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检测吞噬和运动蛋白家族中的ELMO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组织芯片中75例结肠癌及相匹配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中ELMO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LMO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0.001);不同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的ELMO3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肿瘤大小、结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远处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的ELMO3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ELMO3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均呈正相关性(R=0.386、R=0.608和R=0.760,P<0.05),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增高,ELMO3的表达水平也增高。尤其是ELMO3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细胞染色强度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细胞染色强度,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ELMO3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相关,提示ELMO3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望成为结肠癌侵袭转移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2.
用ELISA测IL-12、IFN—γ水平;用原位杂交染色法测IL—12 mRNA表达;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EM—SA)测NF—AT活性。结果表明:葡萄膜炎患者PBMCIL—12、IFN—γ水平和IL—12m RNA表达以及NF—AT活性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其他眼疾病患者(P<0.01).IL—12、IFN—γ水平异常增高是葡萄膜炎患者Th1/Th2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转录水平上NF—AT活性异常增高可能与患者IFN—γ基因转录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TEAD4表达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的关系。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结合光密度分析检测目标蛋白的组织表达。通过真核表达质粒pCMV3-TEAD4转染子宫颈鳞癌SiHa细胞以获得TEAD4基因过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目标蛋白的表达。分别利用CCK-8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子宫颈鳞癌组织中TEAD4平均表达水平(0.186±0.0355)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0.0494±0.0105,P<0.001),且TEAD4的表达与子宫颈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宫旁浸润有关(P<0.05),与子宫颈鳞癌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TEAD4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94,P<0.01)。TEAD4基因转染后的宫颈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TEAD4基因转染诱导宫颈鳞癌细胞P-ERK1/2和MMP9蛋白表达上调,而ERK抑制剂(U0126)能显著抑制TEAD4诱导的MMP9上调。TEAD4高表达于子宫颈鳞癌,促进子宫颈鳞癌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TEAD4激活ERK1/2-MMP9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RP11-552E20.1-001在喉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浆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67例喉癌患者手术前后一周的血浆,以声带息肉患者血浆作对照,观察喉癌组织、转移的淋巴结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喉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联系,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探讨其诊断价值.研究发现,喉癌患者血浆Lnc RNA表达水平高于声带息肉患者,且术后较术前显著降低;喉癌组织中该链表达较癌旁组织上调,转移的淋巴结比原发病灶表达水平更高;术前血浆及喉癌组织中该链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其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7.2%.提示该Lnc RNA可能是喉癌诊断的潜在标记物,并在喉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羧甲基茯苓多糖上调HBV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羧甲基茯苓多糖(CMP)腹腔注射,摘取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MTT(噻唑蓝粉剂)法观察CMP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转基因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DC),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以及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γ的含量.CMP在0~500mg/L浓度对HBV转基因小鼠无毒性作用,并能显著促进HBV转基因小鼠DC分泌IL-12,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显著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并抑制IL-10的分泌,从而上调DC功能.  相似文献   

6.
经过筛选和连续传代,建立了稳定的猪瘟病毒野强毒株(csFv22)感染猪肾传代细胞系(PK—15)的持续感染细胞模型,获得csFV22—PK15病毒持续感染的传代细胞株.用免疫荧光技术、RT—PcR技术、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研究了csFV22—PK15细胞株连续传代中病毒在细胞内持续感染的基本特性.结果显示传代细胞表现为病毒持续感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探讨携载p53和IL-12的重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Oncolytic Herpes Simplex Virus-1,oHSV) MH1004和MH1006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和肺转移瘤的治疗作用.蚀斑法和MTT法分析重组oHSV对结肠癌细胞CT26的感染和溶瘤特性;小鼠背部皮下注射CT26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重组oHSV后分析小鼠血清中IL-12含量,观察肿瘤大小和小鼠生存率;小鼠尾静脉注射CT26建立肺转移模型,尾静脉注射重组oHSV后显微观察肺组织中肿瘤细胞浸润,观察肺脏肿瘤结节和小鼠生存率.重组oHSV能够感染CT26并高效复制和抑制肿瘤细胞.皮下移植瘤小鼠治疗12 d后观察到抑瘤效应,MH1004和MH1006组21 d时肿瘤体积(2 477.31±2 017.02 mm~3和1 414.36±1 639.19 mm~3)均极显著小于Mock组(7 682.92±2 648.74 mm~3)(P 0.01),42 d时生存率(均为100%)明显高于HSV-wt和Mock组(均为50%);MH1006组小鼠血清中IL-12含量增加,第16 d时极显著高于Mock组(P 0.01);治疗后肿瘤消失小鼠血清中IL-12含量明显增高.肺转移瘤小鼠治疗后,MH1004和MH1006组小鼠肺脏肿瘤结节数在治疗5 d、9 d和13 d时均极显著低于Mock组(P 0.01),13 d极显著低于HSV-wt组(P 0.01),且o HSV治疗小鼠肺组织浸润的肿瘤细胞明显减少;60 d时MH1004组、MH1006组、HSV-wt组和Mock组的生存率依次为83.3%、66.7%、66.7%和50%,MH1004组和MH1006组死亡小鼠肺脏肿瘤结节少于Mock组和HSV-wt组.携载IL-12和p53的重组o HSV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小鼠结肠癌肺转移瘤效果显著,该研究为转移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比较了悬浮培养的中国红豆杉细胞合成紫杉醇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并从紫杉醇合成期细胞中分离出一个特异表达的cDNA克隆TS1.TS1长度为638bp,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它代表一新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426429),将此新基因命名为TS1-FL.开放读框分析结果表明Tsl拥有一个不完整的开放读框,蛋白质同源性检索没有发现与TS1翻译序列有较大同源性的蛋白质.对此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可揭示它在紫杉醇生物合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通过Lectin法分析uNK细胞在人妊娠早、晚期母胎界面的分布变化。结果发现:(1)在妊娠早期的蜕膜中,uNK细胞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熟uNK细胞,细胞体积较大,胞浆和胞膜呈现强烈的棕黄色染色,分布于蜕膜的血管中。另一种是未成熟uNK细胞,细胞体积较小,胞核呈现黄色染色,分布于蜕膜细胞之间。(2)在妊娠早期的绒毛组织中,uNK主要是未成熟uNK,分布于绒毛间质之间。(3)与妊娠早期蜕膜的uNK细胞数相比,至妊娠晚期,蜕膜的u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4)在妊娠晚期,绒毛组织不表达uNK细胞。结论:uNK细胞主要分布于子宫蜕膜组织,且随着妊娠的进展,其表达数量明显下降。这种时空性的表达变化可能与其在调控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血管重建及免疫耐受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探针染色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研究丝裂霉素诱导CHO-K1细胞凋亡及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丝裂霉素处理CHO-K1细胞后,细胞核质收缩凝集,核碎裂及出现凋亡小体;琼脂糖电泳呈现典型的DNA梯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峰(亚G1峰),分别用10,15,20,25mg/L丝裂霉素处理CHO-K1细胞,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76%,9.20%,14.51%,37.46%,且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显示两者的正相关性;作用浓度相同而改变处理时间时.发现细胞凋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显示随着丝裂霉素浓度提高或作用时间延长,G1-S期细胞百分比降低,G2/M期细胞百分比升高,Ap峰与G1-S期负相关,与G2/M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在扩增、克隆PRVtk、gH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tk和gH基因片段的转移载体质粒pTK2.5.以PRV糖蛋白gG启动子(PgG)为控制外源基因表达的启动子,以E.colilacZ为报道基因,用其替换pTK2.5质粒tk区的Sall与Xhol之间的序列,构建了转移载体质粒pTK.LacZ.瞬时表达证实,转染细胞的pTK—lacZ质粒在野生型PRV感染的情况下,能有效表达β-Gal酶活性.将pTK.1acZ转染BHK21细胞后再以PRV感染进行同源重组,在143TK-细胞上经5.溴脱氧尿苷选择,Vero细胞纯化,X-GaI染色,蓝斑筛选,分离到重组体PRV(rPRV).rPRV与野生型PRV在细胞上具有类似的生长特性,且经过连续传代的rPRV仍能稳定的表达β-Gal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酶2A抑癌因子(CIP2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106例NSCLC患者,均在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本方案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手术切除癌组织和匹配的癌旁无瘤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上述病理标本中CIP2A蛋白的表达情况.随访3年,生存时间按月计算,总体生存时间计算从手术日期到死亡或未次随访日期;无瘤生存时间的截止点以术后首次CT、超声、核磁等影像学证实肿瘤复发或转移.失访病例和非肿瘤原因死亡病例按统计学要求以截尾数据处理.观察CIP2A蛋白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用统计学方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其中男性75例,女性31例,年龄:26~85岁,平均(64.18±10.33)岁,体重指数(22.13±1.35)kg﹒m2.106例患者中,有10例失访,剩余96例患者完成研究,随访率为85.71%.截至末次随访时间,43例(44.79%)患者死于原发性肿瘤,53例(55.21%)继续存活.按TNM分期分期,I期患者43例,II期患者30例,IIIa患者期18例,IIIb患者期13例,IV期患者2例.腺癌45例,鳞癌38例,大细胞癌10例,腺鳞癌13例.在癌组织标本中高表达23例,中表达31例,低表达21例,21例无表达,表达率为78.13%;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31例,无表达65例,表达率为32.29%.CIP2A的蛋白表达在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CIP2A高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IP2A蛋白表达与3年总生存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CIP2A蛋白表达不是3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IP2A蛋白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且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但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IP2A不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其他因素协同影响NSCL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羧甲基茯苓多糖上调HBV转基因小鼠权突状细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羧甲基茯苓多糖(CMP)腹腔注射,摘取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脾脏,制备淋巴细胞,MTT(噻唑蓝粉剂)法观察CMP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转基因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DC),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以及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淋巴细胞分泌IL-10、IFN-γ的含量.CMP在0~500 mg/L浓度对HBV转基因小鼠无毒性作用,并能显著促进HBV转基因小鼠DC分泌IL-12,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显著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IFN-γ并抑制IL-10的分泌,从而上调DC功能.  相似文献   

14.
观察小鼠于动情周期不同阶段腹腔注射(ip)脂多糖(LPS)时血浆TNFα含量及肝脏、腹腔巨噬细胞和卵巢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用阴道涂片确定小鼠的动情周期,分别于动情期、动情后期和动情间期ip LPS,10小时(h)后,用RIA法测定血浆TNFα和E2、P含量的变化,RT—PCR法测定肝脏、腹腔巨噬细胞和卵巢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血浆TNFα含量于动情期(此时E2含量较高)和动情后期(此时P含量较低高)ip LPS无明显变化,于动情间期(此时E2和P含量均较低)ipLPS则明显现升高(P〈0.01);RT—PCR结果显示,正常肝脏、腹腔巨噬细胞和卵巢组织中TNFα mRNA于动情期和动情后期表达很弱或未检测到,于动情间期表达增强;动情周期不同阶段ipLPS后,上述细胞和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均有所升高,但于动情间期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动情期和动情后期(分别P〈0.01)。动情期和动情后期由于较高水平的E2和P含量对LPS诱导的TNFα mRNA表达和TNFα含量的升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鱼类细胞电融合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89年,C.L草鱼(Ctenopharyngodou idellus)尾鳍组织HGC-87细胞为材料,应用自制$P-88型细胞电融合仪,对鱼类细胞的电融合条件进行研究.草鱼细胞电融合时,需要较高的脉冲场强,低于4 KV/c二时,细胞很少发生融合.场强为lOKV/cm,脉宽60-100 us,连续3 - 7个脉冲,融合率可达80男,融合后存活率达85-90男.电场介质为3劣甘露醇液,含一定浓度的CaCI,和MgCls, Mg十十在1 m mol/L浓度以下,能促进细胞的极化,但融合时细胞易被电击击破.Ca++在1 m mol/L浓度以下,有利于细胞极化成串.融合细胞经21天培养后仍存活,有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16.
通过mRNA差异显示法获得了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SPC-A1细胞相关的52个表达序列标签(EST)片段,其中的一个EST片段g10-1在RSV感染后的细胞中高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原理和方法对g10-1进行了鉴定后预测这是一个新基因片段,经电子克隆获得了761bp的延伸产物,并且通过了实验验证.该基因片段含有一个典型的54个氨基酸的ORF,命名为zlg10con,并对该序列进行了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彩色棉再生体系影响因子及抗病基因NP-1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彩色棉优良品种(棕色):新彩1号、新彩2号,以下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确立了5~6日苗龄的彩色棉下胚轴是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外植体,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重要作用,2,4—D是愈伤组织诱导中重要的激素,在附加有0.1mol/L2,4—D 0.1mol/LKT的MSB培养基上,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质地疏松、生长旺盛,有利于分化为胚性愈伤,比较了不同糖源在愈伤组织诱导中的效应,在蔗糖和葡萄糖为糖源的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为100%,但葡萄糖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生长,蔗糖的诱导效果次之;麦芽糖和乳糖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不及蔗糖和葡萄糖;甘露醇作为糖源则抑制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中,KNO3加倍和NH4NO3减半的组合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抗病基因兔防御素NP—1转化过程中。外植体经农杆菌浸染10min,共培养48h较为合适,在添加头孢霉素500mg/L、卡那霉素50mg/L的培养基中筛选抗性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海马微血管的生后发育,以组织化学DAB法、Mg^2 -ATPase法显示微血管,用生物体视学方法观测出生后1d—2a共90只不同年龄SD大鼠海马及齿状回的微血管发育。结果表明:从出生后ld—la,大鼠海马及齿状回微血管长度密度(Lv)、表面积密度(Sv)、体积密度(Vv)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主要增长发生在前36d,其中8d—22d增长最快。从出生后22d—l,微血管平均直径(D)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其中前3个月增长较快,22d—36d增长最快。齿状回、海马CAl区微血管发育落后于CA2—CA4区,腔隙分子层微血管发育落后于多形层和锥体层。2a龄老年鼠海马微血管D显著增加,Lv显著下降(P<0.05),Sv、Vv有所下降,但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