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榴果汁在加工中不同条件下色泽变化不同.本文研究了不同pH值、不同光照、不同热处理、添加L-抗坏血酸对石榴果汁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遮光或室内光照、热处理条件下,能较好的控制石榴果汁的褐变.  相似文献   

2.
余甘果汁沉淀和褐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余甘果汁在贮存过程中出现沉淀和褐变的原因,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余甘果汁生产工艺和特点,提出了防止沉淀和控制褐变反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梨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酶促褐变,影响产品色泽,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被用来研究柠檬酸、抗坏血酸、氯化钠对梨汁褐变的影响,得到梨汁加工过程中的最佳防褐变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复合抑制剂比单一抑制剂效果好,0. 22%抗坏血酸、0. 008%氯化钠和0. 50%柠檬酸混合形成的复合抑制剂的防褐变效果最好,用量较少,口感也更丰富;不仅能够较好地保存梨汁中的酚类物质,而且可以获得色泽较好的梨汁产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寻抗褐变安梨品系燕安3叶片中相关酶活性与果实抗褐变之间的关系,以燕安3和不抗褐变的对照品种燕安1,燕安2的叶片为材料,测定了POD,CAT,PPO,SOD等酶活性。结果表明:燕安3叶片中POD,CAT活性分别为(48.36±3.27)U/(g.min)和(122.65±8.34)U/(g.min),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品种;且3个安梨品种(系)叶片中POD,CAT,PPO活性由大到小的排序均为:燕安3,燕安1,燕安2;而安梨叶片中SOD活性则与果实褐变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大青葡萄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高浓度CO2短激单独处理和CO2短激协同SO2、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复合处理对果实采后生理生化特征及褐变指数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CO2单独处理组相比,CO2与SO2+1-MCP保鲜剂复合处理可有效维持贮藏期葡萄的果实色泽,保持较高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抑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和总酚含量.贮藏35 d后,对照组葡萄的褐变指数达到0.7,而复合处理组葡萄的褐变指数仅为0.2,可保持果实原有的鲜绿色.本研究为大青葡萄采后防褐变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抑制甘薯褐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将甘薯片放入 80℃的热水中处理 0 8min ,再放入由抗坏血酸、食盐和柠檬酸分别按 0 0 6 %、0 2 4 %和 0 30 %配制而成的护色液中进行护色处理 1 5min ,可明显抑制甘薯的褐变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研究枣果树上和采后转红机理的异同,通过枣果果皮酚类物质、褐变相关酶及褐变度的分析,探讨采后枣果果皮转红与褐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枣果着色面积的增大,树上枣果果皮褐变度变化较小,而采后枣果褐变度显著增大。树上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与PPO活性均呈缓慢增大趋势,而采后枣果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下降,PPO活性增加,采后枣果皮酚类物质与褐变度呈显著负相关(r壶瓶枣=-0.952**),采后枣果果皮PPO活性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r壶瓶枣=0.786*),表明采后枣果转红是酚类物质的氧化作用且PPO是褐变主要酶。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8种药剂对红豆杉愈伤组织的抗褐变影响,结果证实:活性炭(1000g/L)、水解乳蛋白(600mg/L)、植酸(100mg/L)等3种药剂的抗褐变效果最好,且对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多年生武威薄皮核桃茎尖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成分、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以及转瓶周期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和转瓶周期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均不同;为抑制褐变及保证茎尖正常分化生长,先将茎尖接种于1/2 MS+ 2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中,置于5℃冰箱中暗培养7d后取出,再转接于DKW+6-BA(1.0 mg/L) +IAA (0.01 mg/L) +5 mL20%硫代硫酸钠的培养基中,置于25℃室内光照环境下培养,每隔3~5d转换1次培养基,能有效抑制褐变.  相似文献   

10.
几种抗氧化试剂抗梨干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氧化试剂防褐变代替传统工艺中的热烫,优化了梨干生产工艺。通过实验得出护色液最佳配方为02% 柠檬酸+ 0025% 抗坏血酸+ 005% 偏重亚硫酸钠  相似文献   

11.
酶促褐变是影响切割莴苣货架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种抗褐变剂及其共同作用对切割莴苣的酶促褐变抑制的影响并探讨了MA包装对切割莴苣的货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定了苦瓜、杏复合汁饮料在储藏过程中引起非酶褐变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的Maillard反应是造成复合汁饮料储藏期间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红灯品种的樱桃果实为材料,对果实中的多酚氧化酶(PPO)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其与邻苯二酚反应后产物的吸光度值的测量,分别研究了樱桃在不同储存条件下褐变度的变化,以及温度、pH值、反应时间和氧化抑制剂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和肉桂酸等对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01mol/L的邻苯二酚作为底物,樱桃果肉PPO分别在反应温度为10℃和pH值为4.0时的活性较高,反应时间为10~15 min时活性较高,褐变程度较强.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抑制剂对樱桃果肉的PPO活性呈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以抗坏血酸的抑制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油茶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止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茶为试验材料,对其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发生及防止措施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褐化发生程度与培养温度、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无机盐含量等因素有关;较高的培养温度、培养基中较高浓度的无机盐、较高浓度的激素及木质化程度高的外植体都会促进褐化的发生;培养基中加入吸附剂能有效地抑制褐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抗坏血酸—氨基酸的体系中探讨发生非酶褐变反应后的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用偏磷酸溶液作为提取剂,采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了非酶褐变反应中的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1.00~12.00μg/mL,回归方程:C=6 721.304A-0.058 8,线性相关系数为γ=0.999 9,加标回收率96.50%~103.75%.该方法简便,干扰小,适合发生了非酶褐变反应的体系中的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红豆杉组织培养中防褐变措施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防止红豆杉细胞褐变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亚硫酸氢钠在马铃薯切片过程中防褐变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酚氧化酶(PPO)是蔬果酶促褐变的关键酶,抑制该酶活性是防止蔬果褐变的有效措施.在实验中发现NaHSO3对马铃薯PP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及在马铃薯切片护色中具有防褐变功能.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PPO催化L-多巴形成的褐变物质在475 nm波长处有特征性的吸收峰,并且该吸收峰随着NaHSO3浓度的增加明显降低.NaHSO3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不可逆效应,既可以延长酶促反应的迟滞时间,也降低了稳态的酶活力.当NaHSO3浓度增至0.12 mmol/L时,酶促反应的迟滞时间从0延长至56 s,稳态的酶活力下降了35.5%.在马铃薯切片保鲜实验中,对照组在第3天褐变指数达到2,第6天已经完全褐变,而50 mmol/L NaHSO3处理的实验组在第6天褐变指数仅为0.6,有效遏制了马铃薯切片的酶促褐变,实验显示,NaHSO3通过抑制马铃薯PPO活力实现防褐变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建立含有不同浓度果糖、酚类物质、Fe2+的水蜜桃果汁模拟体系的基础上,对水蜜桃果汁的非酶褐变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拟体系的褐变度(A420)随着果糖浓度和酚类物质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而Fe2+对A420变化的促进作用较弱;模拟体系中5-HMF含量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且不受酚类物质和Fe2+的影响,主要由体系中果糖的含量决定。  相似文献   

19.
以攀枝花苏铁的羽叶作为外植体,在含有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 结果表明:以MS+ 2,4-D 0. 2 mg/L+BA1 mg/L为最适宜培养基;2,4-D有利于诱导率的提高;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值高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BA+KT的双因子组合没有单因子的诱导效果显著;采用0.1%HgCl2消毒的外植体灭菌效果最佳;0.1%的活性炭抑制褐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模拟体系研究蜂王浆非酶褐变机制。方法以蜂王浆水溶性蛋白质、葡萄糖和没食子酸为变量构建模拟体系,通过测定模拟体系的褐变指数(A420nm)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A284nm),明确水溶性蛋白质、葡萄糖和酚类物质对蜂王浆褐变的影响。结果随加热时间延长,模拟体系的A420nm和A284nm逐渐增大,且与模拟体系中水溶性蛋白质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pH4.2时,葡萄糖发生美拉德褐变的反应活性较小。结论蜂王浆非酶褐变与美拉德反应和酚类物质氧化缩合有关,是多种褐变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