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胶束薄膜的空穴化结构.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胶束薄膜的空穴化强烈地依赖于所用酸中氢离子的数目,只有使用一元酸时才能得到空穴化结构,而二元酸和三元酸都得不到空穴化结构.提出了形成空穴化结构可能的机理.运用选择性溶剂蒸气和一元酸分别处理胶束薄膜,得到了相同的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2.
OTS自组装单分子膜形成过程的AF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ctadecyltrichlorosilane,OTS)分子能够在羟基固体基(hydroxylicsubstrate)表面上通过自组装方式形成单分子膜’‘’.这一现象一经发现,便因其在众多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对OTS在羟基因体基表面上形成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反应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文献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近年来,原子力显微镜(AtomicForceMicroscope,AFM)技术“‘在众多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运用AFM不仅可以获得样品表面纳米级三维结构信息,而且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AF… 相似文献
3.
采用简便的旋涂过程和一步水热法在压电基片上制备了Ga掺杂的ZnO纳米薄膜(GZO)。在水热处理过程中,通过添加不同的聚合物可形成纳米盘和纳米花状形貌的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和Raman光谱表征了样品的形貌、微结构和组成。 XRD和FE-SEM结果证明,在AlN/Si压电基片上形成的纳米盘、纳米棒和纳米花状GZO均为纤维锌矿相。采用浸渍法进一步在所制GZO样品上固定了绿色的荧光蛋白质(GFP)。运用原子力显微镜和荧光光谱分析了GFP与GZO表面结合的性质,考察了其用于传感器和生物成像技术的可行性。痕量GFP的固定使该材料产生荧光响应,表明其用于紫外光传感器时具有较好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自然风干(NW)、真空干燥(VD)及红外干燥(ID)三种干燥方式制备了壳聚糖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这三种壳聚糖膜的表面形貌及微观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VD和ID改善了膜材料的表面平整度,膜表面粗糙度分别为(5.47±1.34)和(2.79±0.93)nm,均显著低于NW膜((30.67±8.06)nm).干燥条件对壳聚糖膜的微观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ID壳聚糖膜的粘附力((2595.0±68.5)pN)显著大于NW壳聚糖膜((982.6±149.3)pN)和VD壳聚糖膜((1817.9±279.2)pN);而ID壳聚糖膜的杨氏模量((158.8±15.2)MPa)则低于NW壳聚糖膜((204.3±22.7)MPa)和VD壳聚糖膜((195.8±14.6)MPa)的. 相似文献
5.
黄永平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07,25(2)
以稀土氧化物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液,加入适量的聚乙烯醇做成膜物质,用浸渍拉提法在石英玻璃表面上得到均匀的薄膜,然后经过适当的干燥和热处理得到Y2O3∶Eu3+发光薄膜.讨论了Eu3+的掺杂浓度和热处理温度对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Eu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8%(摩尔分数),薄膜的发光性能随热处理温度提高而增强,当热处理温度达到700℃后,薄膜的发光性能基本上稳定.同时用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构. 相似文献
6.
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可聚合凝胶因子4,4′—二 (α-甲基丙烯酰氧基—1,3—亚乙氧基碳基丙酰氨基)二苯甲烷(BMDM)在二苯醚凝 胶中的聚集态及分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凝胶纤维束是由大量细长的薄带状的单 元纤维有序堆积成的,单元纤维的宽度约为3nm,厚度为0.1—0.2nm;凝胶因子 聚集体则是一种规则的片层结构,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利用分形理论中的 Sandbox法计算结果也表明分子凝胶具有分形特征,计算得分形维数D=1.853。 相似文献
7.
片状煤焦颗粒CO气化过程中形态及结构演变特性研究 《燃料化学学报》2018,46(7):787-795
采用高温热台显微镜观测了片状煤焦颗粒CO2气化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并通过拉曼光谱分析了气化半焦的碳微晶结构,同时研究了气化温度(1000-1200℃)和煤焦初始当量直径(1.00-1.60 mm)对其CO2气化过程中的形态及结构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反应前期相比,反应后期的颗粒收缩(面积、体积、当量直径)更加剧烈。在所研究的气化温度范围内,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煤焦颗粒的面积收缩率和体积收缩率逐渐减小。煤焦初始粒径显著影响颗粒收缩,1100℃气化温度下,颗粒的收缩趋势在初始粒径1.30 mm处出现转折。煤焦气化过程中碳消耗主导着表观密度的变化,在所研究的温度和粒径范围内,当碳转化率达到80%时,表观密度比线性减小到0.4以下。在相同气化温度下,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加,煤焦的石墨化程度先减小后增加,无定形碳含量先增加再减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了(Mg70.6 Ni29.4)90Nd10的非晶贮氢合金带,用X射线衍射仪和高分辨电镜对该合金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变进行了动态跟踪.结果表明:(Mg70.6Ni29.4)90Nd10贮氢合金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由非晶态慢慢晶化为纳米晶,初生相NdMg2 Ni9在循环过程中逐渐转化为Mg2 Ni,α-Mg和Nd2H5相.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由于微观结构的变化对其放电容量的影响过程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前两个循环的活化过程,在第3个循环达到放电容量最高值(580.5 mAh·g-1);接下来是放电容量显著降低的4~10个循环阶段;最后是放电容量保持稳定的11 ~20个循环.研究发现NdMg2 Ni9相的存在和保持合金的非晶结构是提高镁基电极合金循环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氯化铵对TiO2纳米晶的形成、 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氯化钛为原料, 通过氯化铵诱导晶化和热挥发分解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晶, 经粉末XRD, TEM, IR和比表面积及热重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 通过对粒子生长动力学分析, 在700 ℃以下存在两种生长势, 400 ℃时出现转折, 400 ℃以下粒子生长所需活化能为8.23 kJ/mol; 400 ℃以上粒子生长需活化能为45.71 kJ/mol. 于200 ℃时灼烧样品的表面积最大, 对甲基橙光催化降解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Dawson结构(NH4)6P2Mo18O62·12H2O纳米粉体的室温固相合成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H6P2Mo18O62·23H2O和(NH4)2C2O4·H2O为原料,首次采用室温固相反应合成出(NH4)6P2Mo18O62·12H2O纳米粉体,并运用元素分析、FTIR、XRD、TEM、TG-DTA和BET等技术对其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NH4)6P2Mo18O62·12H2O纳米粉体平均粒径为40 nm,保留着杂多阴离子的Dawson结构,具有Dawson结构的特征衍射峰,比表面积为143.9 m2·g-1,在445 ℃以下杂多阴离子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该固相反应中,研磨和放热反应热能可加速反应物分子的扩散速率和生成物分子的成核速率,使产物粒径减小;反应物含有结晶水和生成物H2C2O4·2H2O对形成小粒径的(NH4)6P2Mo18O62·12H2O纳米粉体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