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于感光材料的卤化银微晶合成技术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合成出了诸如T-颗粒、核壳乳剂和外延复合颗粒等,使感光材料的性能日趋优异。但由于感光化学反应(如化学增感、光谱增感、潜影形成及显影过程等)基本上都发生在微晶的表面,而微晶核内部的卤化银却未发生作用,而随定影过程被溶解成废液,这样便造成贵金属银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近十五年来,卤化银感光乳剂的制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卤化银微晶,例如扁平T-颗粒、双层结构颗粒、外延复合晶体、多层结构颗粒、糙面颗粒等等.这些新型微晶乳剂的出现使“微粒高感”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新一代彩色和黑白感光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这表明卤化银乳剂制备技术的更新对感光材料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碘在卤化银微晶中的含量和分布对感光度的影响引起乳剂配方设计者的广泛注意和重视.颗粒中的碘引起其内部结构和表面结构的改变,导致微晶颗粒表面化学及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增感敏化斑的位置、分布以及随后潜影斑、灰雾斑的形成等一系列的变化并最终影响乳剂的感光性能.如果我们想有效地控制卤化银乳剂的感光度、灰雾、反差等一系列感光性能,必须调整卤化银乳剂颗粒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4.
80 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卤化银微晶已在新开发的各种高质量感光材料中得到应用.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文献中又出现新型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的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一种表面有许多小孔及凹坑的中空卤化银T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感光性能.由于其独特的孔洞结构,使位错、缺陷增加,填隙银离子浓度增加和电子陷阱增多,潜影形成效率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乳剂感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卤化银感光材料潜影形成过程中光作用动力学问题,分析了曝光强度对光生载流子行为和电子陷阱效应的影响,认为伴随着曝光强度的增加,影响光电子衰减的因素由电子陷阱起主要作用演化到电子陷阱和复合中心共同起作用进而演化到复合中心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对潜影的研究中发现,卤化银微晶曝光时产生的正空穴与潜影形成效率不高、潜影衰退、负感效应和互易律失效等现象均有关.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一直以来卤化银成像体系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仍是如何减少和消除正空穴对潜影形成的不良影响来克服潜影形成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在如何处理空穴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光生空穴 输入 化学空穴—电子转换器 输出 电子或电子载体其中的“空穴—电子转换器”应具备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空穴捕获功能;另一个是空穴转换功能,即能把捕获的空穴经过快速反应转换成自由电子,并能释放出来参与潜影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潜影形成和热显影过程两方面综述了提高光敏热成像(PTG)材料感光性能所采取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在潜影形成方面,主要阐述了增加光吸收效率、提高潜影形成效率和降低最小潜影中心的原子数来提高感光性能,而在促进热显影方面,分析了显影剂、有机银盐、显影促进剂、pH值、pAg值等对感光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8.
1982年的国际感光科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tographic Science,1982)于9月6日至10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战后第14次国际感光科学大会。参加会议的有16个国家的约250名学者,国际感光科学各领域的主要学者都出席了会议。会上共提出169篇学术论文(口头宣读21篇,墙报展出148篇),内容涉及卤化银感光乳剂工艺、潜影形成、显影以及影像结构等整个感光科学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研究提高卤化银乳剂潜影形成效率的化学增感技术时,都侧重于对光生电子的行为和过程研究,而对孪生的正空穴的走向关注甚少.这种思路近年来有所改变,逐渐从如何把电子与空穴有效分离转变为如何对空穴的有效利用上,即把空穴通过化学方法转换成电子或电子载体以达到提高潜影形成效率的目的.本论文工作是以甲酸盐作为空穴捕获剂,研究它在卤化银颗粒中的掺杂技术并考察这种掺杂乳剂的增感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已有将冠醚化合物用于卤化银感光乳剂中的一些报道[1-4]。为了改善卤化银感光材料的性能,我们将合成的一种新冠醚——N-对甲苯磺酰基-7-氮杂-1,4,10,13-四硫杂环十六烷(NTsTTH)用于卤化银乳剂中,发现它能提高卤化银乳剂的感光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曾经通过评估成像效率的当前状态和理论极限之间的差距以及分析产生此差距的原因预测过卤化银照相材料的未来发展.本文描述了采用上述的方法来评估和分析彩色胶片与数字照相的现状.经预测在未来前者成像效率的改进余地会远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将继续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世界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纳米技术”真的是一个新的概念 ?事实上,某些材料的制备和使用早已经涉及了这个长度范围.卤化银照相技术就是“老”的纳米技术之一.在早期,从事卤化银照相的人们凭经验和有限的能力控制材料的某些结构在纳米级范畴.随着纳米科学的发展,纳米技术在卤化银照相领域的使用走过了从无意识到有目的的过程,促进了照相科学的发展.本论文将结合卤化银技术在 21世纪的发展趋势,从三个方面 (在纳米级研究卤化银照相、卤化银微晶上的纳米结构、纳米卤化银微粒)探讨纳米科学对卤化银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可控双注仪设计并制备了三种系列共二十种片状多层结构溴碘化银乳剂及其外延体。用X射线能谱仪(EDS)和电镜验证所设计的碘离子多层分布和氯化银外延体的位置,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和感光性能,发现外延AgCl对主体微晶性质的影响随层次结构和外延位置不同有很大的变化。若主体微晶结构合理,光电子利用效率已经较高,电子与空穴分离好,外延后其乳剂的感光度提高幅度反而不大。相反,若主体微晶的结构不合理,则外延可能导致两种结果:或增加潜影形成效率,提高感光度;或造成潜影分散,降低感光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水性聚乙烯醇(PVA)为粘合剂,原位法合成的AgBr或AgBrI为光敏元,考察了4-羟基-6-甲基-1,3,3a,7-四氮茚钠盐(NaTAI)对以苯并三氮唑银为银源的PTG材料感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TAI对PTG材料具有增感作用,其增感程度随着NaTAI用量的不同而改变,并且感光度升高的同时,灰雾没有明显升高.通过Dember光电压衰减测量,并结合对PTG材料乳液pH值和pAg值的测定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引入NaTAI可以延长光电子寿命,有利于提高潜影形成效率,从而提高感光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乳剂制备中常用的新型掺杂剂,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能提高光电子利用效率的掺杂剂,即过渡金属络合物浅电子陷阱掺杂剂和羧酸盐(酯)有机空穴陷阱掺杂剂,总结了掺杂剂的选择原则,并举例说明了掺杂剂对乳剂感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银源的光敏热成像材料感光性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考察了以苯并三氮唑银为银源与以硬脂酸银为银源的水基型PTG材料感光性能的差异,采用了原位法和异位法两种方法来制备不同的PTG材料,并采用了加热显影与湿法显影两种方法显影,结果显示以AgBTA为银源的PTG材料的感光度都比以AgSt为银源的PTG材料的感光度高.通过对乳液pH值和pAg值以及Dember光电压的测定,发现显影过程中以AgSt为银源的PTG材料显影程度要比以AgBTA为银源的PTG材料显影程度高,潜影形成过程中AgBTA体系的潜影形成效率比AgSt体系的潜影形成效率高,导致最终实验结果是以AgBTA为银源的PTG材料的感光度比以AgSt为银源的PTG材料的感光度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PAT)研究了照相明胶中的自由体积空穴在显影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为显影过程中银丝的生成机理探讨了一个新的模式,并为感光科学的研究拓展了一种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结果表明:明胶的自由体积空穴的平均尺寸在显影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照相明胶的自由体积空穴在电子密度空间限制了银离子还原为银原子的过程,并使得银原子的沉积生长以丝状的形式进行.照相明胶大分子结构和组份的复杂性导致了其自由体积空穴在空间分布无序混乱性,可能正是这种无序混乱性导致了银丝缠绕成团的松散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定电位范围内的氧化还原缓冲液处理单分散立方溴化银乳剂颗粒表面上的硫敏化中心和由曝光生成的潜影中心,考察银原子簇的漂白和再生后的曝光响应曲线.实验结果再一次确认硫敏化中心中存在的银原子簇对硫敏化起重要作用,而且敏化效果也与银原子簇的含量有关.为此,提出硫敏化中心是由硫化银簇与银簇组成,它们在潜影形成的过程中各起不同的作用,但都有利于提高潜影的生成效率,因而共同产生敏化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在研究卤化银体系的潜影形成效率时,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光生空穴问题上出现了一些突破传统思路并具有开拓性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之为"空穴-电子转换"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寻找或设计一种"化学转换器".这种转换器既能捕获空穴,消除或减少潜影形成过程中由于电子与空穴的复合造成的电子损失,又能经过它的转换产生并释放出额外电子或某种电子载体(如自由基)促进潜影的形成,起到一举两得显著提高卤化银乳剂感光度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已有的3种化学转换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望引起国内科学家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