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脉冲色谱H_2—O_2滴定法已用于负载型Pd催化剂分散度的测定。但对于Pd/C催化剂,由于同时存在溶解氢和溢出(Spillover)氢而使问题复杂化,至今未见该法用于Pd/C中Pd的分散度测定的报道。本文寻找出克服上述困难的方法,取得与X射线谱线宽化法基本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CO2电化学还原反应可以将CO2转化为燃料并同时实现再生能源的有效存储. 目前纳米结构的多相催化剂已经广泛应用于此反应,其中碳负载钯纳米粒子(Pd/C)表现出优异的CO2电化学还原性能. 本工作研究了钯载量对于Pd/C催化剂结构以及其催化CO2还原生成CO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不同载量的Pd/C催化剂通过液相还原方法制备,钯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碳载体上,载量并没有明显改变对纳米粒子的粒径. 在优选的电解质(0.1 mol·L-1 KHCO3)中,CO法拉第效率与载量呈现火山型曲线关系,-0.89 V时载量为20wt%的Pd/C催化剂达到最高的CO法拉第效率(91.2%). 生成CO的几何电流密度随着钯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CO转换频率具有相反的趋势,载量为2.5wt%的Pd/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转换频率. 这种载量对CO2电化学还原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主要由活性位的数量、反应动力学、中间物种的稳定性以及反应物、中间物种和产物的传质过程等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3.
用改进液相还原法制备Pd/C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改进液相还原法制备用作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FAFC)的炭载Pd(Pd/C)阳极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发现在滴加还原剂NaBH4之前,在Pd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制得的Pd/C催化剂中Pd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均比不加NaOH的小。 而且Pd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与加入的NaOH溶液和PdCl2溶液的浓度比有关。 在未加NaOH时制得的Pd/C催化剂中Pd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分别为20.2 nm和6.29,当加入的NaOH溶液和PdCl2溶液的浓度比为10时得到的Pd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适中,分别为6.7 nm和3.45,因此,制得的Pd/C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均要比其它NaOH溶液和PdCl2溶液的浓度比时制得的Pd/C催化剂要好。 且该制备方法简单,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己内酰胺(CP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用于合成纤维、锦纶帘子布、尼龙6工程塑料等.目前,我国大型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中,都采用较先进的由荷兰DSM公司发展起来的羟基胺磷酸盐肟法(HPO).合成CPL过程中主要中间原料羟胺(HYAM)的生产,是在磷酸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首先建立了脉冲色谱H2-O2滴定测Pd/C催化剂中Pd的分散度的方法。应用脉冲色谱H2-O2滴定法、萘-钠及碱滴定法、x射线谱线宽化法和磁天平法等研究了Pd/C催化剂的结构,并将其与催化剂的加氢活性相关联,初步考察了Pd/C催化剂的制备、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探讨了引起加氢反应活性差异的催化剂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Pd/C为催化剂的松香加氢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香是由松树分泌的松脂经蒸馏而得,其主要成分为枞酸型树脂酸(C19H29COOH)[1]。由于枞酸型树脂酸含有共轭双键,易与大气中的氧作用,使松香的颜色加深、质变脆、热稳定性差、品级下降。松香经催化加氢反应,改变了枞酸型树脂酸的双键结构,使其趋于脂环的稳定结构,消除了松香因共  相似文献   

7.
TA加氢精制Pd/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分别利用液相热解法和浸渍还原法制备了碳载钯纳米催化剂(Pd/C),并研究了其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与浸渍还原法相比,液相热解法得到的Pd/C催化剂虽然粒径较大,但表现出较好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和稳定性.在所制备的Pd/C催化剂基础上,通过置换欠电势沉积的Cu原子单层,获得了Pt单层修饰的Pd/C催化剂,其ORR活性较Pd/C催化剂有显著提高,且与纯Pt/C催化剂接近,而其耐久性则较纯Pt/C催化剂有显著提升,显示出Pt单层催化剂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9.
高效组合型 Pd/C 催化剂用于 Suzuki 偶联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金属 Pd2(dba)3 (dba 为二亚苄基丙酮) 还原分解法制得均匀分布的 Pd 纳米颗粒 (粒径为 3~6 nm) 混合液, 并用活性炭直接吸附得到了组合型 Pd/C 纳米催化剂.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 X 射线衍射等手段测定了催化剂表面 Pd 颗粒大小分布、晶型和化学态等. 将该催化剂用于 Suzuki 碳-碳偶联反应, 其催化活性比浸渍法制备的 Pd/C 催化剂高 2 倍以上. 以溴代芳烃为底物时, 在 80 oC 下 0.5 h 后偶联产物收率可达 98% 以上. 以邻氯硝基苯为底物时, 在 110 oC 下 1 h 后偶联产物收率可达 64%; 延长反应时间, 产物收率可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0.
 首次研究了 Pd 基催化剂上氢快速选择催化还原 NOx 反应 (快速 H2-SCR 反应). 结果表明, Pd/Al2O3 和 Pd/SiO2 催化剂表现出极高的活性, 在 200 oC 以上时 NOx 转化率可达 100%; 但 Pd/MgO 催化剂在整个考察温度范围均没有活性, 这表明载体对催化剂快速 H2-SCR 活性有决定性作用. 与常规 H2-SCR 反应相比, 快速 H2-SCR 反应明显提高了 NOx 的消除效率.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 快速 H2-SCR 反应活性的提高来源于加速生成的氨物种以及后续反应速率的加快.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Pd含量为1 wt%、不同Pb/Pd摩尔比的γ-Al2O3负载Pd-Pb双金属催化剂,并用于常压、45°C和pH =11条件下H2O2氧化甘油反应中.催化剂的形貌和分散度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电子散射谱和透射电镜进行了表征;双金属催化剂中合金相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行了验证.单金属Pd催化剂上反应结束后甘油转化率为19%,但随着Pb的加入甘油转化率增大到约100%.所制四个不同Pb/Pd原子比的双金属催化剂PdPb0.25, PdPb0.50, PdPb1.00和PdPb1.60均可氧化甘油至二羟基丙酮(DIHA),反应结束后DIHA选择性分别可达59%,58%,34%和25%.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废Al2O3基催化剂中Pt,Pd的ICP-AES测定新方法。以王水溶解样品,在HCl(5 95)介质中,用工作曲线法对废Al2O3基催化剂中的Pt,Pd直接进行测定,不需进行基体匹配。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Pt 0.1μg/mL,P 0.045μ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Pt 95.2%-105.5%,Pd 95.3%-100.6%;RSD(n=6)均<9%。  相似文献   

13.
乙酸、丙酸、正丁酸、百二酸、马来酸、柠檬酸和H2PdCl4在γ-Al2O3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H2PdCl4在Al2O3上的平衡吸附量受溶液pH值的影响,在pH1.9-3.2范围内,pH值愈高,平衡吸附量愈大。多元有机酸对H2PdCl4在Al2O3上吸附的抑制作用比一元酸大,这一性质决定了由H2PdCl4溶液浸渍Al2O3时用多元酸(除马来酸外)作竞争吸附剂,可使Pd在Al2O3球上呈蛋白型和蛋黄型分布。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不同浓度(0~67%)的硝酸对活性炭载体进行预处理,以H2PdCl4为前驱体,用浸渍法制备理论负载量为5%的Pd/C催化剂.浸渍过程中的吸附实验表明,Pd前驱体的平衡吸附量随预处理硝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尤其是浓硝酸预处理的活性炭载体,其上仅有62.54%的Pd前驱体吸附,而37.46%的Pd前驱体仍在水浆液中.分析发现,Pd前驱体的平衡吸附量主要取决于活性炭的零电荷点,表面电荷模型能较好地描述Pd前驱体的吸附规律.当使用浓度≤5%的硝酸进行预处理时,Pd的粒径随硝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硝酸浓度继续增加时,Pd粒径急剧增大.Pd前驱体的平衡吸附量与Pd粒径的大小无直接关系,而Pd前驱体在活性炭表面上吸附物种及数量的不同也对Pd粒径的大小产生影响.活性炭表面基团的增加抑制了PdClyx-吸附物种的生成.当使用≤5%的硝酸处理活性炭时,Pd前驱体的吸附形态主要为PdClxy-和Pd0;当硝酸浓度>5%时,没有检测到PdClyx-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钛酸四丁酯前驱体水热合成制备纳米TiO2颗粒,在TiO2和Vulcan XC-72活性炭复合载体上液相还原负载Pd纳米颗粒,制得Pd/TiO2/C复合催化剂. 通过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其具有面心立方结构,Pd金属粒子(粒径约3 ~ 4 nm)均匀分散在锐钛矿型的纳米TiO2和活性炭的复合载体上. 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曲线测试表明,与相同Pd载量的Pd/C相比,20% Pd载量的Pd/TiO2/C颗粒在常温常压下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有很高活性和稳定性. 这主要归功于纳米TiO2改变了Pd表面的电子特性,且增大了其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16.
Pd/C催化剂在处理NO反应中的催化行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学中  杨向光  吴越 《催化学报》1998,19(3):191-195
研究了不同活性炭负载的Pd催化剂在NO+CO反应中和单独处理NO时的催化行为。结果表明,Pd的引入可大大提高催化活性,且活性与Pd含量呈顺变关系。不同的载体对催化剂活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metallic Cu modified n-p coupled semiconductor Cu/ZnO-TiO2 was prepared by the sol gel method, and its surface structure, absorptivity of ultraviolet light, chemisorption properties and photocatalytic behaviors were investigated by techniques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BET surface area (BET),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IR), UV-visible diffused reflectance spectra (UV-vis) and photo stimulated surface catalytic re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talyst is anatase TiO2 with the particle size about 10 nm. The Zn-O-Ti bond is formed and the absorption intensity in the wavelength region of 250~400 nm is enhanced through the coupling of ZnO and TiO2, while the absorption region is expanded to visible light with the UV absorbance limit shifting to the shorter wavelength region after Cu supported on the coupled semiconductor ZnO-TiO2. The adsorption states of reactan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ults of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while the bridge adsorption state of CO2 formed on Cu and Lewis acid sites Ti4+ and undissociated of C2H4 formed on Cu and Lewis base sites bridge-O are the effective intermediates to synthesize the crylic acid with the selectivity over 87% under the temperature of 100℃.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用氢溴酸消除锑、砷、锡干扰,用硫酸将铅形成硫酸铅沉淀,再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粗二氧化碲中铅量的方法。试样用硝酸、盐酸溶解,用硫酸沉淀铅,氢溴酸消除锑、砷、锡的干扰后,过滤分离其他共存元素,以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溶解硫酸铅沉淀,在pH=5.0~6.0时,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Na_2EDTA溶液滴定溶液中铅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氢溴酸加入量为15mL,酒石酸加入量为10mL,沉淀体积为50~60mL,沉淀时间1h以上时,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0%~1.1%,加标回收率为97.1%~102%,满足粗二氧化碲中铅量的生产控制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9.
Pd/C和Raney Ni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Pd/C和Raney Ni催化剂,其结构和性能经XRD,BET和SEM表征。并以呋喃加氢制备四氢呋喃为探针反应,对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催化剂用量对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aney Ni的催化活性优于Pd/C。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议(ICP-OES)测定了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中PdCl2/AC催化剂的Pd含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9×10-4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0.96%,回收率在98%~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