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pH电位法研究了在70%(v/v)乙醇-水溶液中Cd(II)与维生素D3(VD3)和乙二胺(en)或2,2'-联吡啶(bipy)在37±0.1℃和离子强度为0.10(KNO3)条件下, 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上述混合配位体系均形成稳定的1:1:1型混配配合物, 且△logK值均为较大的正值(分别为+1.06和+1.54), 但相应的logX值却并不很大(分别为2.18和2.83)。从统计效应和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间疏水相互作用, 讨论了造成这种反应常结果的可能原因, 并针对如何判断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稳定性高低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张锋  刘祁涛 《化学学报》1993,51(3):251-256
本文用pH电位法研究了在70%(v/v)乙醇-水溶液中Cd(II)与维生素D3(VD3)和乙二胺(en)或2,2'-联吡啶(bipy)在37±0.1℃和离子强度为0.10(KNO3)条件下, 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上述混合配位体系均形成稳定的1:1:1型混配配合物, 且△logK值均为较大的正值(分别为+1.06和+1.54), 但相应的logX值却并不很大(分别为2.18和2.83)。从统计效应和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间疏水相互作用, 讨论了造成这种反应常结果的可能原因, 并针对如何判断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稳定性高低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用pH电位滴定法首次研究了水溶液中三元混配配合物M(Bic)L+(M2+=Ni2+或Zn2+,L=苯并咪唑、吡啶、3,4-二甲基吡啶、异喹啉,Bic- = N,N-双(羟乙基)甘氨酸的单电荷阴离子)的稳定性.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值用ΔlgKM =lgKM(Bic)M(Bic)L-lgKMML来表示.结果表明这些三元混配配合物比统计规律所估计的要稳定得多,且ΔlgKZn 大于ΔlgKNi.三元混配配合物稳定性增大可归因于πA-πB协同作用和Zn2+配位构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谢乾  丁玉强 《合成化学》2023,(11):855-863
La2O3薄膜材料应用广泛,而制备La2O3薄膜的前驱体合成面临着挑战,多数现有前驱体热稳定性差、合成路线复杂或者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本文报道了混配型和均配型的胍基、脒基镧配合物二(N,N′-二异丙基-甲胺基胍基)一(N,N′-二异丙基戊基脒基)合镧(配合物1)和三(N,N′-二异丙基-甲胺基胍基)合镧(配合物2),通过1H NMR,13C NMR表征结构;通过热重分析(TGA)研究所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挥发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在加热至170.0℃时,其蒸气压会急剧上升;在202.0℃能产生1.0 Torr的蒸气压;在260.0℃以下该配合物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上数据说明:该配合物比较好地满足CVD工艺条件,是一种潜在的化学气相沉积前驱体;通过CVD技术,在源加热温度210℃、沉积温度为260.0℃、沉积时间为10.0 min的条件下得到约11.9 nm薄膜,SEM和XPS分析了薄膜的形貌和成分,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的纳米薄膜为高纯的La2  相似文献   

5.
采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了合成配体3,5-二甲基-DL-酪氨酸(DL-Dmtyr)与铜(Ⅱ)的二元配合物,及进一步与带正电荷或极性侧基的氨基酸配体形成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考察了甲基对稳定性的贡献;用核磁共振研究了DL-Dmtyr与铜(Ⅱ)和L-Arg混配配合物中的配体间静电氢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取代碘基后,混配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相互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铂(Ⅱ)与核苷酸NTP (NTP为腺苷5′-三磷酸和尿苷5′-三磷酸)和另一芳环系列配体ArL形成的三元混配配合物Pt(ArL)(NTP)n-(ArL=Phen, Bpy和Trp; n=2或3)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常数(I=0.1 mol/L, KNO3; 25℃).用ΔlogKPt比较了二元和三元混配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异,认为三元混配配合物稳定性的增加可归因于π-酸与π-碱之间的合作效应和分子内芳环配体的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恩君  王魁  刘祁涛 《化学学报》1993,51(7):646-651
应用pH电位法测定水溶液中CdLA型混合配体配合物和相应的单配体配合物CdL,CdL~2,CdA,CdA~2在离子强度为(0.10(KNO~3)、温度分别为15℃, 25℃, 35℃和45℃时的稳定常数,其中L为联吡啶或邻菲咯啉;A为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稳定性数据结合配体的结构表明,在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配配合物中存在着按上述配体顺序逐渐增强的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用温度系数法求出上述混配配合物形成反应的焓变ΔH,并进一步求出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 和熵变ΔS.热力学函数数据表明,较大的熵增加是上述混配配合物中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pH电位法测定水溶液中CdLA型混合配体配合物和相应的单配体配合物CdL,CdL~2,CdA,CdA~2在离子强度为(0.10(KNO~3)、温度分别为15℃, 25℃, 35℃和45℃时的稳定常数,其中L为联吡啶或邻菲咯啉;A为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稳定性数据结合配体的结构表明,在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配配合物中存在着按上述配体顺序逐渐增强的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用温度系数法求出上述混配配合物形成反应的焓变ΔH,并进一步求出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 和熵变ΔS.热力学函数数据表明,较大的熵增加是上述混配配合物中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HL的酸常数(L=苯并咪唑,吡啶,3,4-二甲基吡啶,异喹啉)以及二元配合物CuL2+和三元混配配合物Cu(Bic)L+(Bic-=Bicine的单电荷阴离子)的稳定常数.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用△lgKCu=lgKCu(Bic)Cu(Bic)L-lgKCuCuL来表示.结果表明由于δ-π协同效应和疏水作用,三元混配配合物有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前文曾报导铜(Ⅲ)-N-(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α-氨基酸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位体的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其中铜(Ⅱ)与N-(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仅形成1:1型二元配合物,且α-氨基酸为二齿配体,数据处理为半整数法.为了进一步探讨配合物中的直线自由能关系的普遍性,本文以镍(Ⅱ)、钴(Ⅱ)、锌(Ⅱ)与N-(对和间位取代苯基)亚氨基二乙酸(RPhIDA;R=CH_3O、CH_3、H、Cl)(三齿配体)形成1:2型二元配合物及其与氮三乙酸(NTA)(四齿配体)形成三元配合物来研究此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数据处理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拟合的TITFIT 程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5-(4-羧基苯氧基)烟酸配体(H2cpna)和稀土金属离子Dy3+、Ho3+、Er3+和Tm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种稀土金属配合物[M(Hcpna)(cpna)(H2O)3]n,其中M=Dy(1)、Ho (2)、Er (3)、Tm (4)。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2、3和4为同构配合物,均为一维链状结构。通过红外、元素分析以及粉末X射线衍射对所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对配合物的荧光和磁学性质开展了研究。荧光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4的荧光强度均低于配体H2cpna的荧光强度。在2~300 K温度范围内1 kOe直流电场下测试了配合物1~4的磁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2、3和4的χmT值分别为14.04、14.15、11.08和6.83 cm3·mol-1·K,与文献理论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25℃下,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了二元M(3,4Lu)2 和三元混配M(ATP)(3,4Lu)2-配合物(ATP4-=三磷酸腺苷,3,4Lu=3,4二甲基吡啶,M2 =Co2 ,Ni2 ,Cu2 或Zn2 )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三元混配配合物相对于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用M(3,4Lu)2 M(ATP)2-=M(ATP)(3,4Lu)2- M2 的平衡常数ΔlogKM(=logKM(ATP)M(ATP)(3,4Lu)-logKMM(3,4Lu))表示,结果比统计值大,这可能主要归因于三元混配配合物分子内ATP4-与3,4Lu之间的σ-π协同效应及其芳环间的堆积作用,′HNMR谱研究确证了这种堆积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应用pH电位法测定水溶液中CdLA型混合配体配合物和相应的单配体配合物cdL,CdL_2,CdA,CdA_2在离子强度为0.10(KNO_3)、温度分别为15℃,25℃,35℃和45℃时的稳定常数,其中L为联吡啶或邻菲咯啉;A为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稳定性数据结合配体的结构表明,在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混配配合物中存在着按上述配体顺序逐渐增强的配合物分子内的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用温度系数法求出上述混配配合物形成反应的焓变△H,并进一步求出反应的自由能变化△G和熵变△S。热力学函数数据表明,较大的熵增加是上述混配配合物中配体间疏水缔合作用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25℃,I=0.1mol·dm~(-3)NaClO_4的条件下,在混合溶剂[50%(v/v)二氧六环和70%(v/v)乙醇]中用pH法测定了N,N′-双(对位取代苯基)乙二胺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铜(Ⅱ),镍(Ⅱ)生成二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结果表明:在配位体的质子化常数与配合物的生成常数之间,在配位体的σ′值与Hammett方程中的取代基常数σ之间,以及稳定化因子S_f与σ值之间,均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从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在配位化学中直线自由能关系存在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3,5-三(N-α-吡啶亚甲基氨亚甲基)苯三铜(Ⅱ)配合物作为水解酶模拟物催化4-硝基苯酚醋酸酯(NA)水解动力学.在pH为7.5~9.3范围内配体与铜(Ⅱ)形成了13(配体铜离子)配合物.结果表明,催化水解速率对NA及配合物浓度皆呈一级反应,其水解速率方程v=kToba[NA]=([ML]t+[OH-]+ko+i)[NA].其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MLH-l在一定范围内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kMLH-1的最大值和kOH分别为0.266,8.57mol-1@m3@s-1,ko为NA的溶剂解常数,ko=1.28×10-6s-1(25.0±0.1℃,I=0.10,0.020Tris缓冲溶液),kMLH-1值较以前报道的配合物更大,显示该配合物催化活性更高,表明Cu(Ⅱ)配合物中的Cu…OH-是有效的亲核试剂,对底物NA酯的水解有较好的催化作用,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催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在25±0.1℃,I=0.1mol·l~(-1)KNO_3条件下,在80%(V/V)DMSO—H_2O混合溶剂中,应用pH法测定了DL—苯丙氨酸、甘氨酸、L—缬氨酸、L—丝氨酸、L—异亮氨酸、L—脯氨酸等α—氨基酸的电离常数;铜(Ⅱ)—α—氨基酸二元配合物和铜(Ⅲ)—芬布芬—α—氨基酸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使用的α—氨基酸均为生化试剂。实验发现,在Logβ_(102)与pK_b~B,logβ_(111)与pK_2~B及logβ_(111)与olgβ_(102)三对参数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用ΔlogK和Δlogβ_(111)表征了三元混配型配合物相对于二元母体配合物的稳定性.讨论了溶剂的性质、配体之间的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2-(2,4,6-Me3C6H2N=CH)C4H3NH为配体与铕配合物[(Me3Si)2N]3Eu(μ-Cl)Li(THF)3反应,合成了三价铕金属配合物[2-(2,4,6-Me3C6H2N=CH)C4H3N]3Eu(THF),以此配合物为催化剂催化芳胺与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反应,得到一系列胍产物,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催化剂用量和溶剂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铕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以2%mol的催化剂用量、在THF中加热60℃反应8 h,得到高于80%产率的相应胍产物。  相似文献   

18.
蒋才武 《化学学报》2004,62(7):692-696
合成了两个新型不对称三齿多吡啶配体,3-(1,10-菲咯啉基-2)-1,2,4-三唑(PHT), 3-(1,10-菲咯啉基-2)-5-甲基-1,2,4-三唑(PHMT),及其混配配合物[Ru(tpy)(PHT)]2+ (Ru1)和[Ru(tpy)(PHMT)]2+ (Ru2),通过元素分析、FAB-MS, ES-MS, 1H NMR, IR, UV-vis,发射光谱和电化学对它们进行了表征.运用电子吸收光谱、竞争性结合实验和粘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它们均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且Ru2与DNA的作用比Ru1与DNA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三个可真空蒸镀成膜的三元铕配合物Eu(DBM)3LN (DBM为二苯甲酰甲烷阴离子, LN代表不同邻菲洛琳衍生物), 并对其电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在配合物Eu(DBM)3L3 {L3 = 2-苯基-3-[3-(咔唑-9)丙基]咪唑[4, 5-f]1, 10-邻菲洛琳}中, 引入邻菲洛琳和咔唑基团以期分别提高材料的电子和空穴传输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对中性配体的有效修饰能够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载流子传输性和光致发光性质, 从而显著提高其电致发光性能. 双层器件ITO/TPD(40 nm)/Eu(DBM)3L3(80 nm)/Mg:Ag (200 nm)/Ag(100 nm)能够发出铕配合物的特征荧光, 启动电压为8 V, 最大亮度达561 cd/m2 (16 V). 四层器件ITO/TPD(50 nm)/[Eu(DBM) 3L3(5 nm)︰BCP(5nm)] 4/BCP(20 nm)/AlQ(10 nm)Mg0.9Ag0.1 (110 nm)/Ag(100 nm)的最大亮度达1419 cd/m2 (18 V), 也为铕配合物的特征发射.  相似文献   

20.
用5-氯邻羟苯甲醛与2-氨基-5-硝基噻唑(L1H)和4-氯苯甲醛与2-氨基-3-羟基吡啶(L2H)的反应,再用传统和微波方法将生成物与Cr髥,Co(II),Ni髤和Cu髤合成了一些席夫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FTIR,快原子轰击质谱,摩尔电导率,电子光谱,1H-NMR,ESR,磁化率,热分析,电导率和XRD等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在空气中稳定并有颜色。分析数据表明所有配合物金属与配体的比均为1∶2,配位数为4或6。原子轰击质谱和热分析数据说明了这些配合物的降解方式。XRD图给出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晶情况。席夫碱的上述金属配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和真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