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采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氢气程序升温脱附和氧滴定等技术对浸渍法制备的r-Al2O3负载铜/铁费-托合成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铁以无定型状态处于催化剂载体表面;铁和r-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铁氧化物的还原变得困难,还原度较低.少量铜促进了Fe2O3向Fe3O4的还原,降低了该还原过程的起始温度,增大了铁的还原度,增加了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但随着铜含量增大,铜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反而抑制了铁氧化物的还原和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采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氢气程序升温脱附和氧滴定等技术对浸渍法制备的γ-Al2O3负载铜/铁费-托合成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铁以无定型状态处于催化剂载体表面;铁和γ-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铁氧化物的还原变得困难,还原度较低.少量铜促进了Fe2O3向Fe3O4的还原,降低了该还原过程的起始温度,增大了铁的还原度,增加了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但随着铜含量增大,铜铁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反而抑制了铁氧化物的还原和催化剂对氢气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3.
Zr O2改性对 Cu O /γ-Al2 O3催化剂结构及 TPR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 XRD、 XPS、 T PR和 TG等技术研究了 Zr O2的改性对 Cu O /V-Al2O3催化剂的结构及还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 Zr O2对 V-Al2 O3的改性会削弱表面铜物种与 V-Al2O3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V-Al2O3表面的活性铜物种的数目增加 ,并有效地促进该铜物种的还原 ,从而提高了 Cu O /V-Al2O3催化剂对 CO 的氧化活性 .  相似文献   

4.
在色谱-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CuO/CeO2、CuO/γ-Al2O3及CeO2改性的催化剂对NO+CO的反应性能,并用TPR、XRD、XPS、BET和NO-TPD等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铜物种在两种载体(CeO2和γ-Al2O3)上的价态(Cu2+和Cu+)、分散状态和吸附特性有关.TPR实验显示CuO在CeO2上存在两种还原物种,而在γ-Al2O3上只有一种还原物种.XPS检测表明CuO/CeO2的Cu2p3/2结合能值与Cu2+和Cu+的标准结合能基本吻合,而CuO/γ-Al2O3的Cu2p3/2结合能值接近或略低于Cu2+的标准结合能. NO-TPD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载体表面的NO脱附峰温,而CuO/CeO2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CuO/γ-Al2O3表面的NO脱附峰温,说明NO在CuO/Ce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CuO/γ-Al2O3,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载体.  相似文献   

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掺杂的Mn-Ce-O复合氧化物固溶体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程序升温还原等表征技术考察了上述催化剂的结构和还原性能,并将其应用于甲醛的催化燃烧反应.结果表明,铜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0%CuO时,催化活性最好,这主要与催化剂中CuO以高分散、非晶相存在形态,以及萤石型结构的复合氧化物Cu-Mn-Ce-O固溶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固溶体生成所形成的表面晶格氧缺陷提高了对氧的吸附和活化能力,增加了Cu-Mn-Ce间的协同相互作用,改善了催化剂中铜和锰的分散,促进了复合氧化物表面晶格氧的还原.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多孔硅胶(SiO_2)负载钒磷氧(VPO)催化剂VPO/SiO_2,用于催化3,4-及2,6-二氯甲苯氨氧化制备3,4-及2,6-二氯苯腈.实验结果显示,SiO_2载体可以提高VPO催化剂的活性.采用低温N_2吸附法、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空气程序升温氧化(air-TPO)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讨SiO_2载体提高VPO催化剂活性的原因.研究表明,SiO_2载体可以提高VP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使VPO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变,更有利于活性物种的形成;同时强烈改善VPO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更有利于活性中心还原-氧化循环过程的完成,从而有利于其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负载量的改性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一个常压连续固定床反应器中测试了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其中包括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空速.并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Fe的负载量为1%,反应温度为300?C,乙醇质量空速为3.16 h-1时乙醇转化率和乙烯选择性分别达到99.88%和99.76%.  相似文献   

8.
在色谱—微反实验装置上考察了CuO/CeO2、CuO/γ—Al2O3及CeO2改性的催化剂对NO CO的反应性能,并用TPR、XRD、XPS、BET和NO—TPD等技术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铜物种在两种载体(CeO2和γ—Al2O3)上的价态(Cu^2 和Cu^ )、分散状态和吸附特性有关.TPR实验显示CuO在CeO2上存在两种还原物种,而在γ—Al2O3上只有一种还原物种.XPS检测表明CuO/CeO2的Cu2p3/2结合能值与Cu^2 和Cu^ 的标准结合能基本吻合,而CuO/γ—Al2O3的Cu2p3/2结合能值接近或略低于Cu^2 的标准结合能.NO—TPD实验表明催化剂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载体表面的NO脱附峰温,而CuO/CeO2表面的NO脱附峰温低于CuO/γ—Al2O3表面的NO脱附峰温,说明NO在CuO/CeO2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CuO/γ-Al2O3,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活性大于载体.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 ZSM 5、Cu beta、Cu USY和Cu SAPO 34四种铜改性分子筛催化剂,并评价了各个催化剂的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 SCR)性能,同时通过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 TPR)、CO吸附红外(CO DRIFTS)、原位红外(In situ FTIR)等实验技术研究了不同Cu zeolite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NH3 SC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 ZSM 5和Cu beta在150 ℃时NO转化率可达到80%左右,表现出优异的低温活性,并且催化剂的温度窗口很宽,在170~400 ℃内都能够将NO完全转化.这很可能与这2种催化剂拥有较低的起始还原温度和较高的Cu+物种含量有关.原位红外研究表明,NH3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位(Cu n+位)和Brnsted酸位上,进而参与SCR反应,且吸附在Lewis酸位上的NH3物种有更高的低温NH3SCR活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选择氧化制取对频丁基苯甲醛的催化剂,采用O2-TPD、TPR表征技术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氧和晶格氧的热脱附性能以及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助剂Cu、T1的添加对催化剂表面氧性质影响较大,并发现催化剂的表面氧性质与其反应性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无模式等转化率法和多元非线性回归法及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Ca(H4C6OHCOO)2.2H2O在空气中热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第2步分解为两步连串反应,反应模型为CnB→Fn;第3步分解也为两步连串反应,反应模型为D4→Fn;第4步分解反应为简单一步反应,反应模型为Bna,即指数为a的自催化n级反应.并分别得到了第2至第4步分解反应的动力学三因子.  相似文献   

12.
分散剂对用CVD法生产的阵列式碳纳米管的分散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加入十二烷磺基酸钠(C12H25SO3Na)分散剂能有效的促使碳纳米管的分散,避免大规模团聚。分散剂的浓度对分散性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O.4g/L浓度的分散剂能使得分散效果最佳,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不利于碳纳米管分散。  相似文献   

13.
以人的原癌基因c myc和抑癌基因p53的cDNA为探针,经Southern杂交证明,它们在大麦基因组中存在同源序列.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一步对大麦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在大麦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p53有3个位点被检出,分别位于2L(第二染色体长臂)、2S(第二染色体短臂)和6L上,相应百分距离为84.27±0.75、46.24±15.44和19.23±0.53;c myc有2个位点被检出,分别位于5L和3S上,百分距离相应为75.90±6.62和47.63±5.20.利用改进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使异源单拷贝或低拷贝基因在大麦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出现信号的检出率达到了3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此文以本单位购置的GMX-HPGe(MAMMA-X^RHigh-Purity Germanium)探测器为例,对这种新型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测试与使用,以及日常维护和注意事项做一简述和探讨,供使用此类探测器用户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托布津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甲基托布津与Cu^2 在氨水中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沉淀,再经离心分离后,移取上清液,通过与显色剂5-Br-PADAP在乳化剂OP增敏作用下显色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建立了测定甲基托布津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检出范围为(0-3.1mg/25mL),并做了回收率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的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羞热分析(DTA)和热重分析(TG)测定了碱式碳酸铜Cu3(OH)2CO3在空气中的热分解曲线,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碱式碳酸铜热重分解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碱式碳酸铜在空气中分解生成粒径约为10nm的CuO,用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FWO)法求取了Cu2(OH)2CO3热分解的活化能为175.53kJ/mol,并用多元线性回归给出了分解过程的可能机理函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r不同浓度Pb^2+对盐藻生长的胁迫作用及外源10mmol/L Ca^2+、La^3+对Pb^2+胁迫的影响。Pb^2+抑制盐藻的生长,其抑制程度与Pb^2+浓度成正相关;外源Ca^2+在初期可缓解Pb^2+对盐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后期加重Pb^2+对盐藻生长的抑制;La^3+处理加重Pb^2+对盐藻生长的胁迫作用。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外源Ca^2+内流参与盐藻对Pb^2+胁迫的适应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程序升温分解气相色谱(TPD-GC)为主要分析手段,配合红外,差热热重、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地研究稀土草盐酸在氢气气氛中热分解机理,得到一些有兴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ab initio计算方法,采用STO-3G基组,对二硝基卤代甲烷CH_2(NO_2)_3(1),CF_2(NO_2)_2(2);CCl_2(NO_2)_2(3)等分子作了单点计算,研究其旋转势能.全构型优化研究了五个具有对称性构型的结构和稳定性,并作了理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沉淀法制备了用表面包覆Cu(OH)2的纳米TiO2光催化剂,以甲基橙为待降解的模型化合物,研究了Cu(OH)2的包覆量、光催化剂的用量、pH值等因素对Cu(OH)2/TiO2复合纳米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OH)2的包覆量为0.05%(铜、钛原子百分比)时,该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最高,约为未改性TiO2光催化剂的6倍,且在比较宽的pH范围内(3.0~7.0)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强的矿化能力以及较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