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雨  王景芸  陈阳 《合成化学》2022,30(12):953-958
亚胺是重要的含氮活性中间体,在药物、生物和有机合成等领域应用广泛。以不同取代基的芳环和杂环苄胺为原料,在以12 W紫色LED灯为光源,蒽醌-2-羧酸为光催化剂,乙酸乙酯为溶剂,室温反应6 h的最佳条件下,合成了11个带有不同取代基的亚胺化合物(2a~2k),产率84%~93%,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19F NMR表征,并分析了反应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何琦文  杨丽龙  陈涛 《合成化学》2019,27(8):617-622
以9-乙酰氧基乙基-2-丙硫基-6-氯嘌呤化合物(1)为原料,经烷胺化和玻沃-布兰还原制得2-(6-烷氨基-2-丙硫基-9H-嘌呤-9-基)乙醇(2a~2d); 2a~2d与二苄基磷酰氯反应制得2-(6-烷氨基-2-丙硫基-9H-嘌呤-9-基)乙基二苄基磷酸酯(3a~3d); 3a~3d与三甲基溴硅烷反应合成了2-(6-烷氨基-2-丙硫基-9H-嘌呤-9-基)乙基磷酸二氢酯化合物(4a~4d),化合物3与化合物4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31P NMR, IR和HR-MS(ESI)表征。研究了3a~3d, 4a~4d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结果表明:含有磷酸基团的嘌呤化合物活性明显优于不含磷酸基团嘌呤化合物的活性,其中4b活性最好,抗血小板凝集活性为17.79%。  相似文献   

3.
以对叔丁基苯酚为原料,经一步法制得对叔丁基杯[6]芳烃。通过逆傅克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二烷基化杯[6]芳烃。最后通过磺化、亲核取代等反应,合成了下缘含喹啉基长链的新型夹状醚杯[6]芳烃化合物(2a~2c),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QTOF)表征。以10.0 mol%杯[6]芳烃化合物(2b)为相转移催化剂,20.0 mol%KOH为催化剂,THF为溶剂,较高产率和高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Z)-1,2-二芳硒基烯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NOESY确证。2b重复使用6次,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含磷吲哚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磷化合物,不仅广泛存在于医药制剂中,而且作为配体和中间体广泛存在于材料学和有机合成中。利用膦亲核试剂对磺酰吲哚原位生成的插烯亚胺中间体进行迈克尔加成,能够以较高收率得到一系列3-膦取代吲哚化合物。以磺酰基吲哚和二苯基氧磷为原料,在无机碱碳酸铯作用下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了11个结构新颖的3-(1-磷酰基)甲基吲哚类化合物3a~3k,产率为72%~98%,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1H NMR、13C NMR、31P NMR、熔点和HR-MS(ESI-TOF)表征。  相似文献   

5.
以3-氨基吡嗪-2-羧酸为原料,经酯化反应、亲电反应和重氮化反应合成了3-氟-6-碘吡嗪-2-羧酸甲酯(1),总收率62.3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证,用X-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1(CCDC: 1986368)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66(5) Å, b=4.74850(10) Å,c=19.6368(6) Å,β=95.6540(10)°,V=1638.39(8) Å3,Z=8,Rgt(F)=0.0173,wRref(F2)=0.0465,F(000)=1056,μ=3.885 mm-1  相似文献   

6.
根据拼合原理,以对苯二酚(p-HQ)、间苯二酚(m-HQ)及邻苯二酚(o-HQ)为先导化合物,通过一侧酚羟基的苄基保护、引入溴乙酸甲酯、还原、与3种糖元偶联、脱除保护基得到9种目标化合物。 同样以3-(4-羟基苯基)-1-丙醇为起始物质,通过苄基保护、与3种糖元偶联、脱除保护基得到3种目标化合物。 通过IR、1H NMR、13C NMR、HRMS等波谱分析方法对所合成的12种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对合成的酚类糖苷缀合物进行了美白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化合物p-HQ-6a、m-HQ-7a、p-HQ-6b、m-HQ-6b、o-HQ-6b、p-HQ-6c、m-HQ-7c、L-3a和L-4b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其中o-HQ-6b和p-HQ-6c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物α-熊果苷。  相似文献   

7.
在吡咯或吲哚自身N-H的催化下,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3个吡咯和5个吲哚Michael加成产物(2a~2c和3a~3e,其中2b和3a~3e为新化合物),收率80%~92%, 3a~3c的d/r值分别为3.8 : 1, 1.3 : 1和1.1 :1,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HR-MS(ESI)表征。  相似文献   

8.
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促进下,羧酸(1a~1v)依次与SOCl2和肉桂醇反应合成了22个羧酸肉桂酯(2a~2v,其中2j, 2k, 2o, 2t和2v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MS(EI)表征。以巴豆酸肉桂酯(2i)的合成为例,研究了巴豆酸(1i)用量,肉桂醇用量,SOCl2用量,DMAc用量对2i产率的影响和醇的加入方式对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合成条件(1i 1.0 eq.,肉桂醇1.3 eq., SOCl2 1.3 eq., DMAc 2 mL, CH2Cl2 6 mL,酰氯化后加入苄醇)下,2i产率82.2%。采用1H NMR跟踪反应,确证了DMAc促进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芴酮骨架的构建对于相关天然产物合成、药物分子结构修饰以及光电材料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苯环作为桥连基团,将呋喃环及炔酮片段构建在同一个分子内,设计并合成了邻呋喃芳基炔酮底物(1a)。利用化合物1a分子内呋喃环与炔键的D-A反应,在酸性条件下环氧开环,进而芳构化,一锅法合成了2-羟基-9-芴酮衍生物2a~2e,收率89%~96%,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其中,化合物2a结构由X-ray单晶衍射确定。2a(CCDC:2144829)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3.9458(10)?,b=22.4460(7)?,c=14.7092(5)?,V=1294.1300(7)?3,Dc=1.3980 Mg/m3,Z=4,F(000)=568。  相似文献   

10.
以保护L-谷氨酸(2)为原料,与N,N′-羰基二咪唑反应制得化合物3; 3与丙二酸单乙酯镁盐反应制得β-酮酯(4); 4分别与4-氟间苯二酚和4-氯间苯二酚进行Pechmann缩合后,在酸中脱除保护基合成了L-7-羟基香豆素氨基酸(1a)及其两个衍生物(1b, 35.3%和1c, 40.6%),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确证。采用UV-Vis研究了1b和1c的pKa。结果表明:1b和1c的pKa分别为6.21和6.14。两个衍生物的荧光性能与p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促进剂,CH2Cl2为溶剂,取代羧酸与SOCl2于0 ℃反应20 min后,再与丹皮酚于25 ℃反应3 h,合成了一系列丹皮酚酯(2a~2l),产率83.7%~95.6%,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MS(EI)确证。以苯甲酰丹皮酚酯(2a)的合成为例,考察了促进剂类型、促进剂用量、酰氯化时间和酯化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在最优反应条件(DMAc 2 mL,酰氯化反应时间为20 min,酯化反应时间为3 h)下, 2a产率94.0%。并提出了DMAc促进丹皮酚酯合成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目标化合物(+)-O-萘基环状磷酰二胺酯,其结构由1HNMR,31PNMR及元素分析确定,并在273K下进行了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该化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028(4)nm,b=1.1406(4)nm,c=2.4455(8)nm,V=2.7971(18)nm3,Z=4,Dc=1.212g/cm3,F(000)=1088,μ=0.129mm-1.晶体的结构收敛最终偏离因子R和wR分别为0.0585和0.0827.Flackx参数为0.03(12).目标化合物中磷原子的绝对构型为S.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一种合成3,3-二芳基氧化吲哚的新方法。以取代靛红为起始原料,THF为溶剂,在室温下用新制芳基格氏试剂与靛红的3-位羰基发生双芳基化反应,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3,3-二芳基氧化吲哚(3a~3l),产率56%~78%,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并分析了3a(CCDC: 1960434)和3b(CCDC: 1960436)的单晶结构。结果表明:3a属triclinic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8.736(2) , b=8.887(2) , c=13.862(3) , α=77.505(18)°, β=72.01(2)°, γ=64.68(2)°; 3b属monoclinic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8.8877(10) , b=24.734(2) , c=8.5441(8) , α=90°, β=113.994(12)°, γ=90°。  相似文献   

14.
以2-氨基-6-甲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通过合环反应生成两种4-氧代-3(4H)-喹唑啉-5-羧酸衍生物(1a, 1b), 1a, 1b分别经高锰酸钾氧化合成了4-氧代-3(4H)-喹唑啉-5-羧酸(2a, 2b),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表征。研究了投料比{r[n(高锰酸钾) :n(5-甲基-3(4H)-喹唑啉-4-酮)]}和反应温度等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r=7:1,中性高锰酸钾氧化,于90 ℃反应)下合成2总收率可达66%。  相似文献   

15.
对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以干燥的替诺福韦为起始原料,与亚磷酸三苯酯反应得到(R)-9-(2-(苯基磷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3); 3被氯化亚砜氯代得(R)-9-(2-(((苯基)(氯代)(磷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4); 4与L-丙氨酸异丙酯盐酸盐缩合得9-((R)-2-(((S)-((1-(异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苯氧基磷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5); 5经析晶纯化得9-((R)-2-(((S)-(((S)-1-(异丙氧基羰基)乙基)氨基)苯氧基磷酰基)甲氧基)丙基)腺嘌呤(丙酚替诺福韦,6); 6与富马酸成盐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MS(ESI),元素分析和XRD确证。按改进工艺进行公斤级规模放大,产品总收率达到32.2%,化学纯度99.92%,非对映异构体纯度99.99%。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Fe(Ⅲ)催化氯代炔烃水化生成α-氯代甲基酮化合物的反应, 考察了催化剂的种类、 酸的种类、 反应温度以及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FeCl3·6H2O(摩尔分数5%)和甲基磺酸(摩尔分数20%), 在1,2-二氯乙烷溶剂中, 氯代炔烃于80 ℃进行水化反应3 h, 可以高产率得到α-氯代甲基酮产物. 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IR, 1H NMR, 13C NMR及MS等方法进行了表征. 该水化反应合成方法简单、 条件温和且收率良好, 为合成α-氯代甲基酮提供了一种简便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3-异硫氰酸酯取代的硫代丁内酯1为合成子,在有机催化剂DABCO作用下,与各种取代的吡唑啉酮烯烃2发生Michael加成与环化反应,获得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硫代丁内酯拼接吡唑啉酮双螺环化合物3a~3i,产率70%~77%,dr 2/1~9/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通过单晶进一步确定了化合物3c的构型。该类化合物含有螺环丁内酯和螺环吡唑啉酮生物活性骨架,对医药行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丹皮酚为原料,与乙酸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SOCl2作用下反应制得乙酰丹皮酚酯(1); 1中酮羰基与盐酸羟胺反应生成相应的丹皮酚肟(2);在DMAc和CH2Cl2体系中,取代羧酸(3a~3l)与SOCl2反应生成酰氯后随即与2反应合成了系列新型丹皮酚肟酯(4a~4l),产率80.9%~95.5%,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表征。以苯甲酰丹皮酚肟酯(4a)的合成为例,对反应条件进了优化。最优反应条件为:以DMAc(2 mL)为催化剂,酰氯化反应时间为20 min,酯化反应时间为3 h,产率95.1%。并对DMAc促进丹皮酚肟酯合成反应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二氯磷酸苯酯(1)和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2)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P-N-Si三元无卤阻燃剂--苯氧基-双-(三乙氧基硅丙基)磷酰胺(3),其结构经1H NMR, 31P NMR和FT-IR表征。研究了溶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投料比r[n(2) : n(1)]和缚酸剂对3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合成条件[THF为溶剂,三乙胺为缚酸剂,1 8 mmol, r=2.4,于40 ℃反应6 h]下, 3的产率为88.2%。利用TGA测试了3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3的初始分解温度为150 ℃, 600 ℃残炭为14.6%。3在棉纤维(c)中的添加量为15%(质量百分数,即c-315)时,600 ℃残炭为33.4%,高于c(7.6%)。  相似文献   

20.
曹阳芷  孔德瑜  杨玉社 《合成化学》2021,29(10):813-821
以卤代物(1a~1d、 5a~5j)为起始原料,经硫脲盐酸盐(2a~2d)、磺酸钠(6a~6e)或磺酸(6f~6j)的氯代和氨解反应,制得相应的磺酰胺片段(4a~4d、 8a~8j)。 1-Boc-4-甲基-4-哌啶甲酸(9)脱保护基后与吡啶类化合物(11)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1-(3-氰基-5-氧代-5,7-二氢呋喃[3,4-b]吡啶-2-基)-4-甲基哌啶-4-羧酸(12); 12与磺酰胺片段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相应的双环吡啶类化合物(13a~13n),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ESI)表征。采用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研究了13a~13n对人源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3c和13g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其中化合物13g的IC50值为44.08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