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甘巴拉山K6、K7、K8铅室的215个单元进行了细致的扫描,在天顶角M(=tgθ)≥2.5的范围内共找到111个μ子事例。用马鞍型曲线确定μ子簇射的能量,在E_μ≥2 TeV的范围内给出了5500米处μ子的流强、簇射能谱与簇射天顶角分布。同时对μ子在乳胶室内的行为进行了模拟计算,实验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基本上相符。  相似文献   

2.
王允信 《中国物理 C》1986,10(2):245-248
从甘巴拉山乳胶室中选取18个大天顶角(θ≥70°)事例, 对这些事例进行了初步分析. 从而给出μ子在产生能量大于3TeV时的电磁簇射流强与能谱.  相似文献   

3.
在甘巴拉山乳胶室中找到了天顶角tgθ>4的多核心簇射,对这类簇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这类事例预示在宇宙实验中可能存在着新现象.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北京谱仪(BES)各子探测器的实验离线数据刻度,包括主漂移室、飞行时间计数器、簇射计数器和μ子鉴别器.给出了BES1994年Ds运行期间的探测器运行性能,以及数据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日本乳胶室合作组在甘巴拉山(海拔5500m,大气深度520g/cm2)照射的K4铁乳胶室的一部分进行了系统的扫描、测量与分析.给出了簇射事例的起始点分布,大气宇宙线高能强子的天顶角分布、垂向流强、积分能谱及其在大气和铁中的衰减长度.与其它实验组近期给出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几组结果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用闪烁计数器描迹仪构成的望远镜阵列测量宇宙线μ子天顶角分布的初步结果. 天顶角的范围为0°到17.7°十种不同的角度值. 实验结果表明, 宇宙线μ子强度对天顶角θ的依赖关系服从cos2.6θ分布规律. 用描迹仪望远镜阵列测量天顶角分布的优点是: 角度分辨率好, 而且还可以同时获取多个角度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寻找10TeV能区的γ射线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藏羊八井大气簇射实验数据,开展了对10TeV能区γ暴的全天区搜寻. 分析了4亿个簇射事例,找出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和给定的小天区内出现的簇射事例团. 采用等天顶角方法来估计背景. 有少量事例团显示了对背景的超出,但它们的显著性还不够高,尚不足以认定为γ暴. 讨论了羊八井二期阵列实验对寻找10TeVγ暴所具有的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利用具有幻数结构特点的Pt3X(X=Al,Si,Cu)团簇仅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反应过程. 吸附物H2O@Pt3X团簇在波长300∽760 nm的紫外和可见光范围内有强吸收,表明太阳光可以方便地用于Pt3X的催化水解制氢的反应. 此外,水解后滞留在团簇上的O原子可在反应活化能为0.34∽0.58 eV内与CO氧化反应生成CO2. 这个通过氧化消除“毒性”CO的结果表明了反应副产物有能作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能力. 本文发现生成的CO2分子还可以在323 K的温度下脱离Pt3X小团簇.  相似文献   

9.
X射线增感屏的图象信息传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详细模拟了不同能量光子与增感屏的作用过程,对于一种稀土(Gd2O2S:Tb)增感屏,计算了出射可见光子数的概率分布、平均出射光子数、统计因子、X射线检测效率以及DQE等.增感屏出射可见光子数的概率分布曲线均有三个峰,随着入射X射线能量的增加,各峰之间距离增大,相对强弱对比增大;其余各曲线在Gd原子K壳层结合能(50.24keV)附近,均有突变.这些结果提供了增感屏图象信息传输性能的基本参数,为深入研究增感屏及成象系统的量子噪音传输特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张英杰  肖绪洋  李永强  颜云辉 《物理学报》2012,61(9):93602-093602
纳米团簇负载到基体上的结构演化和热稳定性是其走向技术应用的关键. 本文用分子动力学结合嵌入原子方法模拟了具有二十面体初始结构的Co281Cu280 混合双金属团簇在Cu(010)基体上的熔化过程, 考察了基体的Cu原子可以自由移动(自由基体)和固定(固定基体)两种条件对负载团簇熔化的影响. 发现基体条件对团簇的熔化有明显的影响. 在自由基体上团簇原子的温度-能量曲线存在明显的团簇熔化时的能量突变点, 熔点为1320 K, 低于固定基体上团簇的熔点1630 K. 在升温过程中团簇的二十面体结构会在基体表面发生外延生长. 外延团簇随着温度增加发生表面预熔, 预熔原子会逐渐向基体表面扩散形成薄层, 直至完全熔化. 自由基体上团簇原子的嵌入行为会使原子的分布状态产生不同于固定基体上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搭建了宇生 μ子探测器,采用符合计数法测量了宇生μ子通量和空间分布.探讨了甄别器阈值标定、宇生μ子计数率与工作电压的关系、塑料闪烁体板间间距对计数率的影响.通过改进测量装置的几何结构,研究了宇生μ子空间角的分布情况,验证了宇生μ子计数率与探测器摆放天顶角呈co s2θ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两个大面积塑料闪烁计数器和两个液体闪烁计数器组成的望远镜系统与铅吸收体组成射程谱仪, 并用一个灵敏体积为70×50×30cm3的流光室作为剔除簇射装置, 1981年冬季, 对北京地区海平面宇宙线μ子垂直通量及其积分动量谱进行了测量. 动量测量范围为0.2 GeV/c至1.3 GeV/c μ子的垂直通量为9.2×10-3sr-1cm-2s-1. 在3.5×104张照片进行了扫描判别, 可得簇射比例约占30%. 文中并对若干修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赵文杰  王清林  任凤竹  罗有华 《物理学报》2007,56(10):5746-5753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对ZrnFe(n=2—13)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能量和频率计算.在充分考虑自旋多重度的前提下,对每一具体尺寸的团簇,得到了多个平衡构型,并根据能量高低确定了团簇的基态结构.综合团簇的结合能、二阶能量差分以及团簇的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占据轨道间的能隙可知Zr5Fe,Zr7Fe和Zr12Fe团簇的稳定性相对较高,Zr12Fe团簇的结构是具有Ih对称性的正二十面体,而且Zr12Fe的稳定性在所有团簇中是最高的.另外,不仅Zr5Fe,Zr7Fe和Zr12Fe团簇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而且它们均为磁性团簇(而Zrn团簇的磁矩在n≥5时已经发生了淬灭),由此可知通过选择合适的掺杂元素可能得到高稳定的磁性团簇.从Mulliken布居分析结果可知,除了在Zr12Fe团簇中Fe原子失去少量电荷外,其他团簇中Fe原子均从Zr原子那里得到了一定量电荷,即Fe原子在ZrnFe(n=2—13,n≠12)团簇中是电子受体.  相似文献   

14.
周远  何会海  木均 《中国物理 C》2005,29(6):549-554
广延大气簇射(EAS)中次级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中偏转,影响次级粒子的横向分布.本文简要分析了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不同天顶角的地磁场因子随方位角的变化,表明地磁场对从北方来的宇宙线次级粒子横向分布的影响比对南方来的大.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有无地磁场情况下两个大容量的EAS样本,采用ARGOG探测器模拟程序模拟羊八井ARGO阵列的触发效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忽略地磁场影响时阵列的触发效率确是各向同性的,有地磁场时触发效率南高于北,且原初粒子的天顶角越大,这种南北不对称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甘巴拉山铅乳胶室实验所获取的总观测能为100TeV至400TeV的高能族事例中簇射粒子的横向分布进行了分析,并与相应的Monte Carlo模拟计算进行了比较.模拟计算采用的是CORSIKA程序,其中的强相互作用采用QGSJET模型.结果表明:采用CORSIKA(QGSJET)程序进行模拟所给出的族事例中簇射粒子的横向分布以及族事例能量集中率分布的整体趋势均与相应的实验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Monte Carlo方法研究西藏羊八井空气簇射阵列性能.确定好事例判选标准.簇射中心定位精度达3.4m.原初粒子到达方向角分辨率好于1.1°.原初粒子能量按lgE0=lg(0.45ΣNi)±0.226确定,其中E0(TeV)为初级入射粒子能量,ΣNi为FT探测器上探测到的粒子总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北京谱仪J/ψ、ψ′、Ds能量下端盖簇射计数器(ESC)内的e+e末态事例,研究了电子簇射在ESC中单个计数管的脉冲幅度分布、击中单元总数分布和各读出层的击中单元数分布、沉积能量分布和总沉积能量的分布;得到能量分辨约为22%/E(GeV)在SOBER程序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双高斯分布描述单计数管脉冲幅度谱,EGS4描述电磁簇射,考虑了三维磁场分布,完成了ESC蒙特卡罗模拟程序,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8.
钛和氧之间存在多种成键方式,但迄今为止,二氧化钛团簇均只有少数几种异构体被报道. 与广泛使用的全局优化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优化大量的随机初始结构,获得(TiO2)n (n=2-8)团簇稳定异构体. 首先利用PM6半经验方法对高达一万个以上的初始结构进行初步的优化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DFT计算以获得二氧化钛团簇的稳定异构体. 利用这种策略,发现了大量未经报道的稳定异构体,并提出了(TiO2)5和(TiO2)8新的最稳定异构体. 这些结构中包括含3个末端氧原子的异构体、含5配位氧原子和6配位钛原子的异构体等未经报道的新结构类型. 与丰富成键特征相对应,发现异构体数目随团簇尺寸的增大而急剧增加,对于(TiO2)7和(TiO2)8,能量在30 kcal/mol以内的异构体都在50个以上. 该工作发现了大量的二氧化钛小型团簇异构体,并凸显了其多样的结构特征,增进了对二氧化钛纳米团簇的结构、成键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的理论模拟、力场优化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TiO2)n团簇上二氧化碳(CO2)的吸附和活化性质. 计算结果表明,CO2更倾向于吸附在(TiO2)n团簇的桥氧原子上,形成“化学吸附”碳酸盐络合物. 而CO更倾向于吸附到末端Ti-O的Ti原子上. 发现计算得到的碳酸盐振动频率值与实验获得的结果非常吻合,这表明配合物中CO2的几何构型与其线性型相比,有微小的弯转. 通过对电子结构、电荷密度、电离势、HOMO-LUMO以及态密度的分析,证实了CO2与团簇之间的电荷转移以及相互作用. 从预测的能量分布图来看,(TiO2)n团簇上的CO2活化与结构密切有关,相比于块体的TiO2,CO2在团簇结构上更易于吸附和活化.  相似文献   

20.
张军  杨光参  阎宏 《中国物理 C》1995,19(12):1084-1089
明确地构造了量子代数Uq(Sl(2))当q=i和z中心扩张时的两维循环表示,此表示是既约的;给出了张量表示的C—G规则和C—G系数以及不同次序张量表示的扭结子(Intertwiner).此扭结子是一个满足自由费米子条件的八顶角R矩阵,因此给出了一个可积顶角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