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过程,指出了对纤毛虫形态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认为对某些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有重新作观察的必要。也对皮层先存结构毛基体,以及细胞核在纤毛原基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束状全列虫无性性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主要特征为:1)口原基(后仔虫)出现于横棘毛的前方、中腹棘毛列的左侧;老的口围带无需再建而由前仔虫简单继承;2)单一口棘毛来自第一列CA原基,2根额前棘毛源于最后一刻CA原基并且所有原基(除第一列CA原基)均参与了横棘毛的形成;3)缘棘毛在发生上稍晚于背触毛,并且在前/后仔虫表现没步;4)背触毛为一组发生式。 相似文献
3.
纤毛虫的纤毛模式 (又称纤毛图示 )的研究 ,一直是原生动物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 .它主要研究原生动物的形态及形态发生、分类鉴定、细胞遗传等 .由于涉及到细胞分化以及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模式的形成和控制 ,它也是生物学领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通过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报道 ,概述了腹毛目纤毛虫纤毛模式的概况、发生、进化趋势及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衰老型上海四膜虫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其大核经无丝分裂,成为近似相等的两部分,分别传给前、后仔虫、小的有无与大核的分裂机制无关,分裂前期其旧口器在新口器发生时被逐渐吸收,只剩下一些痕迹,在新口器分化趋于完全时也开始重建,最后恢复正常形态,新口器位于分裂沟后,且和旧口器在细胞的同侧,分裂末期成为后仔虫的口纤毛器,旧口器经过重组成为前仔虫的口纤毛器。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种采自青岛沿岸养殖水体的自由生纤毛虫-束状全列虫。文中对其形态学作了重新描述,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其纤毛图式,并与其它相近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尖毛虫科纤毛虫的细胞发生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尖毛虫科纤毛虫二分裂期间的口器和体纤毛器以及皮膜之演化的一般模式做了总结性介绍与回顾。本研究认为尖毛虫科是一个具有较高发生多样性的类群,此点可能提示两点:(1)该类群为一多元发生的混合体系。(2)本类群确系单源发生,但已处于一高度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7.
应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束状全列虫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 ,其主要特征为 :1 )口原基 (后仔虫 )出现于横棘毛的前方、中腹棘毛列的左侧 ;老的口围带无需再建而由前仔虫简单继承 ;2 )单一口棘毛来自第一列CA原基 ,2根额前棘毛源于最后一列CA原基并且所有原基 (除第一列CA原基 )均参与了横棘毛的形成 ;3)缘棘毛在发生上稍晚于背触毛 ,并且在前 /后仔虫表现不同步 ;4)背触毛为一组发生式 . 相似文献
8.
王重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6(4):619-625
应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Amphisiella.sp.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腹面分别出现前后6列棘毛原基条索,其中央棘毛列的前列两部根棘毛来源于最右边的一列棘志原基;中部3种根棘毛来源于左数第4列棘毛原基;后部棘毛来源于左数第5列棘毛原基,这与Gastrostyla的形态发生结果相同。5根横棘毛来源于左数第2,3,4列棘毛原基的最后一根棘毛和最右边一列原基的后两根棘毛,这与A.au 相似文献
9.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中每根背触毛的纤毛单元由含纤毛杆的基体和无纤毛杆的裸毛基体组成;形态发生中前仔虫的口围带是由老口围带部分更新而来,并且后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此外,将本种纤毛虫与以前报道的Allotricha curdsi(漠河株系)和Pleurotricha curds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腹毛目纤毛虫口皮层和口围带小膜的组成可能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口皮层和口纤毛器的结构可作为分类标准依据之一;形态发生中不同种类的纤毛虫其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可能是在皮层内不同的深度和皮层表面不同的位置启动的;并且,口纤毛结构的起源对纤毛虫的系统学及分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10,5,4根,背触毛12例,大核倒“C”形,小核球形,E.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核器演化的详细过程类似于其他游仆虫,随机抽取100个E.charon,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先列进行统计,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并与E.Patella进行了详细比较,作者认为E.charon应独立为一个种。 相似文献
11.
在显微和亚显微水平上,研究了镰游仆虫E.harpa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无性分裂时期的形态发生。对无性分裂期间各种纤毛器原基的起源和发育作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着重注意了各种纤毛器原基的相互关系和发生的顺序性。同时,对基体在皮层上的“移动”及基体与“基体托架”的关系也作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细胞学染色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闪瞬目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实验第一次发现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周期中伴随着后仔虫口器发生过程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后仔虫口器的“移位”现象。本文从该虫的口器特点及口原基发生特点上,解释了这种“移位”现象。闪瞬目虫的口器“移位”运动分两步进行:当后仔虫的口原基发育到三片口小膜和一片波动膜基本分化成形以后,口原基先由纵向排列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到近似水平的位置(约90°旋转),再由水平位置逆时针旋转到倾斜位置(约60°旋转)。从而保证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后期前、后仔虫的口器在纵轴位置和倾斜角度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细胞学染色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闪瞬目虫的形态结构和形态发生过程。实验第一次发现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周期中伴随着后仔虫口器发生过程的一个特殊现象,即后仔虫口器的“移位”现象。本文从该虫的口器特点及口原基发生特点上,解释了这种“移位”现象。闪瞬目虫的口器“移位”运动分两步进行:当后仔虫的口原基发育到三片口小膜和一片波动膜基本分化成形以后,口原基先由纵向排列的位置顺时针旋转到近似水平的位置(约 90°旋转),再由水平位置过时针旋转到倾斜位置(约60°旋转)。从而保证了闪瞬目虫无性生殖后期前、后仔虫的口器在纵轴位置和倾斜角度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纤毛虫皮层的研究对探讨细胞的发育、分化、结构模式及其遗传控制有着极其重大的生物学意义,纤毛虫细胞皮层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细胞骨架成分,它们在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有利于更深地探索皮层分化和皮层模式的控制机理,本综述了有关纤毛虫皮层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方面的研究及皮层细胞骨架蛋白质构成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利用多个移动节点采集散布在固定区域内固定传感器节点上的信息时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性繁殖的遗传算法.该遗传算法采用了二分染色体编码方案和随机联赛选择算子,并分别对染色体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提出了优化机制以扩大解空间的搜索能力,增加种群的多样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针对总路线最短优先、路径均衡优先和最短完成时间优先3种路径选择策略,该算法均取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蛋白银染色方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详细地观察了近亲游仆虫(Euplotes affinis Dujardi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并对新纤毛小器官原基的产生、发育和老纤毛器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冠突伪尾柱虫(Pseudourostyla cristata)有性周期中的四次皮膜改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金立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4(2):68-78
应用改良的蛋白银染色技术重新审视冠突伪尾柱虫接合生殖全过程,不仅弄清了许多以前未曾观察演变细节,而且新发现存在第四次皮膜形态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效的三叶青扦插繁殖方法,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为扦插生根质量的指标,研究插穗类型、扦插基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浓度、处理时间对三叶青扦插繁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生根质量指数影响效果最大的是扦插基质,其次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浓度排第三,处理时间排第四,影响效果最小的是插穗类型.插穗类型为半木质化带二片叶,扦插基质为新鲜黄泥,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吲哚-3-丁酸(indole-3-butyric acid,IBA),处理的质量浓度为100 mg/L,处理时间为0.5 h,三叶青生根质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