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结果表明,铜石墨嵌合物Fermi能级附近的轨道能量很接近,构成了一组前线轨道,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某种杂化,以杂化轨道更好地和乙烯相互作用。烯→金属σ配键作用和金属→烯π反馈作用,对铜石墨嵌合物和乙烯间相互作用强度有几乎相等的贡献。计算(C_2H_4—Cu)(σ=0,+0.45,+1.0)体系,发现随着铜上正电荷增多,烯→金属σ配键增强,金属→烯π反馈键减弱,所以C_2H_4—CuX体系中,σ配键和π反馈键相对强弱取决于铜上的真实电荷数。  相似文献   

2.
韩铖乐  曹明敏  杨芳  陈玉焕 《化学通报》2023,86(8):929-936,928
乙烯,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龙头原料,其高效回收分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结构可调控的新型绿色溶剂,在乙烯的回收分离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在乙烯/乙烷和乙烯/乙炔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溶剂吸收、膜吸收和与多孔材料相结合的吸附分离法等角度展开,系统地阐述了常规离子液体、功能化离子液体、聚离子液体等纯组分体系及多组分体系在不同分离方法中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离子液体在乙烯回收分离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于青  王新平  陈静  贾翠英 《催化学报》2007,28(2):158-162
 在有微量水存在下研究了乙炔在HZSM-5和NaZSM-5上的吸附和脱附. 在80 ℃下, NaZSM-5上乙炔的饱和吸附量约为HZSM-5上的5倍,但在200 ℃以上时吸附的乙炔只有少量可存留于NaZSM-5表面. 这与乙炔在HZSM-5上的较强吸附显著不同. 依据FT-IR对乙炔吸附态的测定,研究了乙炔在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机制及吸附态性质. 乙炔与HZSM-5中B酸中心上的水作用形成乙烯醇,后者在升温时变为碳正离子结合在分子筛的 Al-O--Si 上构成强吸附物种. 在NaZSM-5上,乙炔只通过与Na+位上的水作用形成乙烯醇,后者与沸石孔道中的阳离子以静电结合构成弱吸附物种. 与HZSM-5的情况不同, NaZSM-5上的吸附物种在升温过程中被活化前即分解成乙炔脱附.  相似文献   

4.
范晓丽  闵家祥  孙承才  池琼  程千忠 《化学学报》2010,68(16):1589-159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和平板模型研究了乙炔和乙烯分子在Ge(001)表面的吸附构型和电子结构. 通过系统考察一系列可能存在的吸附方式, 结果表明, 在0.5 monolayer(ML)覆盖度时, 两种分子的di-σ吸附构型最为稳定; 在覆盖度为1.0 ML时的最稳定吸附方式是paired end-bridge构型. 能带结构分析结果可知, 吸附构型以及吸附分子的覆盖度均对Ge(001)表面带隙有较大影响, 其原因在于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主要来自表面二聚体的Ge原子, 它们与表面Ge原子的配位环境密切相关, 而后者又取决于分子的吸附方式和覆盖度. 对于相同的吸附方式, 乙烯和乙炔分子具有类似的吸附行为和电子结构. 此外, 还进一步与Si(001)表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配位体和氧化改性对活性炭吸附Ag^ 及其配合物的影响以及银在活性炭表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活性炭对Ag^ 的吸附非常快,且不受离子强度的影响.但当Ag^ 形成[Ag(NH3)2]^ 和[Ag(S2O3)2]^3-后在活性炭上吸附性能下降,氨水浓度增加对[Ag(NH3)2]^ 的吸附没有影响,而还原性的Na2S2O3浓度增加使[Ag(S2O3)2]^3-的吸附下降。(2)银主要分布在活性炭的外表面,Ag^ 浓度和吸附时间不同将导致银颗粒的分布及粒径也不同,合理控制Ag^ 浓度和吸附时间,就可以在活性炭表面负载纳米金属银.(3)活性炭氧化改性不利于Ag^ 和[Ag(S2O3)2]^3-的吸附,却有利于[Ag(NH3)2]^ 的吸附。  相似文献   

6.
由Nb(110)氧化制得均匀的氧化铌薄膜,用紫外光电子能谱表征了在不同温度下,甲醇、水及乙烯在该薄膜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氧化铌表面吸附甲醇、水和乙烯,在140K时,是非解离吸附,一般由化学吸附到物理吸附.在室温时都发生解离吸附.表面缺陷位活性最强,不仅优先被吸附,而且对吸附质的影响也比较大.氧化铌薄膜表面的Nb5 是主要吸附中心,但表面气离子也是一种吸附位.  相似文献   

7.
8.
以α-取代苯并噻吩乙炔及乙烯基为配体,与不同辅助配体键合的金属钌为氧化还原活性端基,分别合成并表征了α-取代苯并噻吩钌乙炔及钌乙烯配合物1和2,两个配合物均经X射线单晶衍射的确证。电化学性质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金属氧化态相对于2比较稳定。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形成1~+和2~+后,与金属相连的ν(C≡C)和ν(C≡O)伸缩振动吸收均发生变化,其中ν(C≡C)变化较大,可能由于形成了Ru=C=C结构;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发现电解后,中性分子1和2在紫外区域的强吸收峰均逐渐降低,1~+分别在可见及近红外580 nm,698 nm及874 nm处出现较弱的3个吸收峰,3个吸收峰可能归属于LMCT吸收。2~+在296 nm处出现1个很弱的吸收峰,这不同于配合物1~+,可能源于2~+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量于力学AM1半经验分子理论轨道方法计算了在Si(100)非重构光滑附氢表面上乙炔化学吸附反应过程中的体系生成热,由此得到各步骤反应的活化焓和反应热数值.结果表明,乙炔分子容易在Si(100)表面上形成稳定的双位σ键吸附.  相似文献   

10.
刘强  王磊  张小平  宋万琚 《化学教育》2004,25(12):47-49
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不饱和烃类性质的理解。本文采用一套微型实验装置,研究了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效果极其显著,特别适合高中化学教师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1.
在80℃下研究了ZSM5、13X、Y、MOR、5A、SAPO34等多种分子筛和常见载体上乙炔和丙烯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结果表明,乙炔和丙烯在SiO2、γ-Al2O3上不吸附,而与分子筛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对于同类型的分子筛,两者的饱和吸附量均随分子筛硅铝比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种分子筛上,以摩尔计的丙烯吸附量均明显高于乙炔。在80℃改性β分子筛上乙炔和丙烯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0.11mmol/g和4.89mmol/g,该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碱性分子筛上不同吸附物的TPD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借助吸附不同酸性物的程序升温方法研究了碱金属交换的X型分子筛的碱性。发现吸附物对分子筛碱性的TPD表征有很大影响。主要与吸附物的分子体积和酸强度两种因素有关,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甲醇做吸附物对用TPD表征分子筛的碱性相对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3.
在密度泛函M06-L/DZP水平下计算研究环戊二烯双核金属乙炔配合物Cp2M2CH≡CH(M=Ni, Co, Fe)不同自旋多重度下共轴和垂直两种构型的可能结构。计算得到的三个体系中的垂直构型能量都明显高出其共轴结构。各自能量最低共轴结构分别为单重态的Ni-Sig1,三重态的Co-T1和五重态的Fe-Q1。其中Cp2Co2CH≡CH体系的单重态Co-Sig2能量仅高于Co-T1 4.9 kcal·mol-1;Cp2Fe2CH≡CH的七重态Fe-Sep2和三重态Fe-T3与Fe-Q1能量较为接近,仅高出Fe-Q1 0.1~3.1 kcal·mol-1,都具有实验上的合成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DV-X_α方法计算了八面体稀土簇卤化物R(R_6X_(12))及其嵌合物R_7X_(12)Z(R=Sc、Y、Pr、Gd、Er,X=Cl、Br,I)。计算结果表明,稀土簇卤化物因f电子受屏蔽、较难成键,体系缺乏簇骨架轨道,较不稳定,易收缩成R_2X_3或R_5X_8等链状化合物。八面体簇,若嵌入一个主族原子,则中心原子与稀土簇的成键轨道加强了体系中的化学键,使结构趋于稳定;若嵌入一个过渡金属原子,则中心原子与稀土簇的成键轨道替代了原来的簇骨架轨道,形成异核金属簇(成称双重配合物)。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电位扫描和电位-时间程序技术, 研究了四氢呋喃在铂电极上和在HClO_4溶液中电催化氧化时的吸附中间物. 结果表明, 在铂表面上存在三种独方形成的吸附中间物. 论证了这些吸附中间物的可能构型及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用TPD和TPSR技术研究了苯,乙烯和乙苯在HZSM-5及其负载Co、Zn的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脱附地为。结果表明,苯的TPD峰皆为弥散的单峰。乙烯在HZSM-5及Zn/HZSM-5催化剂上发生二聚、歧化和芳构化反应,在Zn/HZSM-5上乙烯的二聚和歧化反应能力减弱,芳构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8.
南玉明  徐吉庆 《分子催化》1996,10(6):461-464
钼铁钴硫簇合物催化乙炔还原性质的研究①南玉明②(大庆石油学院石化系,安达151400)徐吉庆蔡辉(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簇合物类立方烷结构催化电化学性质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的推动下,人们已合成了上百种Mo-Fe-S簇合物,并研究了...  相似文献   

19.
The chemisorption of benzene on the Rh(111) surface is calculated using DVX_a method.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 ground states valence levels, Mulliken overlap populations, and the density of states (LDOS and TDOS) of the adsorption system C_6H_6/Rh_6(111)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of DV-X_a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adsorbed benzene structure is unpertured from its stable gas-phase structure, is π-bonded to the Rh surface with ring plane parallel to the metal plane, and has a C_(3ν)(σ_d) bonding symmetry. We also discuss the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adsorbate and substrate. The π electrons of benzene transfer to the empty d orbitals of Rh, so is resonance stability decreases and is easy to be hydrogenated. The results of TDOS are in agreement with UPS, supporting the LEED 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figure 3,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wo peaks at 5—6 eV and 7—9 eV under Fermi level (E_F) move to left by about 0.5 eV in the process of adsorption, which are mainly contributed by the 2π and 1π orbiatls of benzene respectively and are widened, and the peaks at 2 eV and 4 eV over Fermi level also move to left, which are contributed by the empty d orbitals of Rh.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平板模型对Si(100)表面吸附乙炔和乙烯分子的构型稳定性以及电子结构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是吸附乙炔还是乙烯分子, 当覆盖度为0.5 ML时, 最为稳定的吸附方式为dimerized模型; 当覆盖度增大到1.0 ML时, end-bridge模型为最稳定的吸附方式. 通过对各吸附模型的能带结构分析可知, 体系的带隙变化可以通过考察表层Si—Si二聚体中Si原子的配位环境来确定. 对于相同的吸附模型, 无论吸附分子是乙炔还是乙烯, 都具有非常相近的带隙. 吸附构型以及吸附分子的覆盖度对最小带隙及其来源有较大影响. 此外, 研究结果还表明, 杂化密度泛函方法更适合于描述Si(100)表面的电子结构, 尤其是对end-bridge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