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没有考证过“从商借1,余为负”的说法最早出自哪位作者?但这种说法至今已是颇为流行了,例如,高等财经专科学校试用教材《珠算教程》(姚克贤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P134以及郭启庶先生编著的《简捷珠算教程》P96上均有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1”是最小的自然数 ,也是最简单的一个数 .它在三角函数中非常活跃 ,它在不等式的证明中也功不可没 .在不等式的证明中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1”的桥梁作用 ,有时有出奇制胜之效 .现举例说明如下 .1 借系数中的“1” .例 1 已知x ,y∈R 且x3 y3=2 ,求证 :x y≤ 2 .证 ∵x ,y∈R 且x3 y3=2 ,∴x y =x· 1· 1 y· 1· 1≤ x3 13 133 y3 13 133 =x3 y3 43 =2 .当x =y =1时等号成立 .例 2 设x y z =a (a >0 ) ,求证 :x2 y2 z2 ≥a23 .证 由柯西不等式得 (x·1 y·1 z·1) 2 ≤ (x2 y2 z…  相似文献   

3.
4.
在数学认知活动中,"错误"是难以回避的.因为错误来自于教与学的"前沿",所以无论是学生无意生成的错误,还是教师有意预设的错误,都应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错误"的教学价值,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形成、经验的积淀及"良习"的养成服务.在近期的"因式分解"教学中,笔者就预设了一道"错误"的例题,让学生展开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现呈现这则片断及教学的感悟,希望  相似文献   

5.
陶家友 《中学数学》2012,(12):73-74
一、背景描述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是《图形的全等》,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先让学生探索“两边与夹角(边角边)”再探索“两边与对角(边边角)”,探索的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边角边”时非常顺利,完全按照我的课前预设,但是在探索“边边角”时,却出现了意外,课堂变得“面目全非”…… 二、教学片断 此前,我们已经共同探索了“边角边”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用“边角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当这时相等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而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时,两个三角形还是全等的吗?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图来验证,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相似文献   

6.
巧“借”     
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一个老农民临死之前把 3个儿子叫到床前 ,立了个遗嘱 ,把他仅有的一些财产——— 19亩地分给他们 .老大得 12 ,老二得 14 ,老三得15 ,并要全部分完 ,说完就去世了 .三个儿子只好请娘舅来主持分家 .娘舅把他自己的1亩地加了进去 ,凑成 2 0亩 ,于是大儿子分到2 0亩的 12 ,就是 10亩 ;老二分到 5亩 ;老三分到 4亩 ;把亩数一加 ,不多不少刚好是 19亩 ,全部分完 .于是老娘舅说 :“你们既然已经分完 ,我的 1亩地用不着了 ,仍旧归还我吧 .”这么一来 ,人人皆大欢喜 ,作礼辞别而去 .由传说得到的启示传说反映了数学的思想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最后是“1”     
随便取一个自然数,如果它是偶数,用2除它;如果它是奇数,将它乘3之后再加1,这样反复运算,最终必然得1.比如,取自然数N=6.6是偶数,先用2除,6÷2=3;3是奇数,要将它乘3之后再加1,3×3+1=10;按着上述法则往下做:10÷2=5;5×3+1=16;16÷2=8;8÷2=4;4÷2=2;2÷2=1.从6开始经历了3→10→5→16→8→4→2→1,最后得1.通过大量演算发现最后结果总是得1.于是数学家提出如下猜想:对于任一个自然数N,若N是偶数,就把它变成N2;若N是奇数,就把它变成3…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与等比数列有关的问题中,若忽视“q= -1”常会导致一些结论性的错误.题一已知两个等比数列的公比不等,第5项相等,这两个等比数列中除第5项外,还有序号与数值都相等的项吗?(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第50页练习B第3题)  相似文献   

9.
借用《有理数》一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方法,若将某种意义的量用某个值比如-1表示,则它的相反意义的量可用相反数+1表示(相当于将-1乘以-1等于+1),利用这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就可以解一些表面看似困难的趣题.  相似文献   

10.
11.
<正>邂逅,是偶然的,是美丽的,是值得回味的!在我们解数学题的过程中,这种邂逅常常会因为不经意的一点过失与我们不期而遇.如果经过反省,我们便会有意外的收获.以后每每回想起来,还余味悠长,满满的惬意.这就将一次美丽的邂逅与你分享.1.高考在线——醉翁之意不在酒题(2017天津卷理)若a,b∈R,ab>0,  相似文献   

12.
程自强  张培强 《数学通讯》2012,(Z3):124-125
我以前一直以为:在数学证明题中,如果证明出了最后的结论,那就应该是对的.恰恰是"应该二字,让我上了一节印象深刻的数学课.周三的时候,老师发下来一份数学试卷,我一股脑扑进去苦思冥想.令我自豪的是,我花了很大功夫独立想出了试卷的最后一题,这是一道关于抽象函数基本性质的证明题:定义在(-1,1)上的函数f(x)满足:①对任意  相似文献   

13.
今天,老师给我们复习三角函数时出现这样一道题:已知tanθ=1/3,求cos2θ+1/2sin2θ值.老师讲解时利用sin2θ+cos2θ=1的条件,并由此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1”是我们最熟悉、最简单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这个简单的“1”,就可以避繁就简,轻松获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回顾我们所学高中数学内容,对于“1”进行提炼,看看在哪些知识点中可以运用这个“1”.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大致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借马分马”趣谈430062湖北大学毕木兰,贺汉萍“借马分马”是我国一则吉老的数学趣题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老翁,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骏马.他在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唯一的财产就是这十七匹骏马.我已写好遗嘱,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办.”老人去世...  相似文献   

15.
《数学大王》2011,(7):48-51
“空想家”贝卡主要表现: 1.想得多,做得少。 2.常常制订很多不合实际的学习计划,但并不认真执行,难以实现的时候就重新起草另一份同样不合实际的计划。  相似文献   

16.
17.
“Г—环中存在强诣零根”的命题是错误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Coppage与Luh的论文中定理5.4,用一个实例有力地指出该定理是错误的,这个实例指出,尽管任何一个结合环都有一个诣零根,但推广到Г-环中,并不是任何一个Г-环都有强诣零根,因而Г环决不是结合环的平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Coppage与Luh的论文[1]中定理5.4.用一个实例有力地指出该定理是错误的,这个实例指出,尽管任何一个给合环都有一个诣零根,但推广到Γ-环中,并不是任何一个Γ-环都有强诣零根.因而Γ-环决不是结合环的平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夏新桥 《中学生数学》2009,(6):46-46,45
题目对任意正实数a、b、c,求证:1〈a/√a^2+b^2+b/√b^2+c^2+c/√c^2+a^2≤3√2/2.  相似文献   

20.
若已知函数y =f- 1 (x)是函数y =f(x)的反函数 ,那么 ,由函数y =f- 1 (x)的定义域求得函数y=f(x)的值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现在许多高中数学课外读物 (甚至教材[1 ] 上所介绍的“由反函数的定义域求给定函数的值域”法却值得商榷 .1 “由反函数的定义域求给定函数的值域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以下两例 (或类似的例题 )常常被引为“由反函数的定义域求给定函数的值域法”的典型例题 :例 1 求函数y =2xx 2 (x≠- 2 )①的值域 .解 因为函数①的反函数是y=2x2 -x它的定义域是 :(-∞ ,2 )∪ (2 , ∞ ) .所以函数①的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