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本刊6月号“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文后,感到其文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分析极其详细、清楚,帮助很大。但对形式主义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尚还不够完善,因为产生形式主义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一些教师由于个人主义思想作怪,不满意教师工作或不满意本单位工作,教学态度敷衍塞责,根本没有去考虑如何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牢固补充的化学知识,而只想 相似文献
2.
我们读过各同志对东北版化学教科学中问题的讨论及有关意见後,在教学上获得了很大的帮助,希望能继续发表意见讨论问题,以助我们的教学改革;我自去年暑假後才用东北版的教本,高中化学的第三册,还未见面,仅把对一二两册中的一些不完整的意见,提出来与大家研究,不妥之处,还请指教。 1.在第一册十八页中:“酸酐就是与水作用能生成酸的氧化物”及一二九页中“一氧化碳和水不能化合所以它不是酸酐”都说明酸酐一定与水化 相似文献
3.
原子轨道(又称原子轨函)的图形和电子云分布的图形是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是了解原子结构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正确地表达这两种图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通常原子轨道图形由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原子轨道ψ的等值线图形表示。在二维平面上作图时,常选择通过原子核和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在这平面上画出等值线。图1示出几种原子轨道的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4.
在本刊1955年4月号发表了刘泉祥同志“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及明同志对该文的商讨两篇文章。现在我发表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第一,关於结构学说在那里引出的问题,我同意明同志的意见,我也认为在绪论中引入是合适的,理由我不再重复。根据苏联1953年里夫琴科(В.В.Левченко)、伊凡楚娃(М.А.Иванцова)、苏鲁维也夫(Н.Г.Соловъев)和费力德(В.В.Фелъдт)等人合著的中学8—10年级化学课本在讲有机化学的一章时,也是把结构学说放在绪论中讲的,而且是在讲了同分异构现象以后,才讲结构学说的,现在把原书编排的次序译在下面: 相似文献
5.
(一)熵变由“热温商,”和“增益熵”两部分所构成。在去年11月号我所写的短文中提到S-Σ≥0(1)可以作为过程的可逆与不可逆性的一般判据,式中S为终态和初态之间的熵变,Σ为过程的热温商。最近看了Prigogine和Defay的“化学热力学”,知道这一说法是和Clausius最先提出并为DeDonder(比利时的著名热力学学派的创始人)广泛引用的判据δQ'=TdS-δ≥0(2)一致的,因为用T除(2)式并积分就得到(1)式。Clausius把δ Q'称为“不被补偿的热(uncom-pensated heat)”。仿照Clausius,令 相似文献
6.
读了本刊1955年1月号徐光宪先生“关於相规的推导法的一点补充”后,我有一点意见想和徐先生讨论一下。徐先生认为相规一般推导法的缺点,在於假定了“体系中的任一组分,在体系的各相中都存在。”而实际上“极大部分的多组分多相体系,都不能满足这一假定。”但是我觉得“体系中任一组分,在体系的各相中都存在”不是一个假定,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物理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讲法是比较严格的。 相似文献
7.
我对通报1955年3月号罗振泉同志“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的一点体会”一文,有如下的补充意见。虽然将碎玻片填至A球的底处,然而小碎粒仍有可能从碎玻片空隙中落进B中,因此,我在实验中是用破球胆(因它不受酸碱的腐蚀)将其制成(如图)橡皮片二块。小孔相间地叠起来,放进A容器底球形漏斗管中。这样,就可以完全防止碎粒落入B中;因而在不使用时就不至缓慢地生成气体。 相似文献
8.
林树及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41(5):379-379
文献[1]指出了植物油中过氧化值的测定应注意淀粉指示剂和饱和碘化钾溶液的配制,三氯甲烷溶液的使用和装植物油样品的容器。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作出补充。 相似文献
9.
《化学通报》编辑部:读了你刊1974年第5期上刊载的“熵与混乱度”一文,受到启发不少。但也发现有个别处阐明得不够完全正确,特提出向原作者和编者请教。在原文“二、混乱度和熵增加原理”一节中,在50页(总306页)上是这样叙述的:“……必须指出,由于其中的均匀分布(即两边的分子数目相同的一种分布)的样式占绝大多数,例如在各分子数为2时,均匀分布的样式占6/16,在各分子数为50时,一共有101种分布,均匀分布的样式占10~(29)/10~(30),因此,均匀分布的微观状态出现的机会最大,在宏观上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0.
读了“关於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文(见55年4月号化学通报)我拟和刘泉祥同志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1.中学时代学生应是全面发展的。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对有机化学也是如此。在高中的教学中,仅不过将有机化学的意义、特征及其主要内容,联系祖国的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如橡胶的合成、淀粉制乙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具有基本 相似文献
11.
在本刊1955年4月号,王序先生所写:“高中有机化学教材分析”一文,内容很丰富,完全可以作为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指导,关於石油一节,我同意王先生对教材这样的分析,但是我有这些补充意见,希望王先生和其他同志指教。 (1)在介绍石油的来源一段时,应该谈一下天然石油的元素组成,天然石油中除了碳氢化合物以外,尚有含氧、含硫及含氯化合物。正由於这些化合物的存在,对石油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含硫、含氧化合物为甚,能使石油产品生胶质和腐蚀机械。在讲到石油产品精炼时,就可以结合上面所谈的说明精炼的目的。为了除去石油产品中的有机酸、胶质(含氧化合物)和硫化氢、硫醇等(含硫化合物),这样使教材内容前后相互呼应,同学也易於明瞭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读了化学通报1957年3月号罗福新同志所写的“酒精灯为什么会破”一文后,我有几点补充说明。提出来供同志们指正。1.酒精灯内的灯芯,要正确装好,并应剪齐。尤其是棉花搓成的灯芯,因为较硬,所以更应注意。因为灯芯过高,或过大时,盖上灯盖时容易挤压。这样再点燃倾斜的灯芯。容易使灯口部受热不均,而易破裂。 相似文献
13.
化学通报编辑委员会曾经得到有关方面的来信,知道有一位化学教师曾在教室中以某些毫无根据的、谬误的“新”观点教育同学。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和教学态度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以免影响同学的正常学习。来信中谈到这位教师在讲书时说:“氧化钙是氧气溶於固体纯钙的溶液”,他还说:“胆?是水分融於固体CuS0_4中而形成均态的Cu S0_4·5H_2O,这是液体融於固体的融体的融体。”这位教师所指出的融体,据说就是他自编的代表溶液的代名词,那末“融”字在此与“溶”字混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60年第7期关于卢才英同志写的“我是怎样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一文,我们认为是有必要商榷的。关于盐类的水解问题,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概念之一,学生不易掌握。为了使学生彻底理解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深切了解这一概念的定义和正确运用这一概念,还要详细地考虑教学顺序与方法。讲清讲透基本概念,是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教师在树立一个概念、定义时,一定要把定义的内容讲清楚,指出这个定义包含 相似文献
15.
读了本刊1961年第7期中刘玉栋同志写的“关于实验室天平的调整修理方法的补充”一文,有如下几点不同意见和补充。1.文中第一部分谈的“感量过大或过敏问题”,这样的标题提法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过大”和“过敏”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过大”是指灵敏度过高(也就是感量过高)。“过敏”同样是说灵敏度高,因此与下文的调整方法就不符合了。正确的提法应该说:“感量值过大或过小”,这里“过大”是指根据计算感量公式 相似文献
16.
17.
化学通报第十五卷第一、二期刊有北京市中等化学教师教研会所写对东北版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的讨论(一)和(二)以及第三期符绶玺同志,第六期培青同志的意见,这对于我们中等化学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帮助很大,希望今后能经常刊登,以不断地改进中等化学的教学我仅参加教育工作半年,对讲授初高中东北版的化学有下列几点不够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并希望能多加批评。 (一)在讲到第二章第二节水的净化法和纯水的物理性质时,因前面第一章在物质的精制中即以水为例,提到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三种方法,在这里可归纳起来重新提出水的精制,共有沉淀,过滤,蒸馏,煮沸和消毒,五种方法,使同学对水的处理有较完整的概念。在第二章第五节水的组成中,证明水是氢 相似文献
18.
尝试以熵理论为指导,开展分类观教学,试图为分类观教学寻找理论支持,以期为一线教师分类观等策略性知识教学提供方向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将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应用到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对物理化学的教学难点--热力学自发过程总熵判据的适用条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归纳总结,得出重要结论:总熵判据只能用来判断过程的可逆性,不能直接判断过程的自发性。要想进一步判断过程的自发性质,须结合系统与环境之间交换的总功进行判断。通过讨论式教学实践,学生对热力学自发过程总熵判据的适用条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给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本年1月间全国中学教育会议的决议中指出:“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中心,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所以本刊编辑是循着这一原则来工作的。燕同志对本刊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举例只是思想性中的一种。在加强思想性教育方面,还应包括政治思想,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经济建设等。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即说明科学的认识过程。希望本刊读者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把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即使是不成熟的亦可提出讨论,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