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种杂草对重金属的超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针对目前植物修复中Cd—Cu—Zn—Pb复合污染的超富集植物缺乏研究,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对东北沈阳地区9科18种田间杂草植物进行其积累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e)、龙葵(Solanum nigrum)地上部Cd和Zn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地上部Cd和Zn的含量大于根部Cd和Zn的含量,具备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杂草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大小无关,它们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超积累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之一,超积累植物能超量吸收和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其体内重金属含量是一般植物的100倍以上,超积累植物修复是植物修复技术的关键。介绍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特征、物种资源和开发现状,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基本类别和概念。归纳总结了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八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并从全球已发现的500多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中浅析了其地域和科属分布特点。根据这些特征归纳出了三种常见的超积累植物找寻方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山西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根据超积累植物可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提出了利用超积累植物防治山西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含义以及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植物修复技术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某些提高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效率的途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缺铁条件下对重金属Cd(Ⅱ)的吸收与积累,选择龙葵,西红柿,玉米和小麦为试验材料.主要考察了缺铁条件下4种植物对Cd(Ⅱ)的积累、重金属Cd(Ⅱ)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缺铁处理的4种植物生物量低于相应的加铁处理,富集的Cd(Ⅱ)高于相应的加铁处理,转移系数与富集系数高于加铁处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铁条件下根系环境产生的变化,有助于植物对Cd(Ⅱ)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概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概念、特点,综述了近年国内植物修复主要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目前尚存在的某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是治理污染土壤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的原理、类型与技术以及植物修复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筛选种质资源,以《四川植物志》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探讨了四川省超积累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及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超积累植物有139种,隶属于48科117属,其中入侵植物13种;这些超积累植物的生活型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可富集Pb、Cd、As、Cu、Mn、Zn、Al、Cr等重金属,其中以富集重金属Pb和Cd为主;四川省超富集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复杂,科的分布区类型有4个类型3个亚型,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类型和14个亚型,科和属的区系特征均表现出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世界分布是四川省超积累植物的主要区系成分.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超积累植物种类丰富,生活型复杂,区系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对植物提取、植物钝化和植物挥发等植物修复技术类型及植物修复机理,包括植物本身分泌特殊物质来螯合溶解难溶性金属;通过某些微生物或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体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一些土壤改良措施如螯舍剂、酸性肥料等的施用增加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效率等做了简要论述。分析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概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方法,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金属污染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传统的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治理技术具有技术要求和经济成本高,严重破坏土壤结构等缺点,不适于低浓度、大范围污染土壤的治理及应用.与之相比较,植物修复以其修复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独特的优势正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就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植物修复的原理与优缺点及其研究展望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盘古山钨矿尾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的调查分析,了解了生长在污染土壤中的6种植物对Mn,Cr,Pb等重金属的耐受及吸收性。结果表明夹竹桃对Mn的吸收性很好,梧桐对Mn,Cr,Pb的吸收性较高,松树对重金属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对植物提取、植物钝化和植物挥发等植物修复技术类型及植物修复机理,包括植物本身分泌特殊物质来螯合溶解难溶性金属;通过某些微生物或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体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通过一些土壤改良措施如螯合剂、酸性肥料等的施用增加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效率等做了简要论述。分析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新兴的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绿色植物来固定、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或清除其对环境的毒害;与传统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比,该技术由于具有成长低、不破坏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易为大众接受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系统地介绍了植物修复的类型、机理、优缺点、基因工程在提高植物修复能力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超积累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吸收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积累植物的不断发现,使植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有可能成为现实,对植物的忍耐性、超量吸收以及解毒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晚近10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晚近 10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基础研究及在研究过程中表征重金属污染的若干指数 ,简要地说明了重金属对动物、植物造成的危害并分析了影响重金属污染的若干因素 .重点阐述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植物萃取、根际过滤、植物挥发和植物固定 ) ,剖析了该法的优势与不足 ,最后指出该方法未来的研究趋势 .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该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植物修复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工程培育植物来修复重金属土壤环境的技术,它是通过植物系统及根际微生物群落来移去、挥发或稳定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可盈利、对土壤环境扰动小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4种植物修复技术,论述国内外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现状,重点涉及植物提取和稳定2方面。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生理特性适合规模性应用,而与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修复方式结合能更好地提高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强化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刘雷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7,25(2):229-232
由于植物修复效率的限制性因素较多,影响了其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修复强化措施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南方主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南方主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同一树种中Pb、Cd、Hg、As的含量差异较大,相同元素在不同树种中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树种的重金属含量一般随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即从高至低依次为市区、近郊、远郊,市区树种中Pb、Cd、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比远郊的增加62%、103%、187%、104%.垂枝榕(Ficus beniamina 'Exotica')、菩提树(F.religiosa)、凤凰木(Delonix regi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分别对Pb、Cd、Hg、As的积累作用较大,宜用这些树木进行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南洋杉、高山榕(F.altissima)、小叶榕(F.microcarpa)分别对Pb、Cd、Hg、As的抗性最小、即敏感性最强,可用于重金属污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