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下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Tswett),在研究植物色素的成份时,他所采用的色谱方法是属于  相似文献   

2.
王俊德 《色谱》1984,1(1):68-72
§1.液相色谱的发展简史 色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称之为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两相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而当此混合物从固定相的一端加入并随流动相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各组分在固定相上有不同的保留而被分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色谱”(Chromatogra-phy)这个名词,并用来描述这种实验的人是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tt),他在1906  相似文献   

3.
前言     
林金明 《中国科学B辑》2009,39(8):669-669
液相色谱可以追溯到1906年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u)提出的植物色素分离方法研究,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茨维特将含有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溶液从一根装有碳酸钙吸附剂的玻璃管上端加入,沿管滤下,然后用纯石油醚淋洗,结果按照不同色素的吸附顺序在管内观察到它们相应的色带,这种色带被称之为色谱图(Chromatogram),  相似文献   

4.
色层分离法     
1903年我国植物学家米哈依尔、西蒙诺维奇、茨维特(МихаилСеменовицЦвет)发表了一篇论文:“一种新的吸附现象及其在生物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在这篇论文里叙述了分离叶子里的色素的方法,这个方法作者叫它做色层分离法。茨维特的功绩,除了发现现象本身以外,在于他正确地估计了这个方法的价值;他指出:原则上可以把这个方法用于由具有各种各样的性质的物质——包括没有颜色的物质在内——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的分析和分离。为了分离叶绿素和叶子里其他的色素,茨维特用一个装满吸附剂(碳酸钙,糖或其他的吸附剂)的玻璃管,而使在苯或其他溶剂中的叶子提出物通过玻璃管。  相似文献   

5.
液—固色谱是发展最早的一种方法。早在1903年,俄国化学家茨维特已将此法用于植物叶绿素的分离。其分离原理是基于溶质与固体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和活性炭等。硅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由于硅胶的化学性质稳定,机械强度好,易于加工成不同形状(无定型和球型)的颗粒,因而在液  相似文献   

6.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邢其毅教授于2 0 0 2年 1 1月 4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 91岁。邢其毅原籍贵阳市 ,1 91 1年生于天津。 1 93 3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 ,1 93 6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他历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 ,1 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邢其毅教授在有机化学多个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特别是在组织和领导牛胰岛素全合成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国…  相似文献   

7.
离子交换作用的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但那时只看到某些离子可以和土壤中一些离子发生交换,而在应用等方面却是非常局限的。在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建立了色层分离法,是促进离子交换方法发展的基础,也有人用 Al_2O_3、磺化煤等作为离子交换剂,但交换能力很差,所以需要人工合成一些具有强的交换能力的有机离子交换剂,而这些研  相似文献   

8.
关广鹏 《化学教育》2002,23(9):43-46
列培(Walter Julius Reppe, 1892 1969)生于绍林根(T huringen),高级中学毕业后入耶拿大学学习2年,1912年转入慕尼黑大学,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服兵役5年,战后复学于慕尼黑大学,在迈尔( Kurt Hans M eyer, 1884 1952瑞士化学家)教授的指导下,一年后以“硝酸的烯丙基衍生物的阶段性还原”的研究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9.
《大学化学》1990,5(3):1-1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系的奥特曼(SidneyAltman)教授和科罗拉多大学化学系的切赫(Thomas Robert Cech)教授,以表彰他们在研究“核糖核酸(RNA)具有催化性能”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奥特曼,1939年生于加拿大,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其后获得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1971年以后一直任教于耶鲁大学.切赫生于1947年,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78年后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  相似文献   

10.
庄长恭(1894~1962)先生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和中国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纪念庄长恭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以下简称“纪念和揭幕仪式”)於1994年12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隆重举行。 庄长恭先生1894年12月25日出生于福建泉州。早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31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和慕尼黑大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际均相健化讨论会于197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CorpusChristi举行。召开这一次讨论会的背景是: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将原油价格大幅度提高而形成所谓能源危机后,美国认为今后不能再依赖原有的石油化学流程,而必须从煤、或其它天然资源得到合成气(CO H_2),在温和条件下应用均相催化反应来制成各种化学原料,美国开始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1974年12月召开了美国国内的“均相能化基础研究专题讨论会,”一致认为要对这方面加以重现。国际上,1976年12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讨论会,由R.Ugo(意大利)及M.Tsutsui(美)主持,出席者有50余人。第二次则于1977年9月在日本召开。这  相似文献   

12.
"看清"蛋白质——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 10月 9日宣布 ,将 2 0 0 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JohnB .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 (KoichiTanaka)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KurtW櫣thrich) ,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 ,191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 ,他于 194 0年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1967年到 1987年间任该大学教授 ,1987年起被该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自 1994年起任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他由于“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1…  相似文献   

13.
<正>闵恩泽先生,教授级高工,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1年7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进入石油工业部  相似文献   

14.
我和陈光旭同志都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亚当斯教授的学生。亚当斯教授曾经培养了七名中国学生,其中有我和陈光旭、邢其毅、蒋明谦、钱思亮、张锦、李景晟。我在1932年获博士学位、陈光旭同志则是在1945年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5.
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已于1991年8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日本著名量子化学家福井谦一博士应邀与会,后因其母亲生病而未能到会,但仍向大会寄来了准备在会议上宣读的报告“响应化学正在变化的趋势(Responding to Changing Trends in Chemistry)”,对化学的发展、地位等有精辟、独到的论述,本刊特将该文译出,以飨读者。福井1918年生于日本奈良,1941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工学院工业化学系,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升为教授。由于建立和发展关于化学反应性能的前线轨道理论的研究业绩,和美国化学家霍夫曼同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6.
郑仁垟 《大学化学》2007,22(6):13-17
200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的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教授,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领域做出的开拓性成就。埃特尔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技术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教育家高崇熙先生诞辰 1 0 0周年。我们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的化学研究、化学教育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奠基性贡献的先辈师长。高崇熙先生 1 90 1年 9月 1 4日诞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 91 9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 92 2年赴美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 ,师从伦赫 (V .Lenher)教授 ,仅用四年时间便以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研究成果获得了博士学位。学成之后 ,他怀抱着报效祖国、振兴科学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 ,毅然回国 ,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 ,从此…  相似文献   

18.
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学科点是 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学科点 ,已连续三届 (9年 )得到河南省的重点学科资助 (资助经费达 2 0 0余万元 )。本学科点有教学科研人员 16名 ,其中教授 4人 ,副教授 7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 4人 ) ,是一个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教学科研群体。近几年来 ,本学科点共承担国家级项目十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 ,国家新药基金二项 ,生命科学部基金一项 ,教育部基金一项。本学科点已形成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即有机合成、药物研究和金属有机化学。现分别简述如下 :1.有机合成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点具…  相似文献   

19.
香港知名人士、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创会主席黄新彦博士不幸于1985年3月31日在香港九龙逝世,终年92岁。黄新彦,广东台山人,早年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获硕士学位,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24年起任香港大学教授达十年,并对药物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高分子链之间可通过次价键而聚集,形成高分子复合物(polymer-polymer omplex).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基于库仑力的聚电解质复合物(polyelectrolyer complex,PEC)近年来一种继L-B膜技术之后,被称为"层-层”自组装(1ayer-by-layer self-assembly)的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组装技术所组装的分子大多是聚电解质,通常是将带不同电荷的聚电解质分子在水溶剂中交替地组装到片基上,实际上就是在固液界面一层一层地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通过其它弱相互作用如氢键、电荷转移等高分子的自组装基本类似.因此可以说,对高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基本上是对高分子复合物研究的延伸本论文对重氮树脂-酚醛树脂的感光性复合物以及基于重氮树脂的"层-层”自组装多层膜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2001年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