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强流电子束束剖面测量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能强流电子束的束参数测量是加速器研制过程中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由于光学渡越辐射具有时间响应快、分辨率高等特点而被用于测量电子束的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束剖面、发散角、能量等多个参数;通过电子束束参数的时间分辨测量则能够了解电子束产生、输运中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加速器的研究与调试。一种具有时间分辨能力的、利用光学渡越辐射进行高能强流电子束束斑测量的系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被建立起来,并在12 MeV LIA的电子束束斑的测量中用于电子束传输研究,该系统拍摄图像的间隔时间最小为10 ns,最小的曝光时间为3 ns,具有一次可以拍摄8幅图像的能力,并获得了12 MeV LIA约100 ns内相应的时间分辨的束斑变化情况,观察到了一些过去未观察到的现象,为加速器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新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光学渡越辐射原理的高能强流电子束束流参数在线测量及诊断系统,具有时间响应快、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测量电子束的束剖面、发射角、能量等参数。利用嵌入式方法,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时间分辨测量系统实现实时的远程控制,实现了直线感应加速器中时间分辨测量。计算机控制系统接收光电视频信号,进行实时图像传输,得到动态图像,有效解决了在直线感应加速器中强流干扰的光学渡越辐射测量的困难。并给出了嵌入式远程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光学渡越辐射测量中能量分辨精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基于光学渡越辐射原理的用于高能强流电子束束流参数在线测量及诊断系统,具有时间响应快、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以测量电子束的束剖面、发散角、能量等多个参数。分析了测量系统的结构参数(包括了透镜的焦距、成像面位置、CCD像元尺寸)对电子束能量测量精度的影响,并在理论上模拟了电子束的发散角的影响。还根据系统数据的特点,阐述了数据噪声对能量测量结果精度的影响,指出了光学渡越辐射测量中电子束能量分辨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数据处理时考虑修正。  相似文献   

4.
神龙二号是一台三脉冲强流脉冲电子束直线感应加速器,就其多脉冲的电子束束参数的测量而言,基本要求是单个脉冲可分辨,进一步的要求是脉冲内时间可分辨。基于光学渡越辐射原理及瞬态发射度测量系统原理,发展了一种束斑与发散角可以分开测量的光学布局结构,结合多台高速分幅相机,成功研制了一套完整的多脉冲电子束束参数的测量系统,其特点是灵活的组合测量方式,全面满足了神龙二号复杂艰难的调试及参数测量工作要求。测量系统最高时间分辨测量能力达到约2 ns的水平,单个脉冲可以获得至少8个时间分辨的束参数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5.
电子束束参数是衡量各种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品质的重要参数, 其测量技术的研究及测量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加速器研制水平的提高, 尤其在调试阶段对束参数的测量要求也变得更高, 体现在高的时间分辨能力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数据更高的动态范围及更加直观的可视性。针对束参数中最基本的参数如束斑测量、发射度测量、能量测量等技术, 利用已研制的高性能设备, 针对强流脉冲电子束的特点, 基于多种主要原理研制了比较完整的、时间分辨能力高达2 ns、高灵敏度、高动态数据范围的电子束束参数光学测量及诊断系统, 并编制了一套处理程序, 达到了现场实时的数据处理水平, 具有直观诊断的特点, 为解决调试工作中诸多的问题提供翔实而准确的数据, 成功地应用于多个加速器的调试。  相似文献   

6.
当匀速运动的带电粒子通过介质交界面时,在库仑场重建的过程中,会产生渡越辐射,位于可见光波段的渡越辐射被称为光学渡越辐射(OTR)。它作为一种束流诊断工具,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响应快、多参数同时测量、对束流影响小、装置简单等特点,能够测量束剖面、发散角、发射度、能量、束流的宏脉冲长度和微脉冲长度等多个参数,因此在国外加速器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强流直线感应加速器中,电子束质心位置的控制是一项重要技术,要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前提是对电子束质心位置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定位。针对具有时间分辨的电子束质心位置的测量和确定,介绍了测量实验系统的建立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该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能够将电子束质心位置的误差控制在1~2个像素内。用高速分幅相机以10 ns的时间间隔、3 ns的曝光时间获得了神龙一号加速器在漂移段出口处的电子束质心运动情况。结果表明:束的质心主要在半径为0.5 mm的区域内运动,束斑直径dFWHM值分别为8.4,8.8,8.5,9.3和7.6 mm,测量结果可以为束的调控提供准确参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加速器柬流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包括束流位置测量技术、束团横向尺寸测量技术和束团长度测量技术.柬流位置测量技术主要介绍具有高位置分辨率的腔型束流位置检测器和数字束流位置处理技术.束团尺寸测量技术主要介绍高空问分辨率的激光丝扫描器、光学渡越辐射和光学衍射辐射技术.束团长度测量技术主要介绍高时间分辨率的相干辐射光谱技术、RF横向偏转腔、RF零相位技术和电光采样技术.  相似文献   

9.
加速器束流诊断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葆根  罗箐  王晓辉 《中国物理 C》2008,32(Z1):145-147
介绍了加速器束流诊断技术的新进展, 包括束流位置测量技术、束团横向尺寸测量技术和束团长度测量技术. 束流位置测量技术主要介绍具有高位置分辨率的腔型束流位置检测器和数字束流位置处理技术. 束团尺寸测量技术主要介绍高空间分辨率的激光丝扫描器、光学渡越辐射和光学衍射辐射技术. 束团长度测量技术主要介绍高时间分辨率的相干辐射光谱技术、RF横向偏转腔、RF零相位技术和电光采样技术.  相似文献   

10.
瞬态光学渡越辐射测量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神龙一号上进行电子束瞬态发射度的测量要求,建立了一套利用光学渡越辐射原理进行电子束发射度测量的瞬态测量系统,该测量系统瞬态测量时间最快约10ns,并获得了神龙一号发射的脉冲电子束的束斑及发散角,典型值分别为约9mm和10.5mrad,实现了电子束发散角和束斑的同时测量,为在神龙一号上进行的时间分辨测量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光参量放大的高速实时光取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睿  于晋龙  罗俊  韩丙辰  吴波  郭精忠  王菊  杨恩泽 《物理学报》2011,60(10):104220-104220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参量放大的高速实时光取样方案. 利用色散介质对光纤锁模激光器产生的窄脉冲源进行色散展宽,从而产生线性啁啾光信号. 将该信号和被取样信号同时送入高非线性光纤,利用高非线性光纤中的参量放大效应,将被取样信号的强度信息调制到线性啁啾光信号上. 在接收端利用不同中心波长的滤波器即可滤出不同时间点的取样信号,从而在光域同时完成了高速实时光取样和取样信号的串-并转换. 是实现高速实时取样技术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实现方案. 实验中,实现了对10 Gb/s非归零码OOK信号的40 GS/s的高速实时取样系统,并转换为4路10 GS/s取样信号输出. 在接收端成功根据4路取样信号恢复出被取样信号波形,验证了该实时光取样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光信号处理 光取样 参量放大 高非线性光纤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一种用于运行于阈值以上的光学参量振荡器所产生的高功率孪生光束的测量方案。理论上讨论了分束器在高功率强度噪声测量中的作用,证明了分束器的引入并不影响强度量子关联的测量。并在实验上给出了高功率孪生光束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高精度条纹细分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楚兴春  吕海宝  赵尚弘 《光学学报》2007,27(12):2179-2183
针对传统傅里叶变换法在提取条纹图相位中存在的能量泄漏问题,提出了条纹图整周期裁剪的方法,可有效抑制能量泄漏对检相精度的影响,提高傅里叶变换法相位计算的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时移特性的叠栅条纹细分新方法。与传统傅里叶变换法相比,该方法求取相邻两帧条纹图间的相移,只需经过两次傅里叶变换,不需要截取条纹图的基频再逆变换回空域,因此计算量至少减少了一倍,计算速度大大提高。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两束单色平面波形成的条纹,理想条件下细分精度高达10-12量级;对高斯包络调制的条纹,细分精度至少可达10-3量级。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高速铁路列车突破600km/h的速度极限,本文提出了一种与现有轮轨交通兼容的高温超导同步直线电机方案,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高温超导同步直线电机的仿真模型.设计并制作了小型实验样机,其定子由三相铜绕组与硅钢材质的铁轭构成,使用二代高温超导材料YBCO带材绕制车载磁体.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用该模型研究了高温超导线圈回路电流、线圈匝数和气隙对电机推进力和法向力等电磁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高温超导同步直线电机在轮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艳霞  赵改清 《光子学报》2007,36(8):1389-1392
针对高能量高峰值功率激光系统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和计算程序,并针对放大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放大链路中的B积分、频谱漂移、泵浦光和信号光之间的时间同步抖动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级放大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需要严格控制全系统B积分累积,建议全系统B积分的累积值小于2,超过2的B积分累积意味着更多的注入能量,如果泵浦光和信号光之间的同步时间抖动控制在±0.2 ns之内,输出稳定性可控制在rms2%之内.  相似文献   

16.
大功率、高效率、高消光比铒光纤多波长超荧光光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改进的反射式Mach-Zehnder干涉滤波器,对双程后向结构掺铒光纤超荧光光源(DPB SFS) 分别进行光谱分割和光谱预分割,构建了两种结构的多波长超荧光光纤光源(MW SFS),波长间隔为~0.8 nm时,在1550 nm附近(1542~1559 nm)20个波长的功率波动小于0.5 dB其中前者消光比高达27 dB;后者消光比~18 dB,在泵浦光功率为72.8 mW时,最大输出功率25.3 mW,光光转换效率高达34.8%改变Mach-Zehnder干涉仪的臂长差,采用光谱预分割技术,得到1550 nm附近波长间隔~0.4 nm、消光比~16 dB的50个波长输出  相似文献   

17.
The periodicity characteristic of switching window of a terahertz optical asymmetric demultiplexer (TOAD)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witching window width of TOAD changes periodically with the time asymmetry of TOAD and the period is one half of the period of control pulses.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y well.  相似文献   

18.
1 IntroductionThere are a variety of all-optical demultiplexing schemes for OPtical 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 (OvuM) system, such as nonlinear optical loop horror (NOLM)[IJ,terahertz optical asyrnxnetric demultiplexer (TOAD)[2], four wave ndking (aaM) offiber or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3'4), etc. Axnong them, the terahertzoptical asymmetric demultiplexer (TOAD) has advantages of requirement for shorterlength of fiber and lOWer energy of control pulse, no dispersion and walk…  相似文献   

19.
We use a setup based on an asymmetric Sagnac interferometer to demonstrate an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to characterize the nonlinear phase of a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as a function of input intensity.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validates through simulation the influence of fiber nonlinearity, dispersion, and loss on the Relative Noise Intensity (RIN) spectrum at fiber output in externally modulated optical single side band (OSSB) systems. The analysis includes the RIN generated by the laser source, the effect of the OSSB modulator, and noise generated by the in-line optical amplifiers. The analysis takes into account conversion between phase noise and intensity noise introduced by fiber transmission. It is shown that, depending on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system performance may be predominantly affected either by the laser RIN or by the noise generated by the in-line optical amplifiers. The impact of the OSSB modulator can be relevant when the RIN of the system is dominated by the laser noise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