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苯胺蓝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苯胺蓝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有明显的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猝灭数据,由Stern-Volmer方程推断苯胺蓝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同时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常数表明苯胺蓝和人血清白蛋白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结合。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苯胺蓝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天竺葵素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天竺葵素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机理.25、30和37℃下,天竺葵素与HSA的静态猝灭速率常数分别为3.357×104,4.288×104和4.851×104L·mol-1,结合常数分别为3.24×104、...  相似文献   

3.
以光谱技术和微量热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溶液中甲磺酸培氟沙星分子及其铜离子存在时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结合作用的机制,用荧光淬灭法测得两反应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1.7 × l05L.mol-1和1.61×105L.mol-1,结合位点数1.05和1.5。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为静态猝灭。依据Fō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甲磺酸培氟沙星—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微量热法测得甲磺酸培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反应的△H≈0, △S﹥0 表明其作用力主要为疏水力,而甲磺酸培氟沙星分子在铜离子存在时与人血清白蛋白反应的△H﹤0并且△S﹥0表明主要是静电作用。由于焓熵互补的作用,两反应的自由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郭清莲a 李冉b  c 周新a  c  刘义b  c 《中国化学》2008,26(12):2207-2215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酮康唑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进行于pH = 7.40±0.1的0.1 mol∙L-1PBS磷酸缓冲溶液。实验结果表明,酮康唑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酮康唑可以有规律地使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酮康唑与白蛋白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获得了不同温度下,酮康唑与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以及∆G、∆H和∆S等热力学参数。根据所得结果可推断酮康唑与白蛋白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同时由FRET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了酮康唑与白蛋白结合位置的距离r。  相似文献   

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采用荧光光谱、位点竞争、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二苯甲酮(BP)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修正的Stern-Volmer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结合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BP对HSA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过程,氢键和范德华力是维持BP-HSA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揭示了BP在HSA上的结合位点位于亚域结构II A上的疏水腔中(site I位);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BP使HSA发生了轻微地解旋,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长春新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克海  郑学仿  郭明  曹洪玉  唐乾  杨彦杰 《化学学报》2007,65(17):1887-1891
利用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长春新碱(VCR)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荧光猝灭测得在288, 298和308 K时, VCR与H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2.14×104, 1.73×104 和1.35×104 L•mol-1, 表明VCR与HSA间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 属于静态猝灭. 计算出焓变(ΔH)为 -17.38 kJ•mol-1, 熵变(ΔS)为22.62 J•mol-1•K-1, 结合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的结果, 表明VCR与HSA相互作用时在色氨酸(Trp) 214残基和VCR分子中吲哚基间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但在 VCR和HSA 分子间以静电引力为主. 圆二色光谱(CD)的数据表明相互作用后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HSA的α-螺旋的含量从51.7%下降到32.9%, β-折叠的含量增加了9.2%.  相似文献   

7.
烟酸修饰尾式卟啉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烟酸分子修饰的自由卟啉o-(niacin)C2O-T(3p-OCH3)PP、p-(niacin)C2O-T(3p-OCH3)PP及锌配合物o-(niacin)C2O-T(3p-OCH3)PPZn、p-(niacin)C2O-T(3p-OCH3)PPZn.经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IR)光谱等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锌卟啉的最低能量构型.实验结果表明:o-(niacin)C2O-T(3p-OCH3)PPZn中侧链烟酸基团处于卟啉环上方,烟酸基团中N原子与卟啉环中Zn2+存在着Zn―N间的分子内配位作用,而p-(niacin)C2O-T(3p-OCH3)PPZn中侧链烟酸基团处于卟啉环较远的位置,一个锌卟啉的中心Zn2+与另一个锌卟啉烟酸中N原子之间存在着Zn―N间的分子间配位作用.同时,为模拟金属卟啉的生物功能,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金属锌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荧光光谱实验结果显示:金属锌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反应机理是以氢键或van der Waals力结合反应.按照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反应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等.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根皮苷(Phloriz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根皮苷能使HSA发生内源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在293、303 K和313 K下,根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163 5×105、1.774 8×105、1.193 5×105L.mol-1,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热力学分析表明根皮苷与HSA间的结合力为氢键及范德华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结合距离为3.97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根皮苷主要与HSA中的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改变色氨酸周围的局部构象;金属离子的介入会影响根皮苷与HSA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水杨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及圆二色谱法研究了具抗凝血作用的水杨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水杨酸对人血清白蛋白荧光产生猝灭现象,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通过同步荧光法和圆二色谱法发现水杨酸的存在明显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5-对羟基苯基-10,15,20-三甲氧基苯基锌(钴)卟啉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按照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反应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和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上述配合物与HSA之间形成了稳定的1∶1的复合物,并通过氢键或范德华力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药物小分子白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白杨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白杨素与HSA发生作用并形成了新的基态化合物,静态猝灭是导致HSA内源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求得不同温度 (17℃、26℃和35℃) 下白杨素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73×106、1.680×106和1.346×106 L·mol-1;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白杨素与HSA间的结合反应主要由静电引力驱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白杨素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52 nm;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杨素使得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Neodymium is applied widely in agriculture to improve crop nutrition and incidentally in fertilizers, yet little is known of its effect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The interaction of Nd3+ to HSA has been investigated mainly by fluorescence spectra,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and circular dichroism (CD) under simulativ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Fluorescence data revealed that the quenching mechanism of HSA by Nd3+ was a static quenching process and the binding constant is 5.71 × 104 L mol‐1 and 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is 1 at 292 K.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H0 = ‐20.79 kJ mol‐1, ΔG0 = ‐26.58 kJ mol‐1, and ΔS0 = 19.85 J mol‐1 K‐1) indicate that electrostatic effect between the protein and Nd3+ is the main binding force. The distance r = 2.91 nm between donor (HSA) and acceptor (Nd3+)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Förster's nonradiative energy transfer. In addition, UV–vis, CD and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Nd3+ changed the conformation of HSA.  相似文献   

13.
陈丹丹  邹嘉佳  杜传荣  罗轩  林翠梧 《化学通报》2016,79(7):623-629,644
以L-酪氨酸为原料,分别与邻甲氧基肉桂酸和间甲氧基肉桂酸进行了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两种L-酪氨酸衍生物(E)-3-(4'-羟基苯基)-2-[3″-(2-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和(E)-3-(4'-羟基苯基)-2-[3″-(3-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I),运用ESI-MS、1H NMR、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确认。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Auto Dock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化合物I和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和II对HSA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过程中伴随着非辐射能量转移。化合物I和II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HSA的结合,结合过程是自发的。Auto Dock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与HSA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合位点位于亚结构域IIA形成的疏水腔中,即site I。分子对接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以及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讨论了甲氨堞呤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出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以及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76×105L·mol-1,2.69×105L·mol-1,相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9,1.02.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供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甲氨蝶呤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药物巴比妥钠(BBTS)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运用热力学方法确定了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力的类型主要是疏水力,该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其结合常数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小,用F 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二者结合时给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r=2.76 nm,能量转移效率E=0.332,证实了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是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说明了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灿烂绿(BG)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BG与BSA在16℃、30℃、45℃三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BG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主要为静态猝灭;以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力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了BG对BSA的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荧光光谱法,在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研究了染料木苷(Genistin,G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方式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Ge可静态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二者之间的结合位点数为1.4,温度对结合常数影响不大,300K、306 K、310 K和313 K的结合常数平均为4.31×104 L...  相似文献   

18.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ADM-M)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对H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为混合猝灭过程.求得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多柔比星稀土配合物与HSA的作用力类型.同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考察了多柔比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