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pH=7.2的Tris-HCl缓冲液中,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能够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二者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2.
荧光光谱法研究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为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根据测定292K、299K、311K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木犀草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木犀草素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75nm,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小于零和熵变(△S)大于零,推断出木犀草素与BSA之间主要靠静电引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G)为负值,表明木犀草素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同时,应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木犀草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木犀草素在0.04 mol/L B-R(pH 4.00)缓冲溶液中于 0.478 V(vs.SCE)和 0.450 V(vs.SCE)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当向该溶液中加入DNA分子后,通过比较电化学参数转移系数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的变化.可知木犀草素嵌入DNA碱基对间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得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下降;通过二者的紫外吸收光潜对其嵌入作用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木犀草素的氧化峰电流Ipa与DNA质量浓度在2~12 mg/L的范围内基本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a(10-5A)=8.68-0.322 pDNA(mg/L),相关系数r为0.989;建立了定量检测DNA的方法.并求得木犀草素和DNA嵌入作用的结合常数β=3.02×1011,结合数m=2.  相似文献   

4.
基于木犀草素的结构特点,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溶剂和酯基对木犀草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化合物中分子内氢键的性质.其次,从热力学角度通过抽氢反应(HAT)、逐步电子转移质子转移(SET-PT)和质子优先损失电子转移(SPLET)机制分析了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氢键性质分析发现,木犀草素及其...  相似文献   

5.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木犀草素与镉离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所形成的若干种典型结构, 包括天然木犀草素分子与镉离子、去质子的木犀草素分子与镉离子、去质子的木犀草素分子与水化镉离子在不同位点结合所形成的所有产物结构, 并且确定了木犀草素与镉离子结合的准确位置。结果表明, 木犀草素与镉离子的络合反应发生在5-羟-4-酮位。去质子的木犀草素分子与镉离子的络合能力强于天然木犀草素分子。通过计算概念DFT指数比较了木犀草素及不同配合物之间的反应活性差别。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本工作还从实验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合成木犀草素-镉配合物的基础上, 通过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来判断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6.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木犀草素与镉离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所形成的若干种典型结构,包括天然木犀草素分子与镉离子、去质子的木犀草素分子与镉离子、去质子的木犀草素分子与水化镉离子在不同位点结合所形成的所有产物结构,并且确定了木犀草素与镉离子结合的准确位置。结果表明,木犀草素与镉离子的络合反应发生在5-羟-4-酮位。去质子的木犀草素分子与镉离子的络合能力强于天然木犀草素分子。通过计算概念DFT指数比较了木犀草素及不同配合物之间的反应活性差别。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本工作还从实验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合成木犀草素-镉配合物的基础上,通过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来判断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在酸性介质中,木犀草素在KMnO4-HCHO体系中产生化学发光,据此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测定木犀草素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化学发光强度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在5.0×10-8~1.5×10-5g/m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3σ)为3.0×10-8g/mL,对8.0×10-7g/mL的木犀草素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样品和合成样品中木犀草素的测定。并探讨了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利用一步电化学原位还原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ErGO/MWCNTs),研究木犀草素在该复合物修饰电极(ErGO-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构筑了一种简易、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木犀草素的检测。结果表明,相较于裸电极和ErGO/GCE,ErGO-MWCNTs/GCE利用两种材料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对木犀草素的电催化性能,表现出更灵敏的电流响应。在优化条件下,峰电流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在2.5×10~(-7)~1.3×10~(-5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0 nmol·L~(-1)。  相似文献   

9.
李明静  张丽  赵东保  王勇  刘绣华 《化学学报》2009,67(17):1950-1956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是活性较高的一种天然黄酮化合物, 由于其本身的低水溶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制备了三种微乳体系, 用HPLC法研究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这三种微乳体系及CTAB和吐温80胶束中的溶解能力; 并用紫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了木犀草素糖苷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吐温80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 五种分子聚集体系对木犀草素糖苷有明显的增溶效果; 木犀草素糖苷可能与CTAB、吐温80形成了缔合物, 缔合平衡常数分别为2326 L/mol和362 L/mol, 其增溶位点分别是CTAB胶束的亲水外层和吐温80胶束的栅栏层.  相似文献   

10.
对木犀草素在单纯水溶液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4.0的B-R缓冲溶液作底液的条件下,得到峰形对称的木犀草素的可逆氧化还原峰。循环伏安法(CV)试验结果表明:其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极反应受吸附所控制。用积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氧化峰电流(ipa)与木犀草素浓度(cLu)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木犀草素浓度在8.0×10-8~8.0×10-6mol.L-1之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7.14×10-8mol.L-1,回收率在98.5%~104.0%之间。用线性扫描伏安当(LSV)试验表明:当cLu为4.14×10-5mol.L-1时,ipa达到最大值。据此按公式Q=nFAΓT可算出饱和吸附量ΓT为6.21×10-10mol.cm-2。根据Laviron原理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可算出如下电极过程热力学参数,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电子数n=2,电极反应质子数=2,转移系数a=0.90,表现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2.96s-1,对电极反应的机理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木犀草素在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木犀草素于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在磷酸盐缓冲液中(pH 4.0),-0.2~+0.8V电位区间内,木犀草素于玻碳电极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是吸附控制的准可逆2电子转移过程,电子转移系数α=0.66;建立了检测木犀草素含量的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在富集电位+0.4 V下,经富集240 s后,测得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Ip与其浓度在1.0×10-8~1.0×10-6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5.0×10-9mol.L-1.本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为木犀草素药物质量的控制和检测提供一种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制作了碳纳米管修饰碳纤维组合电极(EUME-CNT),研究了木犀草素在EUME-CNT上的电化学行为,并且通过优化测定参数,建立了木犀草素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检出限达到4×10-7mol/L,线性范围为6×10-7~1×10-5mol/L。  相似文献   

13.
王锦军  黄兆文 《分析试验室》2008,27(Z1):444-447
建立艾叶中槲皮素、山萘酚、木犀草素、芹菜素含量测定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ZORBAX SB-C18(150×4.6 mm,5μm);检测波长360 nm;V(甲醇)∶V(0.2%H3PO4)=45∶55为流动相;柱温30℃;流速1.0 mL/min。槲皮素、山萘酚、木犀草素、芹菜素理论板数分别为槲皮素:大于5000山萘酚:大于6000木犀草素:大于6000芹菜素:大于7000;4种化合物的分离度均大于1.5。槲皮素、山萘酚、木犀草素、芹菜素回归曲线分别为:Y=1504.412X 9.9756,Y=1991.745X 8.6051,Y=567.591X 2.5397,Y=1811.803X 0.3074,在5.5216×10-2~19.3256×10-2μg/mL、4.608×10-2~16.128×10-2μg/mL、12.5504×10-2~43.9264×10-2μg/mL、6.0288×10-2~21.1008×10-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92~0.99998,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0%、100.2%、100.1%、100.4%,RSD分别为2.97%、2.61%、2.66%、3.45%。样品分别含槲皮素、山萘酚、木犀草素、芹菜素0.754、0.841、1.629、0.79 mg/g。本法为艾叶提供了分析4种黄酮化合物方法,该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数据及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黄酮类药物木犀草素、芹菜素和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不同温度下(292 K和311 K)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黄酮类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试验数据采用Stern-Volmer拟合方程处理及双对数方程处理,进一步证明结合反应引起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热力学公式和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作用力类型以及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5.
木犀草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蔬菜、水果和中草药中。木犀草素属于天然抗氧化剂,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可调节众多与疾病进展有关的细胞内和细胞外信号通路,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抗癌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摄入木犀草素可能有益于影响糖脂代谢紊乱,特别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肥胖。木犀草素低溶解度和较低的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然而,木犀草素的低分子质量和易修饰的化学基团,使其具有药物开发的吸引力。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各种方法设计合成了木犀草素衍生物,以改善其不利因素,进而发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木犀草素衍生物溶解性能好、生物利用度高、活性明显改善、抗癌活性增强,本文综述了木犀草素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为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酶抑制动力学实验、荧光猝灭实验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木犀草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酶抑制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木犀草素是酪氨酸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I与IC50分别为86mmol/L和778.2μmol/L;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对酪氨酸酶产生静态荧光猝灭作用,疏水作用与氢键作用共同稳定其复合物结构,结合位点数为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在酪氨酸酶疏水口袋边缘与其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力包括疏水作用力与氢键。  相似文献   

1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狼把草中的木犀草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测定了狼把草中的木犀草素,建立了该中药中木犀草素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多巴胺包覆氨基硅球材料,作为吸附剂对木犀草素进行吸附与检测,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稀溶液中木犀草素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进行吸附试验的过程中,考察了质量、pH值和吸附时间对木犀草素吸附率的影响;不需要脱附,富集了木犀草素的吸附剂经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直接检测,并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定量木犀草素校正模型进行含量的预测。研究显示,在中性条件下,常温吸附10 min,吸附剂质量为0.2 g,木犀草素的吸附率可达到93.8%;近红外光谱经过SNV+CWT处理后,木犀草素校正模型的参考浓度和预测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11,在0.3-15.0 mg L~(-1)的较低浓度范围内,预测集的回收率可以达到86.6-118.8%。结果表明,可通过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和吸附预富集相结合的方式对稀溶液中微量的木犀草素进行富集与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多巴胺修饰电极,并在NaOH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活化,得到木犀草素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探讨了木犀草素在传感界面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结果显示,活化后的多巴胺修饰电极对木犀草素具有显著的电催化作用,氧化峰电流较裸电极增强了91.7%。在最佳条件下,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了木犀草素氧化峰电流与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线性范围为0.10~200.00μmol/L,检出限为31.65 nmol/L。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市售金银花颗粒样品和金银花露样品中木犀草素测定,根据反向延伸法,计算得样品中木犀草素含量分别为297μg/g和2.15μg/mL;标准加入法回收率分别为98.5%~115.0%和93.6%~111.5%。  相似文献   

20.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密蒙花中的橙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法分析密蒙花中橙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方法,研究了缓冲溶液pH和浓度、工作电压和进样时间以及β CD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3种物质在15min内得到良好分离。橙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1~0.50mg mL、0.02~0.70mg mL、0.04~0.80mg mL范围内与峰高成良好线性,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0.9994和0.9984。3种物质基于迁移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 3%、2 2%、2 6%和4 2%、3 7%、4 6%。检出限分别为3 5、4 5和5 0μg 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