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三点法测定桂油中桂醛的含量,扣除了其它混合组分的干扰吸收,提高了分析准确度,而且方法简单、快速,对鉴定桂浊质量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秈核磁共振波谱法对桂油中的桂醛作定性分析,以气相色谱法作定量分析,对广东桂树各部分所含桂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用分析方法较沿用的中性亚硫酸钠法或硫酸氢钠法准确,证明了广东桂油主要成分为桂醛,不同季节和地点的桂树枝叶中桂醛含量为1.5—2.1%之间,说明对提高现有桂油生产出油率有较大潜力,对寻求提高桂油生产率新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神府煤新法干馏焦油的性质及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神府煤固体热载体新法干馏焦的性质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干馏温度对焦油的产率和性质影响很大,获得焦油的最佳温度为500-550℃。随着干馏温度的增加,焦油的平均分子变大,重组分含量增加。对500℃焦油〈420℃馏分的精细分析结果表明,该馏分主要由酸性组分和中性油组成,碱性组分含量较少。酸性组分主要由苯酚、甲酚和二甲酚组成。中性油主要由脂肪族和芳香族组成,脂肪族中正构烷烃C13-C25  相似文献   

4.
桂油(Cassia oil)是我国出口芳香油的主要品种,广东是其主要产地之一。它主要用作食用香精,其主成分为桂醛(Cinnamaldehyde),一般含量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准确测定桂油中桂醛的含量是鉴定桂油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类生物油化学组成结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光谱对不同种类生物油的化学组成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气质联用分析表明,由于不同种类生物质原料化学组成的差异,导致不同种类生物油主要类别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别,有机酸含量较高的是蔗渣热解油,醛酮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是蔗渣和稻草热解油,芳香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是玉米芯和松木热解油,而脱水糖含量较高的是稻草和松木热...  相似文献   

6.
川桂皮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皮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共确定了其中42种化学成分与相对含量,占总组分相对含量的94.14%,其中有40种为萜类或其衍生物;研究结果显示,川桂皮油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素(11.02%),1(10),4-杜松二烯(10.21%),乙酸异龙脑酯(6.30%),杜松醇(5.53%),桉叶油醇(5.34%)等,与该植物叶和同属药用植物肉桂皮挥发油的主要组成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崔凯  丁霄  霖肖刚  戴军 《色谱》1997,15(6):470-473
苏子油是目前已知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物种。首次对苏子油甘油三酯主要组分的组成结构进行了研究。非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的结合为油脂中甘油三酯的分离分析提供了一个简便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和湿地松松针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GC-MS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尾松和湿地松松针叶挥发油的油相部分,用乙醚萃取法提取蒸馏残液中的水溶性挥发性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比较它们的化学成分。由于增加了水溶性部分的提取,马尾松和湿地松挥发油总的得油率提高到0.4709%和0.3452%,提高率分别达19.17%和24.62%。马尾松挥发油的油相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组成部分相同,但含量相差较大;而湿地松针叶精油的油相和水相部分成分组成差别较大;马尾松和湿地松相比较,针叶精油(油相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大致相同,都是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但在含量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碳加氢制取低碳混合醇的反应产物以水相为主,带有少量油相,两相主要组分相同,而油相的杂质多,含量大,故选择油相为检测对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了水相组成。由于产物沸程宽,组成复杂,化合物类型多,而且其极性和含量相差较大,因而已发表的文献都采取先予处理或衍生化后再检测的方法,这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对含量低的组分检测不利。本文采用色-质法、选择色谱分离柱、特征碎片离子的质量色谱及关联碎片离子的出现时间和组分碳数等多种手段,测定出油相产物中123个组分,水相中60个组分。  相似文献   

10.
肉桂(Cinnamornum cassia)主要生长于我国广东、广西一带,其细枝和叶用水汽蒸馏所得的挥发油称为桂油,国内一般多用于医药。国外常用它来作为食用香料,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可乐”型饮料中主要用我国桂油。关于中国桂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外已有些报道,Roelof ter Heide对中  相似文献   

11.
以油菜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单一稀土La,Ce叶面喷施对同一土壤条件下、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油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单一轻稀土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种植油菜其营养品质存在明显差异,秋季油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较低,糖酸比较高,而春季则相反;La,Ce处理促进春秋两季油菜茎叶干、鲜物重增加,增加干鲜比,增幅大小为Ce处理>La处理;La,Ce处理增加油菜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糖酸比,其中春秋两季分别以Ce和La处理作用明显;同时降低油菜茎叶中的维生素C和硝酸盐的含量,其中春秋两季分别以La和Ce处理作用明显;La,Ce处理降低油菜茎叶中的重金属Cu,Zn,Cd,Pb,Ni等元素的含量,降幅大小为Ce处理>La处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桂油与 β -环糊精的包合物 ,并用差热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对包合物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包合桂油有利用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有利于拓宽桂油的应用面。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对广东桂油主产区生产方法的调查、桂油主成份桂醛的研究和找到现行生产方法出油率低的部分原因后,试验出一种水蒸汽蒸馏提取桂树枝叶中桂油的新工艺。新工艺采取对原料预处理等方法,在实验室中,高要县双马乡春枝叶(干)出油率可达0.94%,在20升金属甑中,连续六次重复试验结果,平均出油率为0.91%,比原工艺高得多,桂油质量亦比原工艺好,产品总醛含量达97%,其中桂醛含量为79.8%。新工艺可节省燃料50%以上,而且适合集中的工业生产,避免产品不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热重、固定床热解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布、组成和性质,考察了热解回收油品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450℃~500℃下神华煤液化残渣(SHR)和胜利煤液化残渣(SLR)热解油产率分别约为32%和20%,450℃后升高温度对油产率影响不大,但会使热解油中沥青烯(A)含量增加。SHR的热解油主要是己烷可溶物组分(HS),与SHR中HS结构相似。但SLR的热解油中A组分含量接近50%。SHR中的HS组分在热解时的聚合并不明显;而SLR中的HS组分在热解过程中伴随明显的聚合,导致热解油中含有大量的沥青烯。在400℃~500℃,两种残渣中A均有向热解油转化的趋势,而且SLR中A组分表现出了较大的逸出能力。但从热解产物组成分布分析,A的逸出还是少量的,一部分分解产生油品,一部分与前沥青烯和四氢呋喃不溶物(THFIS)一起形成了半焦。  相似文献   

15.
生物油酸性组分分离精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生物油因水分含量高和呈酸性未能作为高品位能源直接规模化应用。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将生物油水分与酸性组分作为整体对象进行分离,既得到生物油酸性组分富集馏分,又获得了水分含量低、酸性较弱与热值较高的精制生物油Ⅰ(蒸馏重质馏分)与精制生物油Ⅱ(常温冷凝馏分)。同时,具体考察了精制前后生物油的pH值、热值和水分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生物油的水分与酸性组分得到有效分离,精制生物油Ⅰ和Ⅱ的低级羧酸含量从原始生物油的18.85%分别降低至0.96%和2.2%  相似文献   

16.
反应温度对加氢残渣油四组分含量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沙轻减渣为原料,在高压釜内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加氢反应前后渣油的四组分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加氢残渣油中的饱和分含量明显增加,而芳香分和胶质的含量均降低,四组分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均呈现规律性变化。加氢后四组分的H/C摩尔比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降低,芳碳分率增加。随反应温度升高,四组分的H/C摩尔比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烷基碳分率降低;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芳碳分率增加;胶质和沥青质的总环数和芳环数均降低。渣油加氢过程中四组分都发生了明显的氢解和脱烷基反应。加氢反应中,胶质和沥青质结构单元间的各种桥键可发生明显地断裂,导致其结构单元数减少,且结构单元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橄榄石基固体热载体影响褐煤热解产物分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固体热载体煤热解工艺中焦油的品质,降低焦油中沸点大于360 ℃的重质组分含量,本实验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450~600 ℃下进行褐煤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反应.分析对比了橄榄石基和石英砂固体热载体对褐煤热解产物收率、焦油馏分、气体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Co能改变煤内部挥发分氢元素的分布,橄榄石负载Co热载体能将焦油中重质组分转化为轻质焦油和热解气.热解温度为550 ℃时,与橄榄石相比,负载Co的橄榄石固体热载体使焦油收率提高了19.2%.与石英砂相比,负载Co的橄榄石固体热载体使焦油中重质组分含量降低了17.0%,轻质组分收率达5.1%,其中,轻油、酚油和萘油分别提高了19.6%、17%和15.2%,气体产物中H2、CH4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三组分热裂解行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在热天平上对比研究了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主要组分的热失重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半纤维素模型化合物的木聚糖热稳定性差,在217℃~390℃发生明显分解;纤维素热裂解起始温度最高,且主要失重发生在较窄温度区域,固体残留物仅为6.5%;木质素表现出较宽的失重温度区域,最终固体残留物高达42%。在红外辐射机理试验台上对比研究了三组分热裂解产物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三组分热裂解生物油产量随温度变化先升后降。纤维素生物油产量在峰值上最高,但纤维素生物油热稳定性差,高温时挥发分的二次分解最明显;木聚糖和木质素生物油产量较低,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三组分热裂解焦炭产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最终纤维素热裂解焦炭产量为1.5%,而木聚糖和木质素分别为22%和26%。三组分热裂解气体产物随温度升高而增长,但在气体组成分布上因三组分的结构上的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低温煤焦油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其分子组成研究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依托高分辨质谱等新型分析技术,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低温煤焦油的分子组成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该实验室在煤焦油分子组成方面的工作进展.以不同低阶煤通过气化或干馏生产的10个煤焦油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宏观性质和分子组成,建立了适合煤焦油分析的组分分离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分辨质谱等技术深入研究了焦油及其分离组分,以及加氢转化产物的分子组成,在分子层次上研究了加氢过程中不同类型化合物的转化规律.化学组成上的深入认识为焦油利用的方案选择、催化剂设计、工艺开发及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有助于实现焦油的高效转化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用酸碱分离和萃取色谱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将龙口页岩油分离为酸性组分、碱性组分和五个中性组分(饱和烃、芳香烃、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1、含氧化合物2)。采用GC-MS和负离子ESI FT-ICR MS鉴定了龙口页岩油中酸性组分、中性组分4和中性组分5中含氧化合物的组成。GC-MS分析结果表明,龙口页岩油酸性组分含氧化合物主要包括苯酚类、茚满酚类、萘酚类、联苯酚类、芴酚类、菲酚类,以及C5~16烷酸;龙口页岩油中性组分4和中性组分5中含氧化合物主要包括C9~32脂肪酮和酯类化合物。FT-ICR MS分析结果表明,龙口页岩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O1、O2、O3、N1O1、N1O2类化合物,其中,O1和O2类化合物种类较多。龙口页岩油重均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150~600 Da,说明龙口页岩油是由小分子化合物组成的。其表现出来的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性质,是由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范德华力或氢键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龙口页岩油中O1、O2、O3类化合物中DBE主要分布在1和4,说明龙口页岩油中O1、O2、O3类化合物不饱和度和缩合度较低,因此,龙口页岩油是生物降解程度较低的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