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在乙醇溶液中(pH=7~8)研究了Cu(Ⅱ)离子与N,N-二(2-羧基苯基)-2,6-吡啶二甲酰胺(BCP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溶液中二者以1∶1的化学计量比形成配合物,表观结合常数为(4.59+0.05)× 106 mo1-1·L.由Cu(Ⅱ)离子与BCPD在甲醇中反应合成了1∶1型铜配合物[Cu(Ⅱ)(BCPD)]2-· 2[(C2H5)3NH]+·CH3OH,用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α=1.290 90(12) nm,b=1.855 19(19) nm,c=1.752 31(16) nm,β=122.920(2)°.BCPD以吡啶氮、两个去质子化的酰胺氮原子和2个羧基与Cu(Ⅱ)配位,形成五配位畸变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在乙醇溶液中(pH=7~8)研究了Cu(Ⅱ)离子与N,N-二(2-羧基苯基)-2,6-吡啶二甲酰胺(BCP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溶液中二者以1∶1的化学计量比形成配合物,表观结合常数为(4.59±0.05)×106mol-1.L。由Cu(Ⅱ)离子与BCPD在甲醇中反应合成了1∶1型铜配合物[Cu(Ⅱ)(BCPD)]2-.2[(C2H5)3NH]+.CH3OH,用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290 90(12)nm,b=1.855 19(19)nm,c=1.752 31(16)nm,β=122.920(2)°。BCPD以吡啶氮、两个去质子化的酰胺氮原子和2个羧基与Cu(Ⅱ)配位,形成五配位畸变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3.
用溶液法合成了4-(4′-吡啶)-1,3-二硫代环戊烯-2-酮(C8H5NOS2)与铜(Ⅱ)的配合物,并得到了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是由2个CuSO4、4个配体C8H5NOS2分子、2个配位H2O和6个游离的H2O组成的双核配合物.配合物分子通过S…S短程作用形成了1个二维层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更稳定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新显色剂1-(4-安替比林偶氮)-2-羟基-4-二甲苯胺(APHMA),并研究了其与Cu(Ⅱ)的显色反应。在pH 4.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APHMA与Cu(Ⅱ)生成2∶1稳定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60 nm,摩尔吸光系数为2.36×104L.mol-1.cm-1,Cu量在0~1.0μg/mL内符合比耳定律。已用于食品中铜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4,5-二氮芴-9-酮(dafo)的Cu(Ⅱ), Zn(Ⅱ)配合物[Cu(dafo)2(H2O)2] (NO3)2和[Zn(dafo)2 (H2O)2] (NO3)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分子中Cu(Ⅱ), Zn(Ⅱ)分别和来自两配体的四个氮原子及两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处于六配位的配位环境中,两配体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两水分子垂直于两配体所在平面,Cu(Ⅱ)处于畸变八面体中心,Zn(Ⅱ) 处于正常八面体中心,对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热分析表征,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Gaussian-98w中的DFT-B3LYP/LANL2DZ对两种配合物进行了全几何优化以及后续计算.  相似文献   

6.
以1-羟基-2-乙酰基咕吨酮和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缩合所得希夫碱(以H_2L表示),与Cu(Ⅱ)反应制得三种双核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可见,磁化率、电子顺磁共振和循环伏安法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研究.表明这些配合物中,在所处化学环境不同的两个Cu(Ⅱ)之间存在较弱的自旋交换作用。桥联配体为醋酸根时,表现出不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质,其余配合物显示准可逆的双电子转移过程.在吡啶存在时,醋酸根配位的双核铜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增加,其余配合物表现出可逆的两步单电子转移过程,同时还原电位正向移动.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8.
以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和4,4′-联吡啶为配体,合成了1个单核锌(Ⅱ)配合物[Zn(4,4′-bpy)(Hcmdpca)2(H2O)3]·2H2O(1)和1个锌(Ⅱ)的一维配位聚合物[Zn(4,4′-bpy)(Hcmdpca)2(H2O)]·3H2O(2)(H2cmdpca=3,5-二甲基-1-羧甲基-4-吡唑甲酸;4,4′-bpy=4,4′-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合物1的锌离子都位于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中。配合物1中的独立结构单元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而在2中,锌离子位于一个畸变的四方锥构型中,每个4,4′-联吡啶分子桥联2个相邻的锌(Ⅱ)离子,形成一个一维链;这些一维链和水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进一步形成一个三维的结构。此外还考察了1和2的热稳定性和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显色剂2-(5-羧基-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苯甲酸(CTZDBA)与钯(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Pd(Ⅱ)与CTZDBA生成稳定的1∶2的紫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8 nm,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32×104L.mol-1.cm-1,Pd(Ⅱ)质量浓度在0.08~0.8 m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方法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钯碳催化剂和钯纳米碳催化剂中的微量钯,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AAS)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度柔性的双三唑配体(1,2-(1H-1,2,4-三唑))乙烷(L)和铜盐反应合成了1个新的具有一维双链结构的铜(Ⅱ)配合物{[Cu(cis-L)2Br]Br.2H2O}n(1)。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配合物1中双三唑配体采用反式构型,桥联相邻的中心铜离子形成一维双链结构,晶格中游离的Br原子同配位水分子形成了四元环状的Br…O超分子环。测定了配合物1在2~300 K的变温磁化率,结果表明相邻铜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Cu(PMBP)_2和HPMBP的单晶体结构,晶体学参数为:(1)HPMBP,C_(17)H_(14)0_2N_2,M=278.31,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a,a=11.406(5),b=9.087(1),c=13.467(3)(?),β=90.76(3)°,V=1395.7(?)~3,Z=4,D_c=1.324g cm~(-3),μ=0.95cm~(-1).(2)Cu(PMBP)_2,C_(34)H_(26)O_4N_4Cu,M=618.16,单斜晶系,空间群P_2_1/c,a=6.809(3),b=23.722(8),c=9.102(3)(?),β=108.94(4)°,V=1390.7(?)~3,Z=2,D_c=1.476g cm~(-3) μ=8.67cm~(-1).结果表明,HPMBP具有烯醇式结构,其中两个给体氧原子处于有利于形成六元螯合环的几何位置;在配合物Cu(PMBP)_2中,Cu原子为对称中心,两个配体中的四个氧原子形成以Cu为中心的近似平面正方形的配位结构,Cu-O距离分别为1.906和1.896(?).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2-(N,N-二羧甲基)氨甲基4-氯酚,进而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其铜(Ⅱ)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中心Cu(Ⅱ)为五配位四方锥结构,在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两种构象异构体,相互问隔通过分子问氢键连接,延伸为一维链状结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对H<,2>O<,2>的氧化降解聚丙烯酰胺有...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上下层扩散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配合物[Cu(IN)2(CH3OH)2](1)(HIN=吡啶-4-甲酸),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磁学性质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晶胞参数为:a=0.947(3)nm,b=1.333(3)nm,c=0.746(18)nm,β=128.25(5)°,Z=2,V=0.740(3)nm3,Mr=371.83,Dc=1.669Mg?m-3,μ=1.510mm-1,F(000)=382,最终偏离因子R1=0.0751,wR2=0.1468.配合物1的中心原子Cu(II)与4个吡啶-4-甲酸根及2个甲醇分子配位,形成具有畸变八面体的几何构型;吡啶-4-甲酸配体采用桥联模式连接Cu(II)原子形成二维(4,4)层状结构;进而籍层间C—H…O氢键作用拓展为具有二重穿插的α-Po拓扑网络的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利用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对化合物1进行几何构型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对称性破损(BS)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磁性,计算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铜(Ⅱ)配合物[Cu2(NO3)2L(phen)2(H2O)]NO3(HL=2-苯基-4-硒唑甲酸,phen=1,10-邻菲啰啉)。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C34H24Cu2N8O12Se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分别考察了配体和配合物对五种细菌:大肠埃氏杆菌(E.coli),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草绿色链球菌(S.viridan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鲍曼不动杆菌(A.baumanii)的抗菌活性。同时也考察了配体和配合物对人类胰腺癌PANC-28细胞和人类肝癌HuH7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1,3-二(4-吡啶基)-丙烷(bpp)和邻苯二甲酸(1,2-H2bdc)为配体,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过渡金属配合物M2(1,2-bdc)2(bpp)2·2H2O[M=Co(1),Ni(2)]和Cd(1,2-bdc)(bpp)·H2O(3).配合物1和2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具有相似的三维骨架结构.配合物中存在2种配位环境相似的金属中心,每个金属中心采取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与来自2个1,2-bdc配体的3个氧原子和2个bpp配体的2个氮原子以及1个水分子配位.1,2-bdc配体采取单齿/双齿螯合的配位模式将金属离子连接成M1-(1,2-bdc)-M2右手螺旋链.bpp配体采取Trans-Gauche(TG)构型,连接相邻的金属离子形成M1-(bpp)-M1链和M2-(bpp)-M2链.这3种链交织在一起构筑成具有{65.8}拓扑的三维结构.配合物3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单节点的双层二维结构.Cd(Ⅱ)离子采取七配位的畸变五角双锥体构型,与来自2个1,2-bdc配体的4个氧原子,2个bpp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1个水分子配位.1,2-bdc配体采取双齿螯合/双齿螯合的配位模式将Cd(Ⅱ)离子连接成Cd-(1,2-bdc)-Cd链.bpp配体采取TG构型,连接相邻的Cd(Ⅱ)离子,形成Cd-(bpp)-Cd链.这2种链通过共享Cd(Ⅱ)离子交错排列构筑成二维结构.配合物3显示出强的荧光,最大发射位于408 nm处,对应于配体的π*-π跃迁.不同有机小分子对配合物3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苯胺对其有显著的猝灭作用,基于荧光猝灭机理,配合物3可用于选择性检测苯胺分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六个4,4’-联吡啶桥联配合物:[M(TTA)_2(μ-4,4’-bipy)],[M=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Zn(Ⅱ);TT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经元素分析、IR、~1HNMR和晶体结构分析,确定配合物具有一维无限链状结构.Mn(Ⅱ)配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I,晶胞参数a=0.9549(2),b=0.9600(3),c=1.1556(3)nm;a=65.99(3),β=83.96(4),γ=68.89(3)°;V=0.9017(4)nm~3;Z=1;D_c=1.417g·cm~(-3);μ=5.3cm~(-1);F(000)=393;最终R=0.067.Mn(Ⅱ)处于畸变八面体配位环境中,由 Cu(Ⅱ)配合物的ESR谱近似计算了分子轨道系数和键合参数.Mn(Ⅱ).Cu(Ⅱ)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表明,金属离子间磁行为服从Curie定律.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显色剂1-(4-硝基苯基)-3-(2-吡嗪)-三氮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与镉(Ⅱ)的显色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pH 10.5的Na2B4O7-NaOH的缓冲介质中,该试剂能与镉(Ⅱ)与发生显色反应,形成摩尔比为4∶1的黄棕色配合物,配合物在波长453 nm处有最大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6.90×104L.mol-1.cm-1,镉(Ⅱ)质量浓度在0~0.56μg/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用拟定方法测不同废水中的镉(Ⅱ)。  相似文献   

18.
蒲小华 《无机化学学报》2012,28(10):2211-2216
本文合成了2个以席夫碱2-[(E)-(3-氯苯胺基)甲基]-6-溴4-氯苯酚(HL)为配体的单核配合物CuL2(1)和ZnL2(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两个配合物分别是一维与二维的高聚物形式的超分子体系。其中配合物1的几何构型是平面正方形,依靠分子间的C-H…O与C-H…Br氢键作用联结成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展现的是畸变的四面体构型,分子间的C-H…O的弱的相互作用将其联结成一维链状结构。两个配合物中,氢键在高聚物链的形成中和配合物结构的稳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2-(N,N-二羧甲基)氨甲基4-氯酚,进而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其铜(Ⅱ)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中心Cu(Ⅱ)为五配位四方锥结构,在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两种构象异构体,相互问隔通过分子问氢键连接,延伸为一维链状结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对H<,2>O<,2>的氧化降解聚丙烯酰胺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可以使分子量由6.1×10<'6>降低至1.66×10<'5>.  相似文献   

20.
为确认β-羰基酰胺类化合物与铜离子的配位位点,合成了6种β-羰基酰胺类配体L1~L6,分别与Cu(Ⅱ)进行配位反应.对生成的配合物进行单晶培养,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单晶结构.结果表明,只有配体L6(2-苯甲酰乙酰苯胺)的铜配合物能够得到单晶.在其单晶中,Cu(Ⅱ)离子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氧原子配位形成长方形的构型;配合物中存在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