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忆"吴龙"     
1958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华罗庚先生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并亲自给数学系1958届学生上课,华罗庚计划将所有的基础课放在一起连续教三年,创导了所谓的"一条龙"教学法,他主持的这一届教学过程后以"华龙"著称.1959年入学的数学系学生的基础课是由时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关肇直负责教授,称为"关龙",1960届数学系学生的基础课由学部委员吴文俊主讲,称为"吴龙".三位数学家的教学各有特色,并称"三龙".本文就笔者所亲历的"吴龙"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2.
<正>关肇直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今年2月13日是他的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有37年了,但我还清楚记得他给我们讲课的生动情景,更记得他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曾经给予我的帮助.1962年我高中毕业.在我填写大学报考志愿前,中国科学院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来到我就读的上海市格致中学视察工作.他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也是刚成立三年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华先生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报告,讲解了火箭轨道计算等数学的重要应用.我崇敬华先生,也热爱数学,因此在他的鼓励下,报考了中国科大数学系,并  相似文献   

3.
<正>我1959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当时叫应用数学与电子计算机工程系,1964年后更名为数学系.实际上我在高考之前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报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物理系.我知道高考时物理没有考好,也许是数学考得比较好,就把我调剂到了数学系.当时大概在校内调剂是不用征求本人意见的,服从分配就是了.现在也记不清当初录取通知书有没有写上被数学系录取,反正能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已经是很高兴很知足了.  相似文献   

4.
<正>在20世纪60年代,中科院数学所创建控制理论室时,大家都知道这是在钱学森的倡议和支持下,由关肇直组建起来的.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学者原先并不十分熟悉,钱学森在"关肇直纪念会"上说:"1955年秋天,……我才第一次遇到了关肇直同志.后来除了在一些会议中见到外,我和关肇直同志接触并不是很多的".注意到当时国内已有许多高校设置了自动化或者自动控制专业,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国防科委的钱学森的倡议和支持会导致数学所的关肇直来组建新的研究室?在中国兴起研究系统控制的过程中,关肇直起了什么作用?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关肇直.  相似文献   

5.
<正>阳名珠同志1933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1956年9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师从数学家关肇直和田方增,从事泛函分析理论及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1962年9月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两年后调回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工作,1964年9月至1966年4月参加河南信阳农村"四清"运动,1969年9月下放  相似文献   

6.
正半个多世纪以来,吴先生直接从事教学的时间不算很长。1951年一回国他就到了北京大学,这是他前一年应江泽涵先生的邀约定下的安排;次年冬才调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58年热火朝天的形势下,中科院办起了中国科技大学,自主培养学生,他又去到科大教学。先是担任力学系等外系的微积分课程,60学年开始,他紧接华罗庚、关肇直之后,担负起数学系这一年级"一条龙"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了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1985年秋冬交替的一个周末,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以名誉教授的身份应邀到河南师范大学讲学.当时我在数学系读大三.有幸受教于著名数学家,使我终生难忘.没想到,从此一别直到1996年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先生.今逢先生诞辰70周年,特作此文,以慰先生英灵.  相似文献   

8.
<正>1977年9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出"中国科学院试办研究生院"的消息.这是继恢复高考后的又一重磅炸弹,在我们这批因文革未能完成学业的老五届中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特别是清华留校的,号称八百子弟兵的新工人,文革开始时都是一、二年级的低班生,留校后又受到更多清华文化氛围的熏陶,更是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当时自己在数学教研组,原本就喜欢数学,自然最心仪的就是数学所了.首届招生简章就登在人民日报上,招生专业,导师按所排列.第一个就是数学所,而第一个导师及专业就是关肇直及控制论专业.我出身焊接专业,数学所于我恰似癞蛤蟆之想,更遑论关先生和与我毫无渊源的控制论了.只是当年清华数学教研组招了十数名各系调来的新工人,入组后曾经培训八、九个月,当时称培训班.我在培训班表现突出,曾免试提前结业,去教当时清华唯一的由五个系(工物、  相似文献   

9.
<正>史济怀先生1935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湖州.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9月分配到刚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原名应用数学系)任教,工作至今,已从教57年.史济怀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多复变函数空间理论"研究的数学家,在这一领域耕耘几十年,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学术影响.他于1991年发表在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相似文献   

10.
<正>伍卓群先生1930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市, 1944年在湖南宁乡花明楼靳江中学读书, 1945年初家乡沦陷,后又分别在湖南湘潭韶山复兴中学和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读书. 1950年7月就读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数学系. 1952年7月,由于院系调整,转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数学系. 1954  相似文献   

11.
<正>关肇直(1919-1982)出生于天津,原籍广东南海。1936年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转入燕京大学数学系。1941年燕京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42年后,他在南迁成都的燕京大学时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运动。1946年6月返回北平转到北京大学任教,并于1947年加入共产党。同年考取公费留法,在巴黎大学Poincaré研究所在著名数学家Fréchet指导下,研究泛函分析,同时担任中共旅法总支委员。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文化革命结束之后,我于1978年从工厂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成为关肇直先生的研究生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关先生于1982年去世后不到一年,我就离开中科院到苏州大学任教.虽说在中科院的时间不长,聆听关先生的教诲的机会也不很多,但这一段经历对我却有重大的影响.在我的心目中,关先生就是将数学理论与应用密切结合的最光辉的典范.我在苏州大学的工作期间,除了讲授数学基础课程和编写教材之外,也尽可能做一些科学研究工作.本文是我与生物学有关的工作回忆,并以此纪念关先生的诞辰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3.
<正>林群先生1935年7月15日生于福建福州.1956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之后便来到中国科学院,先后在数学研究所(1956至1979年)、系统科学研究所(1979至1999年)以及1999年后合并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林群先生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  相似文献   

14.
刘正经教授与中等算学月刊熊全淹(武汉大学数学系430070)中等算学月刊自1933年至1937年共出了5卷,影响颇大,距今已半个世纪.我于1930年进入武汉大学数学系,一直没有离开.刘正经先生创办该刊的前前后后,我最清楚.兹将我所了解的情况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正1981年我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调到了刚成立不久的应用数学系,开始接触当时还是副系主任的萧先生,自那时起和萧老师共事34年。他真心实意地为发展我国的应用数学事业花费了大半生精力,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当时搞的第一个"大"项目是用计算机识别心电图。这是一个非常"应用"的课题,看不到和传统数学有什么瓜葛。从我们申请经费到研究工作的细节都得到萧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他主张把最好的研究生分配给我们组;他兴致勃勃地参加给"病人"取心电图,自己还亲身客串了一回"患者"被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据说数学家泊松说过:人生两大幸事,一是学数学,一是教数学。怎么学、怎么教?一般人光靠自己苦苦摸索可能会走弯路,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我向关肇直先生学泛函分析。他在法国跟泛函分析的一位祖师爷Frechet学。有一次在路上我问他: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主编、著名数学家、控制理论专家关肇直教授,不幸于1982年11月12日病逝。我们撰写此文,以表示我们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关肇直教授生于1919年,原籍广东省南海县,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助教、讲师。他在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 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组建于2000年6月,现任院长为郭震教授,党委书记为代龙副教授。数学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师范学院数学系,创建于1938年8月,与西南联大同时在抗战的硝烟中诞生。首任系主任为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先生(杨振宁先生之父),教师由西南联大数学系教师兼任,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江泽涵等曾执教于该系。1946年联大三校北返,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杨武之教授留任数学系主任,同时留下的还有在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关肇直先生,1992年11月12日已离去我们十年了。在关肇直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谨以这篇短文,向他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关肇直先生1919年2月13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广东省南海县)。1936年考入清华  相似文献   

20.
<正>钱敏先生1927年3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4年到1948年在金陵大学和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约四年,于最后一年转入数学系,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51年至今,先后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曾任中国数学会《数学进展》主编.钱敏先生一生的研究兴趣是在数学物理.他早年专攻泛函分析和线性算子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概率论和动力系统两方面,其对应的物理问题是统计力学的非平衡定态问题及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