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性质 如图 ,空间四边形ABCD中 ,点E分AB ,及点F分DC所成的比均为λ ,则EF =11 +λAD + λ1 +λBC .图 1证明 如图 ,过C点作CH∥AD且CH =AD ,连结AH ,则四边形ADCH为平行四边形 .设CB和CH确定的平面为α ,过F作AD的平行线交AH于G ,连结EG .因为E ,F分AB ,DC所成比为λ所以AGGH=DFFC=λ =AEEB,因为EF =EG +GF ,EG =λ1 +λBH ,所以EF =λ1 +λBH + λ1 +λHC + 11 +λAD=λ1 +λBC + 11 +λAD .又因为E ,G ,F分别为中点 ,所以EG =12 BH ,GF =AC =HC ,所以EF =12 BH +AD =12 (BH +HC) +12 AD =1…  相似文献   

2.
在学完向量的知识之后 ,发现向量可以讨论一些平面几何的问题 ,那么能否证明三角形的角分线定理 ?命题 1 用向量证明三角形角分线定理 .证明 如图 1 ,已知△ABC ,AD为∠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D ,试用向量证图 1 命题 1图明 :ABBD=ACCD.证明 设AB =a ,AC =b ,BD =c,DC =d ,由∠BAD =∠CAD ,cos∠BAD= a·AD|a|·|AD| ,cos∠CAD =b·AD|b|·|AD| ,得a·ADa =b·ADb ( 1 )由BD与BC在同一直线上 ,设BD =λBC ,即 |c| =λ|BC| ,λ =c|c| + |d| ,得  AD =a +c =a +λBC =a +λ(b -a) ( 2 )将 ( 2 )代入 ( 1 ) ,得 …  相似文献   

3.
张静 《数学通报》2007,46(7):36-36
惠润科老师在文[1]中给出圆锥曲线的如下性质:过圆锥曲线焦点F作倾斜角为α的直线l与圆锥曲线交于A,B两点,且F分AB所成比为λ,e为离心率,则cos2α=e(2(λλ- 11))22.原证明采用传统解析几何的方法,但证明过程较繁琐.笔者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给出该性质的一个简证.证明以椭圆为例,如图1,AD,BC为准线的垂线,BE垂直AD,F分AB所成比为λ(λ>0),设BF=x,AF=λx(x>0).由圆锥曲线第二定义:BBFC=e BC=1ex,同理AD=eλx,(1)λ>1时,AD>BC,AE=AD-BC,图1图2由图1得cos2α=sin2∠ABE=AABE2=ADA-BBC2=λ-1ex2(…  相似文献   

4.
夏中全  张云 《数学通报》2005,44(9):53-53
约定:点D,E,F分别是△ABC三边BC,CA,AB上的点,且AF/FB=λ1,BD/DC=λ2,CE/EA=λ3.  相似文献   

5.
《数学通报》2008,47(1):64-64,F0003,F0004
1706在△ABC中,AB—AC,∠ABC的平分线交AC于D,且BC=AD-BD,求∠A. (沈阳市于洪区黑山路10—19甲222号孙哲110034) 解 在AD上取一点E,使AE=BD,由BC=AD-BD. 得ED=BC 作EF//BC,连DF,作∠GBC=∠A,则BG=BC  相似文献   

6.
简解一倒     
张云霄 《中学生数学》2012,(12):F0004-F0004
题目(2011年高考数学天津卷理科第14题)已知直角梯形ABCD,AD//BC,〈ADC=90°,AD=2,BC=1,P是腰上的动点,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阅读文,受益匪浅,深受启发.通过认真研究该中考题,又得到多种另解,在此写出来,与广大同学和老师交流.2012年大连市中考第25题:如图1,在梯形ABCD中,AD∥BC,∠ABC=2∠BCD=2α,点E在AD上,点F在BC上,且∠BEF=∠A.(1)∠BEF=(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相似文献   

8.
性质等腰梯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腰的平方差等于上下底的积.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则BD2-AB2=AD·BC.证明∵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BD=AC.∵等腰梯形有一个外接圆,由托勒密定理得BD·AC=AB·CD+AD·BC,并注意到AB=CD,故BD2-AB2=AD·BC.推广1如图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P是BC上任意一点,则PD2-PA2=AD(PC-PB).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四川初二初赛第11题难度不大,图形简洁,但解法众多.下面用多种构造全等的方法求解这道题,供大家参考.题目如图1,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上的一点,且AD=DC,∠DEC=∠ABC,求证:AB=CE.解法一如图1,在BC上取一点F,使AF=AD.则∠1=∠2,可得∠3=∠4,又∠ABC=∠DEC,AF=AD=CD,故△AFB≌△CDE,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1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1641如图,BC是半圆O的直径,AC⊥BC于C,AD切半圆于D,设圆的半径为r,且BD OA=29r,求:AD.(安徽省肥西中学刘运宜231200)解连结OD、CD.因为AD是半圆O的切线,所以OD⊥AD,即∠ADO=90°.又因为AC⊥BC,所以∠ACO=90°,所以∠ADO ∠ACO=180°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解析几何中有一个常用的定比分点公式,实际上在平面几何中也存在类似的结论.笔者给出关于线段比的一个定比分点公式,并举数例说明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定理 设D是△ABC的边BC上一点,P、Q、R分别为AB、AD、AC(或其延长线)上的点,记会AB/AP=x1,AC /AR=x2,AD/AQ=x,BD/DC=λ,若P、Q、R三点共线,则x=x=x1+λx2/1+λ(*).  相似文献   

12.
《数学通报》2007,46(10):F0003-F0004
2007年9月号问题解答(解答由问题提供人给出)1691AABC中,AB-AC,D在BC上且BD=2DC;E在AD上且∠ABE=∠CAE.  相似文献   

13.
(2012上海高考理-14)如图1,AD与BC是四面体ABCD中互相垂直的棱,BC=2,若AD=2c,且AB+BD=AC+CD=2a,其中a、c为常数,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是 分析:观察题中的AD=2c,且AB+BD=AC+CD=2a,类比椭圆定义,易知BC线段是“椭球”面上与焦点连线所在的轴垂直的动线段,当BC线段位于“椭球”短轴所在的截面圆时,体积最大. 解:由已知,B、C在分别是以A、D为焦点,长轴长为2a的两个椭圆上(如图2),过点B作BM上AD,垂足为M,连接MC,由AD⊥BC,AD⊥MB,知AD上平面BMC,进而AD上MC,设BM=x,由椭圆的对称性知BM=CM=x,此时,四面体ABCD的体积V=1/3S△MBC·AD=1/3×1/2×2×√x2-1×2c=2c√a2-c2-1/3(0<x≤/a2-c2).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几何课本第一册中,有复习题: 在梯形ABCD中,平行于底的直线与腰AB、DC分别相交于P、Q,若AP:PB=m:n,则有PQ=mBC+nAD/m+n连接对角线AC,不难证明这个命题,证明(略)设AD=a,BC=b,m/n=λ,可得PQ=a+λb/1+λ (1)  相似文献   

15.
张元志 《中学数学》2023,(23):76-77
<正>1题目(2023年新疆自治区第一次检测第18题)如图1,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AD=1,■,且BC⊥CD,以BD为折痕把△ABD和△CBD向上折起,使点A到达点E位置,点C到达点F的位置,且E,F不重合.(1)求证:EF⊥BD;  相似文献   

16.
<正>1案例如图1,△ABC中,∠ABC=90°,AB=3,BC=4,射线AD//BC,点P和点Q分别是AD,BC上的动点,且AP=CQ,问BP+BQ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在图2中请用尺规作图在图中确定P,Q的位置,并计算BP+BQ的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17.
有一本教辅书上,介绍这样一个题目: 例题 如图1,梯 形ABCD中,AD∥ BC,其中AD=10,BC =16,AB=13,DC= 6,∠A、∠B的平分线 交于E,∠D、∠C的平 分线交于F,连结EF. 试求EF的长?  相似文献   

18.
崔志荣 《数学通讯》2012,(20):29-31
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在AP=λAB+μAC中,若λ+μ=1,则点P在直线BC上.在这个结论中,消去λ,μ分别得BP=μBC,PC=λBC,从而有λBP=μPC,由此可确定点P在直线BC上的位置.这一结论所研究的是向量系数和为"1"的情况,但在高考和一些数学竞赛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向量系数和不为"1"的情况.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有一处理策略:将向量的系数和仍化为"1".下面先谈一下这  相似文献   

19.
<正>贵刊2017年4月下课外练习栏目初二年级的第2题:如图1,直角梯形ABCD中,∠C=45°,AD=1,CD=22(1/2),BE⊥CD于E,求BE之长.参考答案解延长AD至F,使得AF=BC,连CF,易知:四边形ABCF为矩形,且△DF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在Rt△DFC中,由勾股定理知CF=FD=2.∴AF=AD+DF=3.  相似文献   

20.
初三几何课本87页第三题<人教版>.我在证明时,发现了以下三种证明的方法,从得到的辅助线中受益匪浅. 如图,BC为⊙O的直径,AD⊥BC,垂足为D,AB=AF,BF和AD交于E.求证:AE=BE. 证法一如图1.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