2007,27(1):20-23,33
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经应用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该仪器可以研究各种样品的脉冲核磁共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快速成像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海滨  邬学文 《物理》1997,26(10):595-600
快速成像为当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焦点之一。人体器官的运动、被验者的移动,均造成图像的缺陷,速度慢亦增加了成像成本,限制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普及。快速的核磁共振成像可能会给核磁共振成像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文章回顾了核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发展的历史,讨论了它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和特点,简明概述了它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该文合成19个聚酯标样,利用核磁共振的多种技术,归属各聚酯酸单元和醇单元的1H和13C的化学位移. 通过研究酸单元和醇单元 1H和13C化学位移的特点,得出同一种酸单元和不同的醇单元相连,其1H和13C的化学位移变化不大;同一种醇单元和不同的酸单元相连也有同样的规律. 据此建立较系统的分析聚酯组成的核磁共振数据信息,利用该信息可以快速定性、定量未知聚酯的组成. 该研究结果对于未知聚酯的剖析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成像一维空间编码教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洁天  让庆澜 《物理实验》2006,26(10):3-8,13
利用梯度磁场实现检测信号的空间编码,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ccc系列样品将二维问题简化为一维,使用超小型教学用核磁共振成像仪进行了一维空间编码实验研究,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了计算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种通用的核磁共振微成像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一种通用的核磁共振微成像系统,只需4根通用并行I/O口线,就可以附加在常规的NMR谱仪上,进行磁共振微成像实验.详细讨论了各个部件的研制问题,最后给出了本实验室利用此微成像系统做的MRI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刘东华  孙朝晖 《物理与工程》2004,14(3):30-33,45
探讨核磁共振T1、T2加权成像的图像特点。  相似文献   

19.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组织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陈文学  邓风  岳勇 《波谱学杂志》2004,21(1):127-139
在生物组织内部存在大量的生化、生理反应以及分子的扩散运动,它们相互独立, 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生化反应网络. 在病理条件下,某些生化反应过程会发生改变,代谢中间体可能会出现质和量的变化. 核磁共振 (NMR)可以对这些过程的研究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目前,有3种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用于生物组织的研究:① 活体组织定域波谱技术;② 生物组织提取物的液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③ 离体组织的高分辨魔角旋转技术.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互为补充. 介绍了在生物组织的NMR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核磁共振现象主要用于化学分析中.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在医学上可用药物分析和生化分析.1958年,开始有人用NMR原理进行活体血流量测定.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R.Damdian提出NMR用于医学诊断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化学家P.C.Lauterbut于1972年进一步指出NMR信号完全可以重建图象.同年,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或称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正式宣告问世,这使医学诊断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简称为CT.核磁共振医学成像也采用先进的CT技术,称为核磁共振计算机体层摄影(NMR-CT).但它与X-CT在获取信息的原理方面全然不同,在图像重建方面有所相似,只不过NMR-CT比X-CT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