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大宝山矿山下游地区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研究了广东大宝山矿山下游地区稻田土壤重金属Cd、Zn、Pb、Cu的总量及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土壤污染是Cd和Cu为主的多金属复合污染,稻田土壤Cd、Zn、Pb和Cu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19、24494、17993和28791 mg·kg-1。4种重金属的有效性系数均较高,Pb有效性系数最高,Zn的有效性系数最低。Cd、Zn、Pb、Cu总量与其有效态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pH值对Cd、Zn、Pb、Cu的总量及有效态含量影响不大,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Zn和Cu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
施有城市污泥的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盆栽试验的植物和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长是随访泥施用量增加而增国;施用污泥的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植物重金属含量也随污泥施用量增另而提高,施用污泥的土壤加施石灰(CaO)将PH调节到6.5和7.5后,土壤有效态Ni、Zn的含量明显减少,但有效态Cr含量升高;植物对Ni、Zn、Cd的吸收大幅度降低,表现出加施石灰提高土壤P至随污泥进入土壤的Ni、Zn、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磁化率监测指标的探索研究。选择两个尾矿库、尾矿废水汇入河流的上游土壤、中游土壤以及未污染土壤分别进行磁化率测试。发现在尾矿库中,细粒沉积物中磁化率值高于粗粒,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磁化率显著高于未污染土壤。在污染河流沉积物和土壤剖面,随沉积物从土壤向底部粗砂过渡,下部粗粒沉积物的磁化率大于上部土壤,这一变化特征说明大宝山地区的原生污染可能更为严重。研究证明磁化率可以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生物修复的概念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式出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个方面的一般原理、方法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指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基本上处于试验开发阶段,其今后研究的重点为探索超积累植物修复的机理,开发土壤改良剂和生物吸附剂以增加效益,超积累植物生物学性状的改善和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以生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作用的发挥及生物修复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预料,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卢大鹏 《科技资讯》2009,(14):154-1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重金属超量累积植物提取从而彻底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点领域。生物固定技术,能够使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哆低,或者能够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降低,从而减少重金属进入农作物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施用城市污泥的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盆栽试验的植物和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表明,施用城市污泥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长量随污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施用污泥的土壤重金属(Cd、Cr、Ni、Zn)有效态含量和植物重金属含量也随污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施用污泥的土壤加施石灰(CaO)将pH调节到65和75后,土壤有效态Ni、Zn的含量明显减少,但有效态Cr含量升高;植物对Ni、Zn、Cd的吸收大幅度降低,表现出加施石灰提高土壤pH值对随污泥进入土壤的Ni、Zn、Cd的生物有效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累积与迁移,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和生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利用生物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修复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法,与其它传统物化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治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系统阐述了当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和方法,就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综述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及微生物强化超富集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旨在为提供理论帮助生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学调控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于2007年4~7月,对大宝山矿化工厂生产区(坝心区)污染农田和矿区生活区(田栋区)菜地进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125只,分属2门7纲11目.结果表明:田栋区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明显优势于坝心区。说明污染的土壤对土壤动物群落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河流淤泥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三步连续萃取法”研究了哈尔滨市何家沟淤泥样品中重金属(Cu, Pb, Zn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 结合淤泥中重金属“可利用态”分析了重金属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为淤泥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萃取性与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5种常用的单一萃取剂进行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u、Pb、Zn和Cd可萃取性研究。结果发现:中性盐CaCl2和NaNO3的萃取效率远低于其它三种具有络合(HOAc、NH4OAc)或螯合(EDTA)性质的单一萃取剂;污染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玉米和土豆)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高于中性盐CaCl2和NaNO3从土壤中萃取出来的量。这说明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和利用土壤中以可交换形式存在的这一部分重金属,而且它们也可利用以其它形式存在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吕梁山某煤矿为研究对象,在煤矿周围农田、农舍、坑口、煤矸石堆和树林带共设置31个样方,检测了Pb和Ni等7种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煤矿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结果表明:Cd、Cr、Zn、Cu和Mn的含量较低,单项污染指数小于1;Pb和Ni的含量相对较高,单项污染评价介于无污染与轻微污染之间;内梅罗综合污染水平介于安全与轻污染之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新乡市郊区蔬菜基地土壤的采样分析,借助地累积指数法、风险评估指数(Risk AsssessmentCode,RAC),分析研究了该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污染程度和其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Cd与Ni明显超出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限值(GB15618-1995),重金属Cu与Zn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限值以内,重金属Cr则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限值以内;地累积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各重金属的富集污染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Cd,Ni,Zn,Cu和Cr;RAC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几种重金属对环境的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Zn,Cu,Ni,Cr,其中Cd与Zn的环境风险较高,成为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环境风险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大宝山尾矿库向下游排放的尾矿水为酸性水,其pH值低至2.5~3.5,Cd2+、Pb2+、Zn2+和SO42-等离子含量高,对下游生态会继续造成严重污染。利用9K培养基从大宝山酸性矿山废水中分离出了氧化亚铁硫杆菌,并对其生长性能作了初步研究。在分离培养过程中生成了黄钾铁矾沉淀。黄钾铁矾的生成是溶液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实验还表明,在pH为2.0~2.5的9K培养基培养10 d后,酸性矿山废水的Cd2+、Cu2+、Pb2+、Zn2+等重金属离子含量较高,pH为3.0时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普朗铜矿土壤中铬(Cr)、镍(Ni)、砷(As)、铜(Cu)、锌(Zn)、铅(Pb)、镉(Cd)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当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7.
湛江港海域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湛江海域甲壳类、双壳类、头足类和鱼类等共7个品种体内5种重金属(Cu、Cr、Cd、Pb、Zn)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相应标准对金属含量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以及食用安全评估.调查结果显示,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海产品中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被调查的所有海产品中各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但是口虾蛄肌肉和杂色蛤软组织中Cd含量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高原采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的源贡献程度的定量化,以研究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ositive definite matrix factor,PMF)解析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各元素平均质量浓度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其中Hg、V、Cr、Cu、Zn、Cd、Pb是内蒙古土壤背景值的3...  相似文献   

19.
河流沿岸环境对粤北大宝山矿废水锰污染的环境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粤北大宝山铁多金属矿床的开发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采选产生的废液及固体废弃物堆积的淋滤酸水,携带大量重金属离子排入下游河道,严重危害矿区及其酸水流域的生态环境。从尾砂、水体、河底沉积物、土壤以及食用蔬菜等方面探讨整个环境系统对Mn的环境响应。结果表明,河流水中高含量Mn直接源于尾砂,并受水体pH的显著影响;在高pH时,河底沉积物能够大量聚集水体中的Mn,并稳定存在。在水体pH值降低时,Mn会被再次从河底沉积物中释放出来,形成河流二次污染;土壤中Mn含量和土壤pH值有良好正相关关系;在蔬菜中Mn含量与根系土中Mn总量关系不明显,这与植物对Mn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