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4.
5.
6.
本文合成了1, 4, 7-三氮杂环十烷-8, 10-二酮(td)和9-(2'-羟基苄基)-1, 4, 7-三氮杂环十烷-8, 10-二酮(btd)两个新型二氧三胺大环配体, 经元素分析, IR, 1H NMR以及MS等方法表征。采用分子力学方法探讨了取代基对配体合成的影响。利用pH法, 在25.0±0.1℃,I=0.1mol/L KNO3条件下, 测定了配体btd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结合光谱滴定及配合物EPR结果, 讨论了二氧三胺大环配体与Cu(II)离子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合成了1, 4, 7-三氮杂环十烷-8, 10-二酮(td)和9-(2'-羟基苄基)-1, 4, 7-三氮杂环十烷-8, 10-二酮(btd)两个新型二氧三胺大环配体, 经元素分析, IR, 1H NMR以及MS等方法表征。采用分子力学方法探讨了取代基对配体合成的影响。利用pH法, 在25.0±0.1℃,I=0.1mol/L KNO3条件下, 测定了配体btd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结合光谱滴定及配合物EPR结果, 讨论了二氧三胺大环配体与Cu(II)离子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单、双核镍(II)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光谱和磁性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报道2个具有三足四齿配体,三(2-甲基吡啶)胺(缩写TPA)的单、双核镍(II)配合物。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双核镍配合物(1)晶体(C~3~6H~3~6N~8Ni~2Cl~2).11/6(ClO~4).1/6(OH).8/6(H~2O)属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a=2.8425(4)nm,b=2.8425(4)nm,c=1.4385(5)nm,α=β=90.00ⅲ,γ=120.00ⅲ,Z=18,最终因子R=0.078,Rw=0.078。单核配合物晶体C~2~0H~1~8N~6NiS~2.0.5(H~2O),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9467(1)nm,b=1.5566(3)nm,c=1.5913(3)nm,α=73.59(4)ⅲ,β=87.37(3)ⅲ,γ=76.27(2)ⅲ,Z=4,最终因子R=0.0784,Rw=0.238。双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4-300K)数据表明,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理论拟合(H=-2JS~1.S~2),得出交换积分J=6.72cm^-^1,θ=-0.60cm^-^1,表明双核镍之间为弱的铁磁相互作用,分子间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Mulliken等从理论上指出电荷转移式复合物必伴有电子从给体原子或分子向受体原子或分子间的电荷转移.而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的某给定原子内壳电子结合能位移(即XPS化学位移)正是该原子周围环境电荷分布变化的反映.因此XPS技术是确定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和提供电荷转移量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我们用XPS技术研究了2-硝基芴酮(2-MNF);2,7-二硝基芴酮(2,7-DNF);2,4,7-三硝基芴酮(2,4,7-TNF); 相似文献
12.
were prepared These compounds have linear chain structures with bridging L which were deduced from ESR and variable-temp.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ata. The ESR spectra of complexes formed between CuX2 and substituted quinoxalines (2-Me, 2,3-di-Me and 2,3-diphenyl)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3.
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研究了十余种掺杂聚乙炔的电荷转移过程, 发现对大部分掺杂剂, 由Cls谱裂分所计算的电荷转移量与掺杂剂的氧化电位直接相关. 一些强氧化性或过渡金属质子酸也符合这一规律, 同时观察到掺杂后这些氧化性质子酸本身发生价态变化. 因此这些质子酸的掺杂不是文南中所报道的质子酸机制而是氧化还原机制.所研究的若干种非氧化性或弱氧化性质子酸掺杂后电导率均较低, 这进一步表明掺杂过程中的电荷转移过程是产生高导聚乙炔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pH法, 在25.0±0.1℃, I=0.1 mol.dm^-^3 (KNO3)条件下, 测定了13-取代苄基-1, 4, 8, 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在25.0±0.1℃, 离子强度为0.1mol.dm^-^3 (KNO3)下, 采用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这些配体铜(II)配合物的酸分解动力学行为。探讨了配合物酸分解机理,得到了速控步的速率常数。发现配位反应平衡常数与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酸分解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存在较好的Hammett型和Bronsted型直线自由能关系。同时探讨了取代基对配合物生成及酸分解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四个新型双核配合物、[Cu(samen)Fe(L)Cl]和[Cu(sampn)Fe(L)Cl]。经元素分析、IR, 电导、磁性测量等手段推定配合物具有酚氧桥结构, Cu(II)及Fe(III)的配位环境分别为平面四方及四角锥的构型, Fe(III)离子的自旋态S=3/2。测定了配合物[Cu(samen)Fe(L)Cl]的变温磁化率(4-300K), 参数J和θ值表明两个双核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之间有中等程度的反铁磁性超交换作用和双核单元之间有弱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