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淀粉和聚乙烯二者极性差别很大,如何提高淀粉/聚乙烯共混物降解塑料中两相的相容性是此项研究的技术关键.采用添加增容剂[1],或进行淀粉疏水改性[2],或对聚乙烯进行亲水改性[3]的办法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在提高相容性研究的基础上,又添加油酸和有机铁...  相似文献   

2.
<正> 对高分子-高分子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人们一般局限于均聚物-均聚物,均聚物-无规共聚物共混体系,对于均聚物-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分相过程很少涉及。原因其一是很难找到具有临界相行为的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共混体系,其二是嵌段共聚物存在微相分离,使得宏观相分离动力学过程研究变得复杂。Paul的工作似乎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利用DSC、DMA、TEM和XPS对[PSF-PDMS-PHS]n/PSF共混物的相容性及表面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DMS在共混物表面的富集与PSF均聚物和[PSF-PDMS-PHS]n中硬段的相容性有关;PDMS在相容的共混物体系表面的富集与对应的多嵌段共聚物组成基本相近;不相容共混物体系表面PDMS的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当共混物本体中有机硅含量从1%增至5%,表面层PDMS的含量迅速增加,可达到嵌段共聚物中PDMS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双水相新体系及其对卟啉、染料的萃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混合形成的双水相[1,2]是水相分离技术中的一个新分支.ZHAO等[2]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过量的体系分别称为阴阳离子双水相.由溴化十二烷基三乙铵(C12NE)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组成的阳离子双水相对蛋白质[1]、酶[3]、氨基酸[4]和卟啉[5,6]等的萃取分离已有报道.与阳离子双水相比较,阴离子双水相分相时间慢,其萃取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在详细研究了SDS-C12NE阴离子双水相的基础上,将全氟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全氟辛酸钠(SPFO)引入这类水相分离体系…  相似文献   

5.
多相高分子共混物熔体中微区的发展机理,决定着体系的最终相结构.所以研究共混物熔体或溶液中的微区聚结机理已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必要.作者先前的研究工作表明[1~6],通过简单共混得到的均匀共混体系(如PP/EVAc),在一定的退火热处理条件下,会自组织形成梯度相结构,即分散相粒子尺寸及其浓度从样品中心到表面逐渐增大.作者认为,这一结构的形成主要与基板对共混体系粗化过程的影响作用有关.初步认为是由于体系分散相聚结过程中,共混组分对基板的选择性浸润析出而导致了这种特殊的结构,亦可称为基板诱导相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和动态流变方法研究了通过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等规聚丙烯/乙丙橡胶共混物(iPP/EPR)的相分离行为与黏弹行为.依据Cahn-Hilliard-Cook理论分析了熔融共混和溶液共混法制备的质量比为60/40和40/60的iPP/EPR共混物在恒温相分离早期的动力学,发现熔融共混iPP/EPR具有更大的表观扩散系数(Dapp).相分离中后期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区尺寸增长程度相同时,熔融共混试样所用时间更短.表明熔融共混iPP/EPR试样具有更快的相分离速率.动态流变测试结果表明,与溶液共混相比,熔融共混试样具有更快的松弛速率.考虑到相分离过程实质是由高分子链的运动与扩散所控制,两种方法制备的iPP/EPR共混物相分离速率的差异应归于其分子链运动能力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及相分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和相分离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理论,影响相容性的因素及改善和相容性的方法和表征相容性的手段。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机理制约着材料的性能,旋节分离和成核-增长相分离分别形成不同的形态结构。旋节分离和成核-增长相分离所对应的动力学过程是不同的,散射光强与相分离时间分别满足指数和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粒子填充聚合物共混物的广泛运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除了研究粒子在聚合物中的分散外,关于粒子对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分离影响也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粒子的尺寸,粒子的表面处理以及粒子含量对聚合物共混物相分离热力学以及动力学有重要影响.由于粒子对聚合物组分的选择吸附、聚合物分子对粒子的润湿作用、填料对聚合物相区生长的阻碍导致了聚合物共混物-填料体系相行为的复杂性.本文扼要地综述了聚合物共混物-填料体系相分离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验结果,介绍了粒子对相分离的影响因素,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PA6/PET共混体系的X射线衍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宽角X射线衍射分析,考察尼龙6/PET共混体系的结晶态,表明在共混物中尼龙6和PET是各自结晶的,即晶相分离的。研究了结晶条件,组份比等对晶态结构的影响,发现共混体系相对结晶度低于纯组份的算术加和,说明共混体系的结晶相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的干扰,使结晶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催化性能的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并显示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1].研究表明,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对氢化[2,3],不对称偶联[4],烯烃的聚合[5]等都有优异的催化性能.我们也发现C60Pt(PPh3)2和C60Ptn是高效...  相似文献   

11.
圆环上的无规行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半径为R的圆环上的无规行走问题,给出了n步末端向量的几率分布ω(θ,n)和均方末端距2>的数学表达式,发现当R2》nl2时,2≈nl2即还原为一维直线上无规行走的结果;而当r2《nl2时,2>≈π2r2/3.还计算了平均末端距<|r|>及k阶矩k>和半径R的关系,同时作了简单的物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苯乙烯(S)-马来酸酐(Ma)共聚物(SMa)与聚碳酸酯(PC)熔融共混的高分子合金(PC-SMa),其流动性优于PC,较易注射成型,又有优良的韧性和耐热性,成本较低,近年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研究PC/SMa相界面对了解该体系棚容性有重要意义。本文用Dobkowski模型研究PC-SMa的棚界面,并和电镜观察的结果进行了对照。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共混物梯度相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界面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高分子共混物内部引入不同的第三相界面,系统地研究了退火热处理条件下该界面对于共混物梯度相形态形成的影响.对具有一定初始粒径的共混物体系或初始近似为均相的共混体系,在第三相界面的诱导下,均能形成梯度相形态.探讨了诱导界面间距与体系相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两个诱导界面间距小于所生成梯度层厚度的两倍时,梯度结构趋于交叠.继续减小诱导界面间距,则梯度结构趋于消失,诱导界面间共混物中分散相粒子快速长大,界面的诱导作用遍布整个样片,证实了我们所提出的“高分子共混物中二维条件下界面诱导加速分散相粒子粗化凝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选择性系数KijPot是衡量电极性能的重要参数。电位选择性系数规律已经有过讨论[1-3]。本文将对流动载体膜阴离子选择电极电位选择性系数与阴离子结构参数(z/r2)j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紫杉醇衍生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对98个紫杉醇衍生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其活性的立体能与静电能之比为61.6/38.4.进一步分析表明,C-13侧链基团的改变对其活性影响较大,尤其是2'-OH对保持活性是至关重要的;而母环其它位置取代基的改变对活性影响较小.该模型交叉验证rcv2=0.714,非交叉验证r2=0.901;以此模型对验证组10个化合物活性进行预测,rpred2=0.812,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对紫杉醇的改性或新类似物的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卞华  秦宇  虞成华  张凯  王承平  林毅侃  杨保刚  葛宇 《色谱》2019,37(2):162-176
建立了畜禽肉中兽药抗生素的复合式预处理方法,同时对8大类120种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净化,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其进行准确的筛查分析。样品经Na2EDTA-Mcllvaine缓冲液溶解分散,由1.5%(v/v)甲酸乙腈提取,采用Oasis PRiME HLB通过式固相萃取、正己烷液液萃取两种方式先后对提取液进行净化。目标物在Atlantis® T3色谱柱(100 mm×2.1 mm,3 μm)上,以乙腈和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在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考察了不同pH条件的提取溶剂和不同净化方式对目标化合物回收率的影响并优化其条件。所建立的方法确保120种兽药在1.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 0.9953,其中89种化合物的r2 ≥ 0.9990。7种化合物的定量限(LOQ)为10.0 μg/kg,21种化合物的LOQ为5.0 μg/kg,其余92种化合物的LOQ均≤ 2.0 μg/kg。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1.5%~109.2%,相对标准偏差为0.6%~15.3%。该方法灵敏高效,回收率优良,重复性稳定,适用于畜禽肉中多种抗生素药物的同时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界面张力往往随时间而变,难以测得平衡界面张力J。Kloubek[1]曾应用经验式:1/(δH2Ot)=b/(At1/2)+1/A,以[1/(δH2Ot)]对1/t1/2作图外推求得溶液的平衡表面张力,但所得结果仅与文献值大致相符。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该经验式的由来,以及产生偏离的原因,并寻求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aloe emodin were optimized via selective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phase extraction.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was prepared from the functional monomer, methacrylic acid and a mixture of ethanol/dodecanol(90/10, volume ratio) as porogen. It overcomes the common problems of imprin-ting biological polar compounds and shows high selectivity compared favorably with those of non-imprinted polymer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18 and silica cartridges in similar aloe emodin tests. Good linearity was obtained between 0.002 and 2.5 mg/mL(r2=0.998) 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below 3.3%.  相似文献   

19.
The coarsening process of the droplets in a two-phase polymer blend (PP/EVAc) was studied under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conditions using a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computer image analyz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ree-dimensional conditions the growth of the droplet's radius with time follows r(3) approximately t(1.01), corresponding to the evaporation-condensation theory of Lifshitz-Slyozov, r(3) approximately t, while under two-dimensional conditions the growth law is r(3) approximately t(1.31). The growth rate of the droplets under two-dimensional conditions is faster than that under three-dimensional conditions. This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an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wetting effects) between the substrates and polymer blend. The existence of the interface promoted the coarsening process of the polymer blend under two-dimensional conditions. Copyright 2001 Academic P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