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水稻第 4染色体上的两个BAC(bacterialartificialchromosome)克隆作为探针 ,对水稻间期核、减数分裂染色体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 ,FISH) 结果表明 ,它们的杂交信号在水稻第 4染色体短臂上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两信号完全重叠 ,而在早粗线期染色体上可以分开 已知它们间的遗传距离为 2cM ,在粗线期染色体上两信号点彼此邻近但未重叠 ,两信号点中心的物理距离为 0 .36μm ,在间期核上两个信号点完全分开 ,相距 (2 .0 6± 1.15 ) μm 说明在水稻第 4染色体上 ,减数分裂粗线期FISH可以分辨相距约 2cM的两个标记 讨论了水稻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FISH的技术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Zea mays L.)cdc2基因的染色体原位杂交物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玉米低拷贝cdc2基因非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的物理定位.供试探针为玉米,p34cdc2的cDNA克隆cdc2ZmA,片段长度仅为1.3kb.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位置在第4染色体及第9染色体长臂,同时在第8染色体长臂亦有杂交信号检出.3处信号检出位置距着丝粒距离和长臂长度百分比分别为54.79±2.516,87.94±1.537和25.86±0.856在第4、9和8染色体上信号检出率分别为24.6%,12.3%和6.6%.本文还就非放射原位杂交技术以及cdc2基因在玉米基因组中的物理位置与其功能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用栽培稻遗传图第6连锁群中与Pi-2(t)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RG64及其筛选出来的BAC克隆38D17作为探针,对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供试探针RG64及BAC克隆38D17均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第6染色体.药用野生稻杂交信号的百分距离分别为44.87士5.33和46.50士4.57,而栽培稻则为35.85士3.06和36.05±2.44,信号检出率相应地为7.14%、42.53%、8.09%和40.78%.BAC克隆和RFLP探针杂交位置几乎一致,由此推知,与抗性基因Pi-2(t)连锁的BAC克隆在药用野生稻中的同源顺序就在第6染色体杂交信号出现的相应位置.在未封阻的情况下,药用野生稻多个染色体上具有信号,这表明它和栽培稻的Cot-IDNA重复序列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同源性.文中讨论了栽培稻BAC克隆对药用野生稻原位杂交物理作图的可行性和Cot-IDNA的制备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新型恢复系Nsa恢1及其后代的GISH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ouble-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FISH)技术,对甘蓝型油菜新型恢复系Nsa恢1及其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a恢1为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二体异附加系,包含了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和新疆野生油菜1对染色体,这1对新疆野生油菜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不育系分别与保持系、恢复系Nsa恢1、保持系杂交后获得了BC3代不育株及可育株,GISH-dcFISH分析结果表明,BC3代可育株为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单体异附加系,而不育株中不含新疆野生油菜染色体.说明恢复基因位于Nsa恢1的新疆野生油菜染色体上,为下一步克隆这一新型恢复基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p16蛋白对B型流感病毒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流感病毒 B/沪防 93- 1株感染 He L a细胞 ,通过 Hoechst332 5 8荧光染色、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检测细胞凋亡 ,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 p16蛋白的表达 ,探讨 p16蛋白表达对 He L a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表明 ,B型流感病毒感染 He L a细胞可诱导其凋亡 ,感染 2 4h后 ,细胞凋亡数达 84.5 % ;He L a细胞凋亡伴随 p16蛋白的表达 ,2 4h达高峰 ,阳性率为 49.2 3± 1.70 .研究结果提示 ,B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 He L a细胞凋亡过程与 p16基因激活相关 ,p16蛋白可能是介导流感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另一重要途径 .  相似文献   

6.
以人的抑癌基因bcl-2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技术,发现bcl-2在玉米和水稻的基因组中均具有同源序列;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玉米中的bcl-2同源序列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bcl-2在玉米第4号和第7号染色体上均检出了杂交信号,信号检出率分别为8.16%和6.63%.bcl-2在第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58.07±4.90,在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的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80.34±3.12.上述研究结果为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可能调控机制提供了线索,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植物与动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TaqMan技术快速定量检测人巨细胞病毒的早期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时TaqMan技术快速定量检测血清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在HCMV保守性的Major IE基因区段设计了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在LightCycler及Rotor-Gene定量检测仪上检测HCMV DNA.试验证明,两种仪器定量结果具有一致性,以PCR模板浓度来定义,敏感度达到1.0×102拷贝/μL,线性范围为1.0×102~1.0×108拷贝/μL.应用该方法与ELISA法对40例临床婴幼儿患者血清同时进行HCMV检测,结果显示TaqMan法与ELISA法相关性不高,前者更适于HCMV感染早期的定量检测,提示该法可应用于孕妇及新生儿HCMV筛查,并有助于疗效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包含117个株系的籼粳杂交来源(窄叶青8号×京系17)的水稻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4个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loci,QTL)分析.在DH群体中,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比值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且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9.2%~19.6%之间.其中控制叶绿素a含量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2、5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b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在第2、3、5、9染色体上;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3个QTL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a/b值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6、11染色体上.文章系统讨论了这4个叶绿素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结果在水稻育种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齿围沙蚕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比较获得了一种高效、简便的双齿围沙蚕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以该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双齿围沙蚕RAPD分析中的DNA模板浓度、镁离子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浓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于双齿围沙蚕RAPD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25 ng,10×PCR缓冲液2.5μL,MgCl2 1.5 mmol/L,dNTPs 0.15 mmol/L,引物24 ng,Taq DNA聚合酶1.5 U.对浙江温岭18个双齿围沙蚕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的26个引物检测出229个位点(400~4 200 bp),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80.78%;遗传多态度在0.225 9;Shannon指数在0.353 2.个体间遗传距离最大的为0.461 0,最小的为0.160 9,18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42 1±0.045 13;同时用UPGMA对18个个体进行聚类分析,构建谱系关系图,表明双齿围沙蚕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为双齿围沙蚕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新的分析参数.  相似文献   

10.
肩关节前上外侧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肩关节前上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按照手术入路和层次,对25例成年尸体50侧上肢标本作了解剖观测.结果三角肌前外侧部起点长度为(8.73±0.64)cm,三角肌肩峰外侧端起点至三角肌粗隆长(15.49±1.57)cm.腋神经前支于肩峰外侧端与三角肌止点连线相交点位于肩峰下(6.19±0.49)cm,相当于肩峰与三角肌止点连线间三角肌长度的上2/5与下3/5交点.结论手术横行切口,从肩峰沿锁骨向内侧不超过(8.73±0.64)cm,否则容易损伤位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内的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神经.纵行切口,从肩峰向下不超过(6.19±0.49)cm,也就是说此纵切口不超过三角肌中线长度的上2/5.以防损伤腋神经前支及旋肱后动、静脉等.  相似文献   

11.
水溶性壳聚糖浸种对小麦幼苗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0.5 g/L的5 种水溶性壳聚糖分别对小麦进行浸种处理,在幼苗发育的5 个时期对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进行测定.壳聚糖处理降低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初期酶活性较对照高,随幼苗发育先降后升.壳聚糖浸种处理显著提高叶内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5种分子量中以10×103的壳聚糖C浸种处理小麦幼苗叶内抗性相关酶活性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caspase依赖的脱氧核糖核酸酶(CAD)及其抑制剂ICAD对星形孢菌素(STS)诱导的C6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含有ICAD/DFF45和caspase抗性的ICAD/DFF45突变体ICAD DM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包装细胞,并用产生的病毒感染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株C6,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细胞.结果发现STS可显著诱导ICAD组的C6细胞出现DNA凋亡梯带,而ICAD DM组不出现DNA凋亡梯带;与ICAD DM组相比,STS对ICAD组MTT代谢的抑制作用更强(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ICAD DM组的细胞核形态改变弱于ICAD组.表明ICAD/DFF45的切割应在CAD/DFF40的激活中占主导地位,抑制ICAD/DFF45的切割并不能阻止凋亡的发生,但可延迟细胞死亡的速度,对染色质凝聚和核固缩的出现亦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的脑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理.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 采用夹闭颈总动脉和再通方法建立脑卒中模型. 7d后根据文献[1]方法建立PSD模型, 电针“百会”“大椎”穴, 留针20min, 1次·d-1共持续15d. 旷场试验观察其行为学表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脑谷氨酸类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行为学实验发现电针治疗组大鼠旷场穿线抬壁次数明显增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谷氨酸及其受体NMDA/AMPA积分光密度值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明电针可抑制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脑NMDA/AMPA的表达, 这可能是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绘制出Ag-SO_3~(2-)-H_2O系电势—pH图,且对各种还原剂还原Ag(SO_3)_2~(3-)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静态法测试了甲醛、联氨、连二亚硫酸钠、抗坏血酸及硼氢化钾与Ag(SO_3)_2~(3-)溶液等当量混合以还原沉析银的得率,获得甲醛是最有效的还原剂。通过正交试验,得知甲醛和Ag(SO_3)_2~(3-)等当量反应沉析银的最佳条件是:pH=12.00,T=35℃±0.2,Ag~+∶SO_3~(2-)=1∶4(摩尔比)。经综合试验获得银的还原沉析率在9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苯基荧光酮在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同时测定铜、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存在下同时测定了Cu^2 和Zn^2 ,找出了最佳实验条件,对水样和健康人体的冻干血浆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支持向量机及遗传算法的光刻热点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及遗传算法(GA)的集成电路版图光刻热点检测方法.首先对版图样本进行离散余弦变换(DCT)以提取样本的频域特征,然后基于这些样本训练SVM分类器以实现对光刻热点的检测.为了提高光刻热点检测的精度及效率,采用遗传算法(GA)对频域特征进行选择,并同时优化SVM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VM及版图频域特征并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优化的光刻热点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版图光刻热点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一种简易、快速的外周血DNA抽提方法,并用于多聚酶链反应(PCR),对HLA-DR_4 基因进行定型.同时与一些经血清学定型的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证实PCR方法更为可靠.对56例上海地区随机正常人DNA样品进行PCR定型,结果显示DR.阳性率为21.4%,DR_4 基因频率为0.113,与其它人种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类(20个)新的含氟、含硝基的苯并咪唑基苯氧乙酸酯、肼和吲哚醌腙,比较了它们对植物病毒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酯类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百分率在50%~60%之间,对应的肼和腙类化合物活性很低.  相似文献   

19.
5一Br—PADAP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存在下同时测定Cu^2 和Zn^2 ,找出最佳实验条件,对水和血清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Cu(I)-N_2H_4配合物,经含量测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电子自旋共振能谱和差热分析研究表明,该配合物组成为:Na(N_2H_4)CuCl_2,其中N_2H_4及Cl~-配体均以桥键方式配位,并推定其构型为八面体网状结构,Na~+作夹心充填于层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