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偏最小二乘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种酚的研究有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Cu(Ⅱ)、吡啶能与酚形成稳定的三元配合物的特点,研究了Cu(Ⅱ)-吡啶-酚三元显色新体系,并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预测,同时测定了模拟水样和环境水样中的对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对硝基苯酚,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4.
掺杂镨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2,4-二硝基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掺杂镨的纳米TiO2粉末.采用X光衍射仪对粉体的物相进行了表征.样品经500 ℃焙烧2 h后,0.5%(摩尔分数)Pr3+-TiO2纳米粉末为单一的锐钛型结构.通过粉体对2,4-二硝基苯酚的降解情况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纯TiO2相比,Pr3+-TiO2的光催化活性有较大提高,当Pr3+的掺入量为0.5%(摩尔分数)时催化活性最高.以高压汞灯为光源,2,4-二硝基苯酚的初始浓度为50 mg·L-1,催化剂0.5%(摩尔分数)Pr3+-TiO2投加量为1.0 g·L-1时,2,4-二硝基苯酚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提出了超声波协同电催化的集成一体化反应体系. 在声电协同反应器中, 研究了2-氯酚(2-CP)的去除效果, 探讨了声电协同工艺降解2-CP的机理, 建立了声电协同作用的动力学模型. 降解途径研究表明, 2-CP降解经历了羟基对位氧化、开环分解、形成小分子有机酸等过程. 数据拟合显示, 在电流密度20 mA·cm-2、声频率20 kHz、声强0.27 W·cm-2、2-CP初始浓度200 mg·L-1等实验条件下, 声电协同氧化2-CP表观速率常数表示的增强因子达1.324, 表明协同效应存在. 根据反应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表面吸附理论, 推导出的动力学模型, 能较准确地描述声电协同体系中2-CP的初期降解情况, 模型数值解与实验值总体吻合良好, 模型参数取值与反应条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氯酚(CP)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木材防腐、金属防锈及杀虫剂等,因其毒性大、难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2]。目前用于CP的光催化降解的TiO2粉体悬浮体系,催化剂不易回收利用。本文采用Sol Gel法制备的负载型TiO2纳米粒子膜作为光催化剂,对4 CP进行了降解实验研究。同时应用XRD法表征了不同实验条件下薄膜中TiO2的晶相结构和粒度,考察了不同层数TiO2膜的光催化活性,并对4 CP的降解条件及反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1 实验部分1.1 玻璃负载TiO2膜的制备与表征[3-5]按照钛酸四丁酯∶无水乙醇∶水=3∶12∶…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氢气还原法和甲醛还原法制备了Pd/C催化剂, 利用XRD、TEM及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并由催化剂制备成Pd/C气体扩散阴极, 采用先通氢气后通空气的方式在隔膜电解体系中对4-氯酚进行降解, 比较了不同电极体系下4-氯酚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制备的Pd/C气体扩散阴极既对4-氯酚具有还原脱氯作用(通入H2时), 又能够促进O2还原生成H2O2(通入O2时), 它们对4-氯酚的去除效果要好于不掺杂Pd的气体扩散阴极. 使用氢气还原法制备出的Pd/C催化剂中Pd表面的活性点比甲醛还原法制备出的要多, 电极稳定性好, 反应60 min后 4-氯酚转化率和脱氯率接近100%, 120 min后阴极室COD去除率为87.4%. 相似文献
8.
9.
10.
臭氧氧化水中4-氯酚的机理和反应途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研究了臭氧氧化4-氯酚的去除效果, 探讨了臭氧氧化4-氯酚的反应机理和反应特性. 臭氧氧化涉及两种强氧化剂, 臭氧分子和羟基自由基. 实验结果表明, 当溶液中没有清除剂清除羟基自由基时, 臭氧氧化4-氯酚产生中间产物过氧化氢, pH中性条件下, 过氧化氢和臭氧分子联合作用生成较多的羟基自由基, 113 mg/L的臭氧投加量能完全去除浓度为20 mg/L的4-氯酚以及39%的TOC. 溶液中完全清除羟基自由基后, 臭氧分子也可以高效去除4-氯酚, 4-氯酚先被氧化成黄色的对苯醌, 进而转化成甲酸和乙二酸. 提出了臭氧分子以及O3/OH&;#8226;联合氧化4-氯酚的两 种反应途径. 臭氧氧化是一种高效去除4-氯酚的方法,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D. V. Sukhachev T. S. Pivina N. I. Zhokhova N. S. Zefirov S. Zeman 《Russian Chemical Bulletin》1995,44(9):1585-1588
A method for the theoretical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 of rate constants of homolysis of nitro compounds of different chemical classes in the gas phase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QSPR approach.Translated from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eriya Khimicheskaya, No. 9, pp. 1653–1656, September, 1995.The authors express gratitude to B. A. Lur'e (D. I. Mendelev Moscow Academ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for fruitful advice during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13.
Siavash Riahi Eslam Pourbasheer Mohammad Reza Ganjali Parviz Norouzi Ali Zeraatkar Moghaddam 《中国化学会会志》2008,55(5):1086-1093
14.
掺铁TiO2气相光催化降解正己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钛酸丁酯水解浸渍、共沉淀、水热等方法制备了掺铁TiO2纳米复合粉体材料并通过XRD、BET、TEM等手段作了表征,研究了掺铁TiO2对气相光催化降解正己烷反应的活性并和商品TiO2 Degussa P-25作了比较,考察了制法、掺铁量、焙烧温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大多数液相反应不同,铁的掺入抑制了TiO2对正己烷的气相光催化降解。水热处理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掺铁和未掺铁TiO2的光催化性能。P-25对正己烷的气相光催化活性则明显小于未掺铁TiO2样品,也小于某些掺铁样品。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尿素、钛酸四丁酯为氮源、钛源,利用溶剂热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N-TiO2),用XRD、SEM、IR、UV-vis DRS等对改性前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以LED灯为光源,氧氟沙星(OFX)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N-TiO2协同单过硫酸氢钾(PMS)光催化降解OFX的性能.研究表明,当氮、钛摩尔比为0.6,O...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S)技术和循环伏安法对TiO2光催化剂上甲醛光催化氧化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吸附、降解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了草酸盐对甲醛光催化氧化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草酸钠的加入提高了甲醛的降解效率,这个结果归因于草酸根离子的存在能够清除吸附位上积聚的甲酸及类似中间产物.光电化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草酸钠对甲醛光催化氧化中间产物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具有合成H2O2和光催化性能的双功能新型复合电极,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双功能复合电极是将TiO2光催化剂负载在活性碳(AC)和具有合成H2O2性能的新型载体空气电极上形成的.在复合电极作阴极的光反应器中,* OH和TiO2光催化剂的存在实现了光化学氧化与光催化氧化在同一电极/溶液界面上的联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电极对提高偶氮染料分子活性艳红(K-2BP)的氧化降解速度起了重要作用,仅反应3 min,脱色率可达49%;反应80 min,偶氮染料分子COD去除率可达47%. 相似文献
19.
A new method to image the origins of coating degradation and the nucleation and subsequent growth of blisters by using SECM in the feedback mode is proposed. The unique role of chloride ions towards coating performance has been established at a very early stage following immersion of the sample. We believe this to show the earlier stages of blistering in a coated metal system ever recorded. The method allow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detect the nucleation and to monitor quantitatively the growth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lister, because it effectively advanced towards the microelectrode when scanned at constant height over the samp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