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刘翀 《数学通讯》2006,(4):11-13
1 提出问题 晚自习,一名学生问了这样一道问题:按照下列各数之间的规律填空:0,1,3,8,21,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2.
俞昕 《数学通报》2005,44(7):26-27
笔者在普通高中执教数学的过程中发现一般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求解那些“非标准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困难.例如有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俊 《数学通讯》2014,(1):29-30
文[1]中,胡老师对一道向量难题给出了一种巧妙的简解,在此基础上又给出了几个新颖别致的变式问题,阅后自感收获甚多.在感受胡老师巧妙的解题智慧的同时,心中微觉遗憾:这几道题目从形式上看极其相似,但解决方法却题题相异,不利于学生掌握.那么,是否有一种通法,在相同的思路下一股脑儿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4.
兰诗全 《数学之友》2022,(15):48-50
“为思维而教”.数学教学要深刻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插上思维飞翔的翅膀,沟通数学问题内部多层次的联系,让学生对问题“不仅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深入数学问题的本质,激活学生思维?结合例子谈“三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王恩权 《数学通讯》2005,(12):11-11
有的学生对调换位置问题感到棘手,不知从何处入手,本文给出这类问题的一种求解策略.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备课的时候,笔者遇到了如下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大连 《数学通讯》2013,(11):80-81
作为《数学通讯》的忠实读者,笔者得到该刊2013年上半月刊第7、8期后便被《问题征解》一栏第143题吸引住了.凭感觉,这又是一道适合学生的好题,于是先思考了起来,没有想到竟引出来一个平常少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之中,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让课堂最初由问题引起,最终远远胜过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9.
影响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因素包括传统文化因素、学校内部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霞 《中学数学》2012,(14):25-2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问,也最能暴露出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一、营造质疑的氛围,勇于提出问题1.建立平等、和谐的、互进的课堂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让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问题探索价值的挖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炎 《数学通报》2000,(7):7-10,2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是什么 ?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 ,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 ,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成为一个客观的人 ;第二 ,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 ,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一个有理性的人 ;第三 ,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 ,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 ,因为只有探索才能增加新的知识 ,开拓新的领域 .现有的教学实验也一再表明 ,学生借助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 ,通过实践、观察、思考、归纳得出的结论和方法 ,比起教师详细讲解而获得的 ,所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这是…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练习中给出了一道数列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本文分析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式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训练学生这种问题意识?一直是笔者多年的追求.应无锡英桥国际学校之邀,笔者上了《矩形判定》的新授课,本文结合课堂实录与点评,汇报自己的教学思想,以求更多老师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描述问题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然而,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经常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并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设计好问题,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带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提出问题的要求是: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动手操作中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  相似文献   

18.
探究性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文介绍一个探究性问题,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1 问题的提出 在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圆,类比可以探讨:在空间,任意不共面的四点A,B,C,D是否一定在同一个球面上?  相似文献   

19.
刘家良 《中学数学》2012,(16):19-21
能否善于变换问题,既能反映一名教师知识储备量的多少,又能体现一名教师创造性劳动能力的高低.善于变换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一名数学教师,在中考复习的课堂中要学会善于变换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跌宕起伏中,掀起思维的波澜,做到对问题举一反三,触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搞)》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这对肩负:查漏补缺,夯实“三基”,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复习课走出困境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