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对20Mn钢等温相变及组织形态的影响。随钢中稀土含量的增加,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的孕育期缩短,完成珠光体相变所需时间延长;针状铁素体量减少直至消失;珠光体片间距变密且相对转变量减少;粒状贝氏体中碳化物易于偏聚。稀土减小原奥氏体晶界能和相界面能,稀土原子偏聚在相界面上阻碍碳原子的扩散,以及可能形成高熔点稀土碳化物而减少奥氏体中碳的固溶量,是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铈对粒状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铈在低碳粒状贝氏体钢中的合金化作用,结果表明,铈能增大粒状贝氏体相奕的孕育相;影响粒贝相变的形核和长大方式:细化空冷粒贝组织。  相似文献   

3.
在高温钼丝炉内向16Mn钢中加入不同含量的铈进行脱氧,分析了钢中夹杂物和组织的变化,并探讨了含铈夹杂物诱发晶内铁素体形核的机制.结果表明:随钢中铈含量的增加,夹杂物依次转变为CeAlO3,Ce2O2S和Ce2S3.经铈处理后,钢液在1873 K时保温300 s,夹杂物最为细小弥散.钢中晶内铁素体随铈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最佳的铈含量约为0.032%(质量分数).钢中Ce2O2S和Ce2S3夹杂与α-Fe相之间的错配度分别只有1.2%和0.5%,均可作为IGF非常有效的形核核心,促进其形成.  相似文献   

4.
根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采用键距差(BLD)方法,计算了稀土元素固溶于奥氏体,珠光体和马氏体的价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碳高有利于提高钢中的稀土固溶量。稀土元素的溶入,改变了奥氏体中C,Fe原子的分布,引发空位等晶格缺陷及C-RE偏聚区的形成,从而缩短了先共析铁素体的孕育期,并使先共析铁素体数量增多,珠光体数量减少。C-RE偏聚使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降低,从而减小珠光体的片层厚度及层间距,并导致粒状珠光体的形成。RE更多地存在于对渗碳体中,其对渗碳体显微硬度的提高将大于对铁素体的作用。稀土元素固溶于马氏体,提高马氏体强度,增强马氏体的回火稳定性,提高马氏体再结晶温度。  相似文献   

5.
铈在低硫铌钛钢中的微合金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50 kg真空感应炉冶炼和两段控制轧制工艺, 采用THERMECMASTOR-Z热模拟机对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进行了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 低硫铌钛钢中稀土铈能提高钢的临界点tAr3和tAr1, 并且使(tAr3-tAr1)温度区间增大; 并使钢的CCT曲线右移和上移, 降低了钢的淬透性; 铈会使贝氏体转变点升高, 同时加大了贝氏体转变间隔; 当冷却速度较高时, 稀土使马氏体由粗条状变为细条状, 降低了Ms点, 并且增强了马氏体结构的板条化趋势, 抑制了片状晶生成.  相似文献   

6.
富钇混合稀土对Mg-Zn-Zr系镁合金的铸造组织及组成相无显著影响。MB25合金(含高纯金属钇)和MB26合金(含富钇混合稀土)的铸造组织都是在α-Mg晶界上分布着大量的Z+β网状共晶化合物相(以Z相为主),其区别在于铸态MB26合金的晶界共晶相中溶有少量的镧、铈、错、钕、钆和镝等多种稀土元素。均匀化处理和挤压热加工都能使铸态MB26合金发生不同程度的相变,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铸态合金的组织和相结构。随着从挤压到均匀化处理温度的提高,其相变过程是从Z相中锌的扩散相变开始到β、W共晶相各自完成共析转变结束。  相似文献   

7.
冶炼了不同铈含量的00Cr12铁素体不锈钢,采用Cu-CuSO4-16%H2SO4浸泡实验法和交流阻抗(EIS)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铈添加量对00Cr12铁素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均未添加稀土,950℃保温2 h的试样比650℃保温2 h的试样腐蚀沟深,加入0.01%铈的试样均未发现腐蚀沟,但铈添加量>0.04%时试样腐蚀又开始恶化。950℃保温2 h处理试样阻抗弧明显小于650℃保温2 h处理试样,表明00Cr12在950℃敏化程度更高。两种热处理试样均在添加铈0.01%~0.02%时阻抗较大,电荷转移电阻Rt较高,表面电容Cc和双电层电容Cd较小,抗晶间腐蚀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在催化还原反应、有机物氧化反应及有机物转化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利用无模板方法合成了多金核中空二氧化铈微球催化剂。将制备好的二氧化铈中空微球浸渍到一定浓度的氯金酸溶液中,然后多次洗涤除去表面吸附的氯金酸离子,最后通过硼氢化钠还原制成中空氧化铈微球包覆的多金核的核壳结构催化剂。将该核壳结构材料用于硝基苯酚加氢反应与金纳米粒子及氧化铈微球相比,多金核中空二氧化铈核壳结构表现出优越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这种浸渍洗涤再还原的简单方法合成的多金核二氧化铈催化剂有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能源环境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在催化还原反应、有机物氧化反应及有机物转化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利用无模板方法合成了多金核中空二氧化铈微球催化剂.将制备好的二氧化铈中空微球浸渍到一定浓度的氯金酸溶液中,然后多次洗涤除去表面吸附的氯金酸离子,最后通过硼氢化钠还原制成中空氧化铈微球包覆的多金核的核壳结构催化剂.将该核壳结构材料用于硝基苯酚加氢反应与金纳米粒子及氧化铈微球相比,多金核中空二氧化铈核壳结构表现出优越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这种浸渍洗涤再还原的简单方法合成的多金核二氧化铈催化剂有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能源环境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硝酸铈和草酸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合成出二氧化铈八面体。水热产物的形貌与物相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调控。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形成二氧化铈八面体的自牺牲模板法机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水热法和微波加热法制备铁掺杂的铈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温度、铈铁摩尔比、制备方法对铈基复合氧化物的催化还原性能的影响,并且使用BET, NO-TPD, H2-TPR, XRD, Raman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NO转化率是一个先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过程;无论是浸渍法、水热法还是微波加热法,最佳铈铁摩尔比均为10∶2; 3种制备方法的催化活性顺序:微波加热法>水热法>浸渍法。微波加热法制备的铈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500℃的脱硝率为76%,脱硝率在700℃达到99%。通过XRD和Raman表征说明Fe3+取代Ce94+进入到CeO2晶格中,改变CeO2的萤石结构,增加氧空位,造成晶格畸变。  相似文献   

12.
稀土对化学镀Co-B合金工艺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稀土金属铈对化学镀Co-B合金工艺和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微量稀土加入镀液后, 能改善电化学催化和金属离子的还原, 能明显提高化学镀Co-B合金的沉积速度、静止电位和阴极过电位. 稀土还降低了镀层中类金属元素硼的含量, 提高了形核率, 降低了形核功, 使沉积层结晶细化, 并且使具有非晶态结构的化学镀Co-B合金转化成了微晶结构的化学镀Co-B-Ce合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氯化分解四川冕宁60%品位的氟碳铈精矿(含氟碳铈矿57.78%,氟碳钙铈矿33.86%),利用无水MgCl2作为氯化剂,活性炭作为辅助剂,实现了微波场中空气气氛下氟碳铈精矿的无氧化焙烧分解。通过热重-差热分析(TG-DSC)、 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等检测手段,阐明了微波氯化分解氟碳铈精矿的无氧化反应机理,得到了主要以氯氧化稀土(REOCl)和氟化镁(MgF2)为主的微波焙烧矿。通过实验,确定了微波氯化分解工艺的最佳参数:微波功率1200 W,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30 min,矿盐比(氟碳铈精矿∶无水氯化镁∶活性碳)为1∶0.25∶0.18。在此条件下,氟碳铈精矿的分解率为96.23%,酸浸液中氟的浸出率只有23.35%,铈的氧化率小于0.6%。  相似文献   

14.
钢中的铈碳化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实验发现了钢中存在稀土碳化物,并用金相、电子探针、俄歇能谱、X射线衍射和电解分离方法进行了鉴定和分析。揭示了钢中铈碳化物的生成条件、分布、组成、光学性质、某些化学性质和高温下的转变。已证明在空气中高温下钢中的铈碳化物将变为含碳的CeO_2。钢中生成铈碳化物后会降低珠光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直接还原熔分-酸浸出处理稀土复合铁矿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直接还原熔分工艺处理白云鄂博稀土复合铁矿,在1400℃条件下还原12和15 min,可得到含Fe 94.35%~95.20%的珠铁和含稀土9.71%~10.55%的富稀土渣。直接还原熔分过程未添加CaCO_3获得的稀土渣其稀土相以Ce_(4.667)(SiO_4)_3O析出,当配加5%的CaCO_3时,稀土富集相转变为铈磷灰石(Ca_3Ce_2[(Si,P)O_4]_3F),但两种稀土富集相均属于硅酸盐系。将获得富稀土渣磨碎至74μm并置于HCl中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在HCl浓度1 mol·L~(-1),浸出时间2 h,固液比为1∶14和环境温度50℃时,稀土浸出率均能达到95%以上,还原熔分过程未添加CaCO_3设定还原时间12和15 min或还原熔分过程加入5%CaCO_3还原时间12 min,富稀土渣中Th的浸出率从21.92%分别增加到31.43%和51.58%。  相似文献   

16.
基于准东煤中Na/Ca的赋存形态,采用管式加热炉研究了准东煤中Na/Ca在惰性气氛下的释放特性和形态转变。结果表明,水溶态Naw在加热温度t ≤ 600℃时先转变成不可溶态Nare,随着温度升高,不可溶态Nare又重新转变成水溶态Naw,当加热温度t > 800℃时,Na大量释放。酸溶态Caac在加热温度t ≤ 700℃时先分解生成CaO并且与其他矿物组分反应转变成不可溶态Care,随着温度升高,不可溶态Care逐渐转变成酸溶态Caac和水溶态Caw。相同温度条件下,Ca的释放率低于Na的释放率,少量酸溶态有机Ca随挥发分释放而以气相形式释放。  相似文献   

17.
氟碳铈矿氧化焙烧-盐酸催化浸出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氟碳铈矿盐酸处理过程中稀土浸出率低,高价值非铈稀土进入富铈渣造成高价元素低值利用,以及伴生资源氟综合利用等问题,研究开发了低温焙烧-催化浸出技术,考察了焙烧温度、浸出温度、盐酸用量、液固比及添加浸出助剂等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在优化工艺条件:焙烧温度500℃,浸出温度50℃,酸矿质量比1.75∶1,液固质量比2∶1时,总稀土浸出率达到65.1%,非铈稀土浸出率为93.3%,浸出渣中CeO2/TREO为94.1%。本工艺简化了工艺流程,节省了大量化工原料消耗,降低了成本,整个过程实现了无氟排放,具有低消耗、高效能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环保、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铁铈复合氧化物催化剂SCR脱硝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铁铈催化剂,考察添加钛、锆、钨和钼对其SCR脱硝的改性规律。结果表明,钨和钼的添加提高了铁铈催化剂高温脱硝性能,却使其低温活性有所降低;钛的添加对铁铈催化剂脱硝性能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提高了其低温活性,并拓宽了其完全转化温度窗口,为最佳改性物。当钛的物质的量比逐渐由0.10增至0.40,铁铈钛催化剂低温脱硝效率先增大后减小,但其高温脱硝效率逐渐增大至100%,钛的最佳物质的量比为0.15。XRD和N2吸附分析结果表明,钛能优化铁铈催化剂的孔隙结构,增大其比表面积和比孔容,细化其孔径,并与催化剂中铁、铈氧化物形成良好的固溶体,从而提高了铁铈催化剂的SCR脱硝性能。Fe0.8Ce0.05Ti0.15Oz催化剂在150~400℃取得了高于90%的NOx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读者园地     
三价锰滴定法主要的干扰元素是钒和铈。在氧化过程中,钒(Ⅳ)及铈(Ⅲ)也同时被氧化至高价,而在最后滴定时也定量参与反应。故应从测得的结果中扣除钒(铈)的量。如果已知试样中钒(铈)的含量,或者已用其它方法测得钒(铈)的含量,则可按1.00%钒相当于1.08%锰,和0.10%铈相当于0.04%锰的比例进行校正。如果试样是否含钒(铈)是未知的,则可按常规的方法测定钒(铈)后进行校正。也可以用改变滴定方式来消除钒(铈)的干扰。即在滴定时定量地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铵滴定溶液,然后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回滴过量的铁(Ⅱ)。在此过程中。钒(Ⅴ)先被铁(Ⅱ)还原,后又被回滴定的标  相似文献   

20.
核壳结构葡萄糖敏感微凝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先合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核再包一层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P(NIPAM-co-AA))壳的办法合成了一系列核壳结构微凝胶.微凝胶壳层厚度随投入的壳储备溶液的增加而增加.研究了pH=3.5时核壳微凝胶的温敏体积相转变行为.由于PNIPAM核和P(NIPAM-co-AA)壳的相转变温度很接近,因此只观察到一个相转变.在EDC催化下使3-氨基苯硼酸与壳层中的羧基反应,将苯硼酸基(PBA)引入微凝胶,得到核为PNIPAM、壳为P(NIPAM-co-AMPBA)的核壳结构微凝胶.改性后的微凝胶表现出3个体积相转变过程.其中第一个对应于P(NIPAM-co-AMPBA)壳层的体积相转变.第二和第三个则是PNIPAM核的相转变过程.由于在沉淀聚合时交联剂BIS反应性更大,PNIPAM核结构不均一,形成BIS含量高的"核"和BIS含量低的"壳".BIS含量低的"壳"被一层疏水的P(NIPAM-co-AMPBA)壳包裹,拉大了其与"核"的相转变温度的差别,因此随着温度升高表现出两个相转变过程.PBA改性的微凝胶同样表现出葡萄糖敏感性,但在葡萄糖存在下溶胀度的改变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