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水包油包水(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覆次血红素六肽(DhHP-6)的2种聚酯微球.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体外缓释行为、 高效液相(HPLC)检测、 酶活力测定和初步的动物实验等表征, 综合评价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及体内生物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 载药微球球体圆整, 粒径分布均匀, 载药量高, 能够实现体外缓释, 并对细胞过氧化损伤和小鼠脑缺血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两端带有碳碳双键的聚己内酯为生物可降解交联剂,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生物可降解的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研究了此水凝胶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胀率及通过对其透光率的测试研究了水凝胶体系的温度响应性.以此水凝胶体系作为载体研究了PTHrP1-34(甲状旁腺相关肽)在不同温度下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体外模拟释放表明,此水凝胶载药体系能实现PTHrP 1-34长达13天的持续释放,基于PTHrP1-34具有能够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和数量并能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同时这种有益效果取决于低剂量及间歇给药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十八醇为引发剂,分别以右旋丙交酯和左旋丙交酯与乙交酯为原料,在真空条件下经本体熔融开环聚合制备了系列右旋丙交酯聚合物(E)和左旋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F),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利用DSC研究了E和F共混物(M)的结晶性能,结果表明,E和F能形成具有较高熔点的立构复合物(SC),其形成能力随E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且SC的含量在E和F共混比为49∶51附近出现极大值。  相似文献   

4.
5.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1,4-丁二醇为引发剂,在高温、高真空条件下本体熔融开环聚合制备了聚乙交酯(PGA)、聚L-丙交酯(PLLA)及其不同比例的共聚物(PLGA).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乌氏黏度计、凝胶渗透色谱仪(GPC)、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流变仪等对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热性能、结晶性、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LGA和PLLA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窄的分子量分布;PGA、PLLA、PLGA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随着PLGA中PGA单元的增加,分解温度逐渐升高.直接熔融合成的PGA在各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都不理想,用二甲基亚砜(DMSO)重结晶后的PGA在六氟异丙醇(HFIP)中的溶解度增大;PGA、PLLA具有较高的结晶度,而PLGA以非晶态存在,DMSO重结晶后的PGA的结晶度降低.PGA、PLLA、PLGA的熔体均是剪切变稀流体,但PGA、PLLA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PLGA具有较高的损耗模量.相对于PGA和PLLA,无规共聚的PLGA易纯化,并且柔性较好,更易加工,因此PLGA是更适宜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对单体残留量测定结果的影响,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正己烷为沉淀剂,进行了题示项目的研究.取样品约0.1 g,加7 mL二氯甲烷(溶剂)溶解后,置于10 mL容量瓶中,加正己烷(沉淀剂)稀释至刻度.摇匀并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以Agilent HP-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上述溶液中乙交酯和丙交酯两种单体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溶解沉淀法,有效降低直接进样法所带来的系统污染,也大幅提高了检测准确度.两种单体的质量浓度在0.005~0.060 g·L^(-1)内均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乙交酯和丙交酯的检出限(3S/N)分别为2.0,1.0 mg·L^(-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0%,101%.对混合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进行精密度试验,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3.0%.方法用于分析3批样品,两种单体残留量均小于0.050%.  相似文献   

7.
对生物可吸收聚(丙交酯-co-乙交酯)(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与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物体系进行了电纺.研究了PLGA的浓度,-βTCP与PLGA比例,加料速度,电压,喷头与接收体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对电纺过程的影响,制备出纳米纤维膜,并用扫描电镜(SEM)等对纤维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电纺溶液浓度越高,或者加料速度越快,纳米纤维的直径越粗.力学实验显示,复合物中-βTCP的含量增加使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的交联微球[poly(St-co-HEMA)], 利用其活性羟基, 引发D,L-丙交酯单体的开环聚合, 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疏水性毛发状微球, 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热失重分析等技术表征微球结构. 结果表明, 采用此方法不但能够成功地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壳层厚度的疏水性毛发状聚合物微球, 而且随着D,L-丙交酯单体用量的增加, 微球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能力显著提高. 实验结果证明, 该方法是一种在聚合物微球表面生成高效、可控接枝疏水性大分子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修饰PLGA阳离子型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单乳化-溶剂(O/W)挥发技术制备表面带正电荷的壳聚糖(CHS)修饰聚乙/丙交酯(PLGA)纳米微球(PLGA/CHS),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纳米微球的制备条件. 结果表明, 微球粒径可控制在150~200 nm内, 在pH=4时, 纳米微球表面电位最高为55 mV. 影响微球粒径的主要因素是聚合物的浓度, CHS的分子量和浓度以及介质的pH值对微球表面电位也有明显影响. 制备粒径较小而表面电位较高的PLGA/CHS纳米微球条件为: ρ(CHS)=3 mg/mL, ρ(PLGA)=10 mg/mL, Vo/Va=1/4. SEM图像显示经CHS修饰的PLGA的纳米微球形状规整, 荧光显微观察和XPS分析结果证实CHS包覆于微球表面.  相似文献   

10.
聚羟基丁酸酯缓释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以安定为模药的缓释微球,讨论了药物与载体之比对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制备微球条件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微球平均粒径为30~40 μm,粒径分布在 1~1.5之间,最大载药量为19.51%;最高包封率为67.11%;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呈"两相"释放特征并拌随初始的"突释效应".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皱缩表观形态结构,微球内部横断面具有孔道与孔洞,在4℃与室温(20~25 ℃)条件下密封,避光环境下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分散聚合制备粒度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微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中描述了粒度均匀的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微球的制备,所采用的是分散聚合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溶剂体系、单体浓度、引发剂类型与浓度、稳定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各种聚合参数,对聚合产物粒度及其分散性的影响.在优化反应条件的基础上,制备出了微米级(1~8μm)粒度均匀性基本呈现单分散的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聚(DL-丙交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β-环糊精(β-CD)为接枝骨架、DL-丙交酯(DLLA)为接枝单体,三乙胺为催化剂,合成了β-环糊精/聚(DL-丙交酯)接枝共聚物(PCDLA).利用IR、1H-NMR、DSC、WXRD和GPC等方法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并研究了反应投料比对单体转化率(C%)、接枝率(G%)和接枝效率(G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乙胺催化下,DL-丙交酯与β-环糊精能够发生聚合反应得到接枝共聚物,当DL-丙交酯与β-环糊精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30∶1,反应时间为10h时,接枝反应的接枝率(G%)和接枝效率(GE%)可分别达到182·9%和21·4%.随着接枝共聚物中β-环糊精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亲水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3.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丙交酯)共聚物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纳米羟基磷灰石(HA)的羟基引发ε-已内酯(ε-CL)开环聚合,再接枝不同量的丙交酯(LA),制备了HA-P(CL-LA)复合材料.采用TEM、FT-IR、~1H-NMR、~(13)C-NMR等对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A在复合物中的分散较均匀,并且保持了原来的针状或棒状形貌;共聚物中n(ε-CL)/n(LA)随着单体投料中n(ε-CL)/n(LA)的增加而增加;样品在制备过程中没有发生丙交酯与己内酯之间的酯交换,只发生了丙交酯自身的酯交换,共聚物中丙交酯链段主要以全同序列为主.  相似文献   

14.
将载生长因子的微球和组织工程三维支架复合得到的微球-三维支架复合体系,能够实现多种生长因子的依次释放和连续释放,满足新组织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对不同量的各种生长因子的需求。在综述了微球和支架作为载体的载生长因子方法及优缺点的基础上,评述了微球-三维支架复合体系的三种制备方法,即自上而下法、复合溶结法和直接混和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对微球-三维支架复合体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阐述了微球-三维支架复合体系的释放机理,指出了微球-三维支架复合体系在理想组织修复中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环共聚合成了由D,L-丙交酯、碳酸丙二酯和聚乙二醇构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TLA),研究了PETLA胶束化及药物控释行为.嵌段共聚物和胶束通过核磁共振(1H-NMR)、荧光分光光度计、凝胶渗透色谱(GPC)、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光谱(UV)表征.实验结果发现临界胶束浓度随共聚物疏水链段长度增加而减小,胶束直径随疏水链段长度增加而增大.透射电镜照片表明载药胶束MT1直径为30~40nm,呈规则球形.体外释药表明9-NC以可控方式释放,突释后药物释放速率接近零级恒速.  相似文献   

16.
L-丙交酯-β-苹果酸共聚物的体外降解及细胞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具有功能侧基的新型生物降解高分子——— [聚 (L 丙交酯 co β 苹果酸 ) ](PLMA)在pH 7 4的磷酸缓冲溶液中的降解和鼠的 3T3成纤维细胞在共聚物膜表面的贴附及生长 .研究了不同组成的共聚物在降解过程中的失重、表面形貌、组成及分子量变化 ,发现PLMA为本体降解 ,共聚物中苹果酸含量的提高可以加速降解 ,降解过程中聚苹果酸 (PMA)链段附近的酯键先水解断裂 .鼠的 3T3成纤维细胞在聚L 丙交酯 (PLLA)均聚物和苹果酸含量为 4mol% ,8mol%和 13mol%的共聚物膜上培养 5h ,细胞贴附率分别为 4 3%、71%、80 %和 4 3% .3T3成纤维细胞在苹果酸含量为 4mol%和 8mol%的共聚物膜上的生长情况好于在PLLA均聚物和苹果酸含量为 13mol%含量的共聚物膜上的生长 .  相似文献   

17.
聚(D,L-丙交酯-β-苹果酸)(P-COOH)进行改性制得GRGDS修饰聚合物(P-GS5),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确定了材料的结构和组成.通过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发现P-GS5可明显提高内皮细胞粘附(PDLLA,45%;P-GS5,109%),改善材料的细胞亲和性;同时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也表明P-GS5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PDLLA,47%;P-GS5,18%),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用1,4-去水山梨醇固定羧基,D,L-乳酸(2)经催化聚合制得低聚乳酸(5);5经热裂解合成了丙交酯(3).最佳反应条件为:2 960 mmol,n(OH)∶n(2) =1∶15,辛酸亚锡1.2%(以2质量计算),在3.0 kPa下由90℃升温至160.0℃(2.0 h);在0.4 kPa下由160℃升温至180.0℃(0.5 h),于180.0℃反应5.0h制得5;由180.0℃逐渐升温至230.0℃进行5的裂解反应,收集180.0℃~230.0℃馏分得1,收率96.1%,纯度97.5%.  相似文献   

19.
生物降解聚酯包埋利福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释放行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生物可降解乙交酯和丙交酯的无规共聚物(PLGA)为载体,将抗结核病药利福平溶解于PLGA的有机溶液中,采用通常乳化-溶剂挥发方法制备了药物缓释微球.研究了影响微球制备的工艺条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微球及降解后的表面形态,测定了微球粒径及载药量,评价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1%的明胶为稳定剂,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粒径范围为10~30μm,微球中利福平的平均质量分数为24.3%.体外释药时间可以通过高分子的降解速率来调控,本实验的释药时间可以在42~84d之间调控,药物缓释达到了理想的零级动力学释放.因此,利福平PLGA微球具有显著的长效、恒量药物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合成聚(丙交酯-co-ε-己内酯)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针对几种不同类型催化剂的活性、安全性及其对单体催化反应的影响等进行了评述;指出催化剂在内酯开环聚合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