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疼痛引起的丘脑束旁核单位放电,可以被直接电刺激中央中核所抑制,抑制的后效应长达数分钟之久。为了产生抑制效应,所用刺激的最佳频率为每秒4—8次。每一刺激脉冲所产生的抑制时程为100—170毫秒。示波器记录分析结果表明,束旁核放电抑制的出现需要一个长达10—20毫秒的潜伏期,这远远超过了密切相连的两核团间直接传导所必须的时间。因而推想,抑制效应的形成和传递,可能牵涉到一个较复杂的神经原迴路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A辑》1977,20(6):615-624
为了探讨针刺麻醉过程中镇痛作用的神经机制,在142只猫体上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以伤害性刺激刺激下齿槽神经或牙髓,用玻璃微电极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记录到两种类型的痛敏细胞的放电。观察到穴位电针或直接刺激神经干对其中一种细胞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三叉神经核在针刺镇痛效应中具有作用。并用药理学方法对上述电针的镇痛效应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此镇痛效应主要是通过突触前抑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家兔的延脑内侧网状结构的巨细胞核,对于丘脑中央外侧核区痛敏神经原诱发放电有显著的抑制性影响。在32个痛敏神经原中,有15个出现抑制效应,表现为诱发放电的消失或放电的潜伏期延长、频率降低、串长缩短,3个出现易化效应,表现为放电的潜伏期缩短、频率增高、串长增长,其余14个则没有影响。 在26个痛敏神经原上同时比较了延脑网状结构刺激和电针刺激对诱发单位放电的影响,表明这两种制约刺激的效应在性质上十分相似,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这些结果提示延脑内侧网状结构的巨细胞核可能是传递针刺镇痛信号的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观察了重复刺激传入神经对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猫脊髓腰段背外侧索纤维(可能是脊颈束纤维)活动的抑制效应。 重复刺激前后肢的皮肤或肌肉神经、电针或手针刺激穴位都可产生抑制效应,抑制作用在重复刺激开始时较强,以后逐渐减弱消失,当伤害性刺激施加于后肢时,重复刺激后肢神经的抑制作用显著地较刺激前肢神经强, 我们还刺激了传递由强电脉冲刺激引起的“伤害性”传入信号的同一神经,观察对背外侧索纤维的抑制效应,大多数背外侧索纤维的反应受到抑制,其抑制效应比刺激其他传入神经引起的为强,刺激传入神经中全部A纤维的抑制效应比只刺激Aβγ纤维的要强。 对这两种刺激引起抑制效应的可能不同的机制作了推测,讨论了脊髓的整合机制在针刺镇痛中可能有的意义,认为本文所描述的各种传入冲动在脊髓中的相互作用可能在针刺镇痛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70个猫的脊髓背角痛敏神经元和5个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上,观察到:1.外源性地电泳去甲肾上腺素(NA),可以明显地抑制痛敏神经元的诱发或自发放电.刺激延脑下部的去甲肾上腺能Al核团,或注射NA的释放剂苯丙胺,或针刺“足三里”都可获得与电泳NA相类似的结果;2.5-羟色胺(5-HT)对痛敏神经元的诱发性痛放电有抑制作用,其作用类似NA,但常能增强其自发放电;3.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对上述因素的反应也类同于痛敏神经元;4.电泳NA,刺激Al核团,注射苯丙胺或刺激深部肌肉组织均可兴奋痛抑制神经元的活动.提示下脑干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核团,可能是构成脊髓痛反射活动的下行性负反馈通路的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6.
鉴于脑内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是通过突触部位神经介质的释放而实现的,因此神经介质必然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脑室灌流方法与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研究家兔在清醒状态下针刺时脑内5-HT释放和痛觉之间的动态关系。先后在48只家兔上观察了脑室注射3H-5-HT后,脑室灌流液中5-HT释放和痛阈变化,发现针刺组18只家兔中半数以上在针刺提高痛阈的同时5-HT释放增加,而对照组、吗啡组及手握后肢均不增加5-HT释放。这一结果表明针刺时脑内5-HT能神经原被激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在针刺对内脏传入信号的抑制效应中,下行性抑制是否参与的问题。在麻痹的清醒猫的皮层眶回记录由刺激内脏神经引起的诱发电位,并用计算机叠加,这种诱发电位可被电针所抑制,切割脊髓下行抑制通路(位于背外侧索)后,后肢或前肢电针抑制眶回诱发电位的效应均大为减弱,由于前肢传入纤维在切割水平(第3—4胸段)以上进入脊髓,针刺信号至脊髓以上结构的神经通路可确保完整。损毁桥-延脑内侧网状结构中主要包含中缝大核的区域,电针抑制效应同样减弱,以上结果表示由针刺所激发的脊髓以上中枢(很可能是中缝大核)的下行冲动,在脊髓水平抑制了内脏传入信号的向上传递。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玻璃微电极从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左峡核细胞外记录了125个单位的视觉反应,并用钴染色法标记出101个电极尖端位置,以便重建峡核内的视野图。在所记录的单位中,80%对静止光点显示给光(ON)-撤光(OFF)反应,许多单位对通过其感受域的黑、白目标的运动有方向选择性。所有钴标记点都在核内,表明峡核本身是蛙视觉系统的一个局限部分。在峡核内有一个视野投射圈。整个对侧半视野和同侧半视野的鼻侧40°呈区域对应地投射到峡核上。核内的无细胞带是对侧半视野与同侧半视野的分界线,它的背侧是对侧视野代表区。上视野投射到核的嘴半部、尾半部的中央和内腹部分。下视野的代表在尾半部的背部和外侧部。在峡核里观察到15个双眼单位,其中13个主要被对侧眼兴奋,2个几乎同等地被两只单眼兴奋。标记成功的14个双眼单位主要位于峡核嘴半部的髓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