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单阀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并联,设计了双路采样逆向洗脱在线分离富集系统,该系统与原子吸收导数测量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线分离富集.导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水中Cr(Ⅲ)和Cr(Ⅵ),导数仪用2mV/min档位,富集lmin时,分析速度为60样/h,测定Cr(Ⅲ)和Cr(Ⅵ)的特征浓度分别为0.448μg/L和0.793μg/L(相当于1%导数吸收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90和0-180μg/L;对浓度分别为10、20μg/LCr(Ⅲ)和Cr(Ⅵ)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5%和2.85%;检出限分别为0.855和1.7lμg/L.该法对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在94.7%.104%之间。  相似文献   

2.
内装活性氧化铝(碱式)和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微型柱流动注射在线富集分离水体中的铬(Ⅲ)和铬(Ⅵ),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检测。微型住可同时富集两种价态的离子,分别用1mol/L的NH4NO3和HNO3洗脱Cr(Ⅵ)和Cr(Ⅲ)于喷雾器中。进样时间25s,铬(Ⅵ)和铬(Ⅲ)的富集倍数分别为11倍和20倍,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在90%~106%之间;分析速率为50个样/h;铬(Ⅵ)、铬(Ⅲ)的检出限(3δ)分别为1.5μg/L和0.7μg/L;相对标准偏差(50μg/L)分别为1.9%和2.6%。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阀双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并联,设计了双路采样逆向洗脱在线分离富集系统,该系统与原子吸收测量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线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水中Cr(Ⅲ)和Cr(Ⅵ),富集1min时,分析速度为60样/h,测定Cr(Ⅲ)和Cr(Ⅵ)的特征浓度分别为6.08μg/L和11.58μg/L(相当于1%吸收),线性范围分别为0~1.0μg/mL和0~2.0μg/mL,对质量浓度为100μg/L的Cr(Ⅲ)和Cr(Ⅵ)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和3.0%、检出限分别为8.70和10.8μg/L。该法对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在94.5%~104.3%之间。  相似文献   

4.
范哲锋 《分析化学》2003,31(9):1073-1075
研究了活性氧化铝对Cr(Ⅲ)和Cr(Ⅵ)分离富集的性能,建立了流动注射(FI)-在线微柱分离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水中微量Cr(Ⅲ)和Cr(Ⅵ)的分析方法。优化了流动注射测定的条件,进样频率为60/h;检出限(3σ):Cr(Ⅲ)为0.8μg/L,Cr(Ⅵ)为0.6μg/L;线性范围为5-600μ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4%;回收率为94.0%-102%。  相似文献   

5.
铬的化学形态分析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有关痕量元素形态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领域的活跃领域之一,是分析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同一元素不同的化学形态导致不同的环境毒害、生物效应和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铬是VIB族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 0.010%~0.011%,分布广泛.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各种优质合金,也广泛用于皮革、印染、电镀等工业,受腐蚀后以各种排放液进入环境.铬有多种价态,最常见的是三价和六价.研究表明,铬表现为必需元素还是有害元素,其价态起决定性作用.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正常糖脂代谢所不可缺少的,缺铬会引起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六价铬由于其氧化性和对皮肤的高渗透性,毒害很大,被确认有致癌作用.铬形态分布也影响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因此铬的形态分析在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生理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铬(Ⅲ)和铬(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铬 (Ⅲ )和铬 (Ⅵ )测定有若干报道 ,但大多数是分离后分别进行测定[1,2 ] ,或先测定出铬 (Ⅲ )或者铬 (Ⅵ ) ,然后通过氧化或还原测出铬的总量 ,再用差减法求出另一个价态铬的含量[3 ] ,这些方法比较麻烦 ,且在处理过程中易导致价态的改变 ,文献 [4]曾研究利用铬 (Ⅲ )与EDTA反应 ,可在铬 (Ⅲ )存在下光度法测定铬 (Ⅵ ) ,并指出同时测定铬 (Ⅲ )和铬(Ⅵ )的可能。文献 [5 ]也对此进行了研究 ,采用先进仪器 ,用最小二乘法 ,建立了多元校正 紫外 可见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铬 (Ⅲ )和铬 (Ⅵ )的方法。此法虽解决了吸收光谱重叠问题 ,…  相似文献   

7.
活性氧化铝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铬(Ⅲ)和铬(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内装活性氧化铝的微型柱流动注射富集分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l-FAAS)测定水体中μg/L级的Cr(Ⅲ)、Cr(Ⅵ)。用0.2mol/L氨水将活性氧化铝转为碱式以吸附Cr(Ⅲ),1mol/L硝酸洗脱;用0.01mol/L的硝酸将活性氧化铝转为酸式以吸附Cr(Ⅵ),0.2mol/L的氨水洗脱,洗脱液直接送到喷雾器中。进样30s,浓度富集25倍。两种价态离子的校正曲线浓度范围在1~50μg/L之间,检测限分别为0.6和0.7μg/L,样品分析速率为60样/h。研究了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实际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在85%~105%之间。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铬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10年来国内外在环境中铬形态方面的分析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内容包括样品预处理、分离富集方法和样品检测方法(引述文献61篇).  相似文献   

9.
汞的形态分析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汞的分离富集出发,按测定方法分类,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汞的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引用文献68篇)。  相似文献   

10.
电镀废水中三价铬和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种可分别同时测定电镀废水中三价铬和六价铬含量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同一样品溶液中分别于540nm和350nm处同时测定Cr(Ⅲ)和Cr(Ⅵ)的吸光度,在控制酸度的条件下,由于两组分不相互干扰,通过线性方程分别可求出组分中的含量。Cr(Ⅲ)在8.85×10^-7~1.54×10^-5mol/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回收率为99.6%,100.2%;Cr(Ⅵ)在9.23×10^-57-1.15×10^-5mol/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回收率为97.0%-101.1%。该法与传统国标法相比,操作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1.
硒化合物的形态分析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硒的毒性和营养功能不仅与其总量有关,而且与其存在的化学形态有关,因此,硒的形态分析对于了解不同形态的硒化物在生物体和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硒化合物的不同形态和分析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2.
砷的形态和痕量分析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1993年来砷形态和痕量分析研究新进展,包括分离、测定方法的进展情况,引用相关文献70篇。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中无机铬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对近年来环境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中无机铬的形态分析进展及有关分析方法的现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镉的吸光光度法分析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结构和种类的显色剂及样品的预处理对镉的吸光光度法测定的近年来的进展进行综述(引述文献76篇)。  相似文献   

15.
食品添加剂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食品添加剂分析的研究状况。内容包括食品中的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抗氧化剂、漂白剂和发色剂等(引文71篇)。  相似文献   

16.
国内光度法测定铬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1996年以来国内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方法、反应条件和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痕量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痕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发展速度很快,90年代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等离子体激发原子发射作为检测器得到广泛应用,HPLC与石墨炉AAS接口技术得到完善解决,一些灵敏而复杂的联用系统如双检测器等也逐渐得到迅速发展。文中对形态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及形态分析在环境监测、职业健康、医学及营养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引用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18.
砷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近年有关砷的形态分析的进展作了综述。对新的分离方法,如毛细管电泳法、氢化物发生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给予了较多的注意,还对各种测定方法作了对比和讨论(引述文献79篇)。  相似文献   

19.
人工神经网络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铬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二溴苯基荧光铜-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乙醇显色体系中,应用三层人工神经网络解析Cr(Ⅲ)和Cr(Ⅵ)的吸收光谱,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Cr(Ⅲ)和Cr(Ⅵ)。Cr(Ⅵ)和Cr(Ⅲ)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287 mg·L-1和0~0.131 mg·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580=1.13×105L·mol-1·cm-1和ε576=8.96×104L·mol-1·cm-1。使用改进的BP网络,避免了网络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陷入局部极小点,并提高了其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经合成样品和实际样品分析,考核了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