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由CDF合作组和DO合作组测量的Bs质量差ΔMs粗略地与标准模型预测值一致, 因此这些测量将对限制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信号提供一个机会. 考虑B0s—B0s混合中的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 并用最近ΔMs的实验结果去限制树图的R宇称破缺耦合. 然后, 通过从ΔMs实验限制得到R宇称破缺耦合的参数空间, 显示在Bs宽度差ΔΓs中的R宇称破缺超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2.
鲁公儒  李祥  李培英 《物理学报》2008,57(2):778-783
在LHC上,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中R-宇称破缺相互作用使LHC上tt对的产生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交换slepton粒子的t道的dRdRtLtL过程,一种是交换squark粒子的u道的dRdRtRt 关键词: 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 R-宇称破缺相互作用 top夸克极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LHCb,Tevatron以及DO实验组关于中性Bs介子混合的最新实验结果,Г12s中有可能存在大的新物理贡献,本文在代非普适Z’模型下对Bs-Bs混合进行了研究.假定Z’玻色子不仅对非对角矩阵元M12s有贡献,还考虑了由树图交换Z’玻色子所导致的b→scc算符对非对角矩阵元Г12s的贡献.结果表明:在△Ms,φs和豆Bd→J/φKs的间接CP不对称这些物理可观测量的联合限制下,实验值afss得不到解释.因此,在对非普适Z’模型假定下,不能同时对所有中性Bs介子混合观测量给出解释.伴随着LHCb以及未来的超级B工厂的运行,尤其是对CP不对称afss的测量,期望这一问题将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4.
邢志忠 《中国物理 C》2002,26(3):197-200
最近BaBar与Belle国际合作组对弱衰变Bd→J/ψKS 中的CP破坏测量结果似乎暗示有新物理存在于B0d-B0d 混合.为此给出一个模型无关的分析,以说明新物理对标准模型结果的可能修正.特别强调,即使实验证明Bd→J/ψKS 中的CP破坏效应与标准模型的预言相符,仍然有可能存在新物理.  相似文献   

5.
徐仁新 《物理》2020,(4):260-260
测量中子电偶极矩的新方法更好地约束了关于宇宙早期对称性破缺的理论。虽然中子整体上是电中性,但它内部电荷的分布也可能并非对称,定量上用电偶极矩(EDM)来描述这种不对称性。有些试图拓展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中子EDM非零,而最近一个国际合作组给出了新的测量上限。他们通过测量一团中子跟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来得到这一限制。该发现有望帮助理论学家更好地解释宇宙正反物质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6.
在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框架内计算了gb→tH-过程产生截面的单圈超对称QCD修正. 结果发现:若胶子质量和超对称软破缺参数μ或At,Ab同量级且趋于很大,就会出现超对称QCD的非退耦效应. 大的tanβ值可以提高非退耦的贡献,因此大tanβ情况下,较大的修正结果可能在Tevatron和LHC上观测到. 非退耦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圈图中的某些耦合顶角正比于超对称质量参数.  相似文献   

7.
在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的框架内计算了gb→tH过程产生截面的单圈超对称QCD修正.结果发现:若胶子质量和超对称软破缺参数μ或At,Ab同量级且趋于很大,就会出现超对称QCD的非退耦效应.大的tanβ值可以提高非退耦的贡献,因此大tanβ情况下,较大的修正结果可能在Tevatron和LHC上观测到.非退耦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圈图中的某些耦合顶角正比于超对称质量参数.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组最近提出一种创新方法,利用正-反超子对的量子关联和级联衰变性质来研究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该方法提供了极其灵敏的实验探针。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2日在《自然》杂志上正式刊发(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24-1)。论文引起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这一方法的创新性在于北京谱仪III合作组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正反超子对的量子关联性分析其衰变中宇称和电荷宇称(CP)破缺的性质,可极大提高实验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B_d~0-_d~0和B_s~0-_s~0系统二体重子衰变中的CP不守恒效应。我们讨论了两种实验背景:(1)B对在Z~0共振峰不相干产生,(2)电荷共轭宇称C=+1的B对在γ(4S)共振峰以上产生。我们估算了检验该效应所需的bb对数目。对于衰变B_d~0→PP,Δ~(++)■~(--)和Δ~0■~0,N_(b)~10~7—10~8。  相似文献   

10.
利用QCD因子化方法 ,在标准模型下对Bs 介子衰变到两个轻矢量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i)在该方法下 ,非因子化修正对不同的螺旋度振幅的贡献是不同的 ,有效系数ahi 是与末态矢量介子的螺旋度h相关的 ;(ii) Bs→VV过程中的某些衰变道的分支比是很大的 ,甚至达到了10 - 5的量级 ,在未来的B物理实验上是完全有可能测量到的 ;(iii)对大多数衰变道来讲 ,横向衰变宽度与总宽度的比值ΓT/Γ是非常小的 .这意味着在两体非轻 Bs→VV衰变中 ,末态两个轻矢量介子都趋向于具有零螺旋度 .  相似文献   

11.
正两项独立实验证明:没有证据表明相对论的基本对称性(即局域洛伦兹不变性)破缺。洛伦兹不变性意味着物理定律跟实验所选参考系的速度或方向无关。尽管它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对称性,但一些试图统一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模型却预言该对称性将破缺。不过,迄今尚未发现洛伦兹对称性破缺的证据。两个实验小组最近又给出了更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郑世林 《大学物理》2007,26(7):43-45
在利用LC振荡电路的参数变化而引起振荡频率的变化的特性进行的多种应用测量实验中,测量结果的精度都依赖于频率差Δf=f-f0.但当电路校准后进入测量状态时,电路参数会发生改变,使初始频率f0不复存在.如何在进入测量状态后保持初始频率f0以及精确提取频率差Δf,是提高测量精度的关键.为此提出一种采用锁相环自锁定技术和频率差计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新强  鲁公儒  杨亚东 《中国物理 C》2004,28(12):1248-1255
利用QCD因子化方法,在标准模型下对Bs?介子衰变到两个轻矢量介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在该方法下,非因子化修正对不同的螺旋度振幅的贡献是不同的,有效系数ahi是与末态矢量介子的螺旋度h相关的;(ii)Bs→VV过程中的某些衰变道的分支比是很大的,甚至达到了10-5的量级,在未来的B物理实验上是完全有可能测量到的;(iii)对大多数衰变道来讲,横向衰变宽度与总宽度的比值ΓT/Γ是非常小的.这意味着在两体非轻Bs→VV衰变中,末态两个轻矢量介子都趋向于具有零螺旋度.  相似文献   

14.
在镱原子中,利用5d6s3D1→6s21S0跃迁探索宇称破缺效应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但是5d6s3D1态与基态6s21S0之间的M1跃迁和超精细诱导E2跃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宇称破缺信号的探测.因此,很有必要精确计算5d6s3D1态与基态6s21S0之间的M1跃迁和超精细诱导E2跃迁的跃迁概率.本文利用多组态Dirac-Hartree-Fock理论精确计算了5d6s3D1→6s21S0 M1跃迁和超精细诱导5d6s3D1,3→6s21S0 E2跃...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线性Regge轨迹和相对论夸克模型,研究了低激发态单重介子谱,并解释了这些激发态的窄质量劈裂源自轻夸克的相对论效应.计算了自旋宇称为J+(J=0,1,2)的单重介子(D,Ds,B,Bs)P波的质量,并建议存在O+态的,未被实验发现的B介子和Bs介子,其质量分别为5659 MeV和5788 MeV.计算表明,Ds0(...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B0-B0和B0-B0系统二体重子衰变中的CP不守恒效应.我们讨论了两种实验背景:(1)BB对在Z0共振峰不相干产生,(2)电荷共轭宇称C=+1的BB对在Υ(4S)共振峰以上产生.我们估算了检验该效应所需的bb对数目.对于衰B0→PP,Δ++Δ--和Δ0Δ0,Nbb~107—108.  相似文献   

17.
最近杰斐逊实验室测量了中子的两个弹性电磁形状因子之比GEn/GMn,它反映了中子内部的电磁分布并能帮助理解中子的内部结构.传统的相对论组分夸克模型在解释质子的两种电磁形状因子之比GEp/GMp是很成功的,但在解释中子的该比值时计算值比实验值要低.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在相对论组分夸克模型框架下计算考察了SU(6)破缺效应的贡献.发现考虑该破缺效应后的计算结果同实验符合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三代标准模型的费米子不可能与一个额外的Z0玻色子在一个大统一模型中.包括三代费米的最小的大统一模型将包括两个额外Z0玻色子Georgi的关于重Dirac费米子的议论得到一个实现方式,这些就是新增加的费米子(不是bizarre的).Frampton的SU(9)与SU(7)模型在现有标度下的费米子是相同的.在这个破缺方式下质子衰变的困难可解决.  相似文献   

19.
吴泽飞  黄美珍  王宁 《物理学报》2023,(23):198-215
1879年发现的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最近发现的非线性霍尔效应是霍尔效应家族的新成员.与大部分需要打破时间反演对称的霍尔效应不同,非线性霍尔效应存在于少数空间反演破缺但仍具有时间反演对称的系统中,并且因其高频特性和不需额外施加磁场而在诸多领域具有令人期待的应用前景.然而,除空间反演破缺以外,非线性霍尔效应对材料对称性的要求十分苛刻,只在极少数材料中观测到了由贝里曲率偶极矩产生的非线性霍尔效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范德瓦耳斯堆叠技术为剪裁和调控晶体的对称性,制备具有特殊物理性质的人工二维莫尔晶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本文主要围绕二维莫尔超晶格结构在实现非线性霍尔效应方面的特性,介绍了近年来理论和实验上石墨烯超晶格以及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超晶格中非线性霍尔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基于二维莫尔超晶格材料的非线性霍尔效应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标准模型中,三体稀有衰变B0(Bs)→γνν-只有通过箱图和企鹅图才可以发生.这个过程对于确定B介子的衰变常数及其波函数有着较重要的物理意义,由于这些衰变道的分支比较小,因此也是探测新物理理论的比较好的场所.利用B介子强衰变确定的波函数,得到B0(Bs)→γνν-的分支比的数量级是10-9(10-8),这些结果可以在未来的实验上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