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光学》2013,(4):614-615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英国牵头开发出了一部引力波探测光学观测仪器系统。据悉,该仪器系统在英国进行关键试验顺利,对于探测引力波至关重要的太空技术已经为搭乘火箭进行空天超重试验做好了准备。据介绍,这项新仪器技术指的是“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LISA),LISA航天器旨在验证未来用于观测引力波的必要关键技术。该光学装置由位于格拉斯哥大学的引力研究所(IGR)建造和试验,现已被运送到德国阿斯特里姆公司,与其他科学模块集成。  相似文献   

2.
树华 《物理》2006,35(9):725-725
一种在高精度光学测量中降低啄声的方法将很快用于引力波的探测,探测引力波的最有希望的途径是观测引力波在探测器中(如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站)悬挂着的镜子上的细微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正>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由分别在华盛顿州的汉弗德(Hanford)和路易斯安纳州的利弗斯通(Livingston)的两台孪生引力波探测器组成,它们彼此相距3000千米。当两个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信号,才有可能是引力波。该天文台建于1999年,2002年开始运行,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信号。  相似文献   

4.
元月美国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发布了一篇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宣布在对去年发生的宇宙珈玛射线爆跟踪观测过程中,未能发现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一结果让很多对这次观测寄予厚望(发现引力波)的科学家感到失望.  相似文献   

5.
 物理学家目前正在筹划新一代的引力波观测站, 其灵敏度比现有仪器高出100倍, 这就是拟议中的爱因斯坦引力波望远镜, 其造价约7.9亿欧元, 计划2025年建成, 它将可以直接探测引力波, 进而研究其来源及性质。与现有的引力波探测器不同之处是它将建在地下, 目前正忙于详细的技术设计和选址。  相似文献   

6.
黑洞的合并     
云中客 《物理》2006,35(8):710-710
最近利用引力观测所的激光干涉仪(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和空间天线激光干涉仪(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LISA)的探测器对两个黑洞在碰撞时辐射的引力波进行了精确的观测与计算.两个黑洞进行碰撞时,在它们的周围会向外发射出巨大的突发性的引力波,这些波非常有利于探测器对它们的搜索.  相似文献   

7.
树华 《物理》2004,33(7):543-543
日本物理学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下引力波探测器.初步检验表明,由于地下的环境噪声减低使得在矿井中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小型观测站(LISM )能够稳定地工作.探测器安置在超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附近地下1km深处.引力波是时空结构中的波动,可由空间中大块物质加速而产生.然而,即使像  相似文献   

8.
理论估计传到地球上的引力波非常弱,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被设计用来探测引力波,在没有引力波传来时,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应该是零输出。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和众多的噪声作斗争。  相似文献   

9.
引力波的直接观测已开启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篇章,爱因斯坦的百年预言终获证实。空间引力波探测器使得探测0.1 m Hz~1 Hz频段丰富的引力波源成为可能,与地面引力波探测器互为补充,才可实现更加宽广波段的引力波探测,揭开宇宙早期的更多秘密。空间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采用外差干涉测量技术,测量间距百万公里的两自由悬浮测试质量间10 pm量级的变化量。望远镜是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pm的光程稳定性及苛刻的杂散光要求,不同于传统的几何成像望远镜。本文根据空间太极计划任务需求,对望远镜的功能及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原理样机的初步方案设计,针对百万公里远场波前分布,分析了望远镜系统的敏感性,同时完成了在轨光机热集成仿真,为后面原理样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物理》2016,(8)
正来自LISA探路者任务的初步结果表明,对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两个测试立方体,它们之间的相对加速的噪声很小,满足天基引力波探测的要求。2016年2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由两个黑洞合并引发的引力波。这一结果的公布使很多物理和天文学领域的科学家感到震惊和兴奋。当所有的眼光转向LIGO时,LISA探路者(LPF)正静悄悄但信心十足地为引力波天文学的下一场革命铺平道路。LPF是激光干涉空  相似文献   

11.
时间延迟干涉技术(Time-delay?Interferometry,TDI)对中国引力波探测项目及其它天基激光精密测量任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天基引力波探测任务中,需利用激光干涉仪对无拖曳检验质量块间实现十皮米量级的位移测量精度.其中,激光源频率噪声和时钟频率噪声是两项主要噪声.在欧洲主导的LISA(Laser?I...  相似文献   

12.
激光对运动圆柱体加热的几何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激光无论从地面或是从空中辐照运动的圆柱体时,都涉及到入射激光相对于圆柱体的辐照方式。在一定假设下,导出了激光对抛射圆柱体表面加热时圆柱表面热加载功率密度分布公式,并结合一理想情况,针对光束入射角度因子、光斑中心的偏移、光斑形状的变化进行了解析计算分析。分析表明,即使圆柱体本身不做自转,圆柱体表面的光强分布中心也会发生偏移,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沿圆柱体轴向的分布变化较大,必须结合实际加以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美国科学家对外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同时也验证了已有百年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这次成果是分别由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列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德的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的一对探测器探测到的。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围绕引力波发生的那些事……图1,1916年6月,爱因斯坦预测了宇宙中的涟漪。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是质量巨大物体周围时空的扭曲。爱因斯坦认为时空会产生涟漪并产生"引力波"并以光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携美国加州理工、麻省理工以及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 Wave Observation,简称LIGO)合作团队,发布了LIGO探测到引力波证据的报道。据悉,这是一个来自13亿光年之遥的两个巨大黑洞合并过程产生的中频引力波(频率从35Hz到250Hz),这一引力波在地球上的  相似文献   

15.
正王运永教授的新作《引力波探测》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引力波天文学是近年来开辟的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窗口。多年来大家比较熟悉的利用各种波段的电磁辐射和高能宇宙射线研究天体已经取得多方面成果,但是同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起源密切联系的引力波虽然经过五十多年理论与实验的探索,实现其测量是十分困难的。可喜的是利用长距离双向激光干涉系统经过十余年建造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为实现引力波信号科学测量,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后需首先完成百万公里级激光链路的构建。同时为保证引力波信号不会被激光指向噪声淹没,激光指向稳定性需达到nrad/((Hz)~(1/2))量级。为此需设计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激光指向调控方案。本文以太极计划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可采用的指向调控方案。拟将整个过程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激光捕获过程,在该过程中,使用星敏感器(STR)与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辅助捕获探测器,将激光指向不确定区域控制到μrad量级。之后进行激光精密指向过程,利用差分波前敏感测角(DWS)技术对激光指向稳定性进行控制。根据太极计划要求,对各阶段捕获探测器提出了视场及精度要求,并论述了采用DWS技术实现精密指向的可行性。相关结论可为未来的验证实验奠定理论基础,对太极计划指向系统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引力波的理论预言与探测现状 ,讨论近年来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器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引力波来了     
姬扬 《物理》2016,(4):260-261
正相距3000 km的两台激光干涉仪,几乎同时听到了远方的召唤——激情共舞的两个黑洞,终于胜利会师,唱响了嘹亮的战歌。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式引力波观测项目(LIGO)负责人宣布,"我们检测到了引力波。我们成功了!"四十多年艰苦卓绝的研究工作,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Rainer Weiss提出,可以用干涉仪测量引力波。1972年,Weiss在一份内部报告中,讨论了长度为几千米的激光干涉仪,列出了所有可  相似文献   

19.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用干涉仪所做的实验,证明了相对于“以太”的绝对运动是不存在的,“以太”不能作为绝对参照系,该实验成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 如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80年了,其理论已被物理界很多学者所验证和确认。但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所预言的“引力波”还未被任何实验所验证,爱因斯坦的“电磁力与引力统一”理论认为,对应电荷振动释放“电磁波”,质量振动,要释放“引力波”。电磁波容易检测,而引力波因强度太低很难检测。例如,质量为1万吨,长为2m的棒,以每秒200圈旋转时放出的引力波,在2000km处,只能引起10-37的空间波动(即相距为1m的两质点间距离变化不过10-37m)。这个值用现代科技手段是不可能检测的。 值得庆幸的是,在天体运动变化中,有巨大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放出的现象。如两个中子星合体时会放出强引力波;超新星爆发时,其巨大的潜能释放,会放出强引力波脉冲。  相似文献   

20.
 采用几何分析的方法研究激光加热运动圆柱体的过程,在说明加热线型的概念和意义后,讨论了在地平面上各点处所具有的加热线型的时间宽度,从而指出,为了激光有效加热运动圆柱体,激光器应当怎样在地平面上放置的原则。即根据激光器有效工作时间与圆柱体抛射时间的比例关系选择一定的相对时间宽度等值线,以此等值线为界在地平面上划出一有效区域,并从中选取距离轨道最近的点作为激光器的放置点。当考虑大气对激光的衰减作用时,激光以小于一定入射角阈值进行动态加热的总能量将出现极大值,在此处放置激光器最有利于动态加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