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考内容要求1.了解比例及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2.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能够利用相似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放大、缩小图形.二、考法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法以基础题为主,特点有:(1)直  相似文献   

2.
逆定理: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交点共线,则它们的对应顶点的连线共点. 设两个三角形ABC,A′B′C′中,BC∩B′C′=P,CA∩C′A′=Q,AB∩A′B′=R,且P∪Q∪R,则AA′∩BB′∩CC′(=O). 换言之,即两个三角形如成轴透视,便成中心透视.以符号表示之,即△ABC l  相似文献   

3.
<正>一、问题背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23页有这样一道探索研究问题:"如图1,有两个分别涂有黄色和蓝色的△ABC和△A′B′C′,其中∠C=∠C′=90°,且两个三角形不相似.问:能否分别用一条直线分割这两个三角形,使△ABC所分割成的两个黄色三角形与△A′B′C′所分割成的两个蓝色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如果能,请设计出分割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图1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相似分割问题时无从下手,笔者立足此题设计有层次的四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三角形相似分割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有目的、有条理地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4.
问题与解答     
一、本期问题 1 已知△ABC的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而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对边之比是1:(3~(1/2)-1),试求此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 2 已知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且这个三角形的某两边长是方程x~2-2~(5/4)x+2~(3/2)-sinα-cosα=0的两根,求这三角形的面积。山东梁山十六中陈昌焕提供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了两个(α,β)-度量之间的共形变换.证明了:若F是一个局部对偶平坦的正则(α,β)-度量且与度量■共形相关,即■,那么度量■也是一个局部对偶平坦的(α,β)-度量当且仅当共形变换是一个位似.进一步,在度量具有奇异性的情形,我们证明了两个局部对偶平坦广义Kropina度量之间的任一共形变换必然是一个位似.  相似文献   

6.
<正>学习相似三角形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不同描述总是存在理解的误区,从而导致丢解现象.因此正确理解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不同描述,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一般常见的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描述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描述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形状是确定的,且各边的对应关系是确定的;这时只有唯一解;学生不易出错.常见描述如下:(1)直接使用相似符号"∽"描述两个三角  相似文献   

7.
三角形的形状 (等腰、等边、直角、钝角及锐角三角形 )判断 ,是解三角形中的一类重要问题 .同学们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学习和积累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一系列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是从角和边两个方面来判断 .从角来看 :1)最大角的形状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 ;2 )用两个较小角之和也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3)等角对等边 .从边来看 :1)等边对等角 ;2 )边之间是否满足勾股关系 .高中《代数》中解三角形时 ,往往或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这类题目的条件常常是一个或两个以边和角的三角函数为未知元的方程或不等式 ,属不定型问题 ,解答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1]对过定点的动直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到如下问题:如果直线l经过点P(1,2)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相似文献   

9.
新编教材数学第一册 (下 ) (P1 2 8) ,在总结正弦定理的应用时指出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求解三角形其余元素时 ,可利用正弦定理 .而在 (P1 30 )总结余弦定理的应用时指出 ,利用余弦定理 ,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 ,求三个角 ;(2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 ,求第三边和其它两个角 .在这里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 ,似乎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求解三角形其余元素这类问题 ,只能用正弦定理来解 ,从而忽视了此类问题亦可用余弦定理来解 ,甚至可能用余弦定理来解反而比用正弦定理来解更方便、更简单 …  相似文献   

10.
<正>1问题情境费马点问题在三角形ABC内部存在一点P,使PA+PB+PC达到最小值.分为两种情况:(1)当三角形的内角都小于120°时,费马点在三角形的内部且∠APB=∠BPC=∠CPA=120°;(2)当三角形的某个内角不小于120°时,则该钝角的顶点就是费马点!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球面上的几何》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中,判定两个球面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a,s,a)判定定理如下:如果两个球面三角形的两对角对应相等,且它们的夹边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球面三角形全等.  相似文献   

12.
涉及三角形中线的几个不等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 [1]中 ,我们建立了关于三角形中线的若干不等式 ,下面将继续探讨涉及三角形中线的几个问题 .本文中的符号意义与文 [1]中相同 .文 [2 ]中 ,刘健提出如下猜想 [Shc4 2 (c) ]    ∑ 1m2a r2a≤ 13Rr. (1)笔者在证明 Shc4 2 (c)的同时 ,得到一类似结论 .    ∑ 1m2b m2  相似文献   

13.
<正>分类讨论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题目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分不同情况加以考察,这就是分类讨论思想.其一般步骤是:(1)确定同一标准,(2)对全体对象进行分类,做到"不重,不漏",(3)分类讨论,得出结论.下面就相似形中的几个问题加以说明.一、由于对应边不确定,需要分类讨论例1要做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为4、5、6,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问其余两边长是多少时,可使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思路点拨要使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则我  相似文献   

14.
一、试题再现题目:(2014年菏泽市中考题第20题)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BM、DN分别平分正方形的两个外角,且满足∠MAN=45°,连接MN.(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BM·DN的值;(2)若以BM、DN、MN为三边围成三角形,试猜想三角形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上 ,称该正方形是该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 .根据“抽屉原理”,内接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中必有两个在三角形的同一边上 ,此时 ,称正方形为三角形的该边上的内接正方形 .文 [1]从一个实际情景出发 ,提出了 :如何作一个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 ?在对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给出具体的作法后 ,文 [1]进一步提出了三个问题 .(1)同一直角 (锐角 )三角形 ,有几种内接正方形 ?哪一个的面积最大 ?(2 )如何折出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大的正方形 ?(3)如何由一个三角形纸片折出面积最大的正方形 ?本文先给出一个作一个…  相似文献   

16.
陈忠国 《天府数学》2004,(12):36-53,61
亲爱的同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知道相似多边形的特征与性质;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典型实例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并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位置;学习用坐标的方法研究图形的运动变换,从中体会数与形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二、基本性质 1.同(等)底等(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2.同(等)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3.同(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底的比.4.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文献   

18.
一、重点知识回顾1、“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的认识·(2)角的认识·(3)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认识·(4)三角形: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画法,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  相似文献   

19.
黄会 《数学之友》2023,(14):67-69
众所周知,满足ASA、AAS、SAS、SSS的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这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相当完善,但两个三角形满足AAA或SSA却不一定是全等的,那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满足AAA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的性质也是完备的.那么满足SSA的不全等的两个三角形又有怎样特殊的性质呢?文章从高线、角、边、外接圆半径四个角度探究其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本章主要内容本章是“相似三角形”。内容共分两节,第一大节为比例线段(包括比例线段的概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第二节为相似三角形(包括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射影定理、相似多边形)。按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求,与现在教材相比,删去了“三角形平分线的性质”、“位似形”、“用小平板仪绘制平面图形”、“黄金分割”等内容。另外,“比例”移到了代数教科书中讲授。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用比例的性质对成比例线段进行简单的比例变形,会判断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