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芩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实验从黄芩中提取黄芩苷,利用液相色谱仪测浸膏中黄芩苷的含量。分析得到最佳提取的工艺条为40%的乙醇,乙醇用量为黄芩根的10倍,提取时间为1.5h,在此条件下对黄芩苷进行4次提取得干浸膏得率为72%,黄芩苷含量为26.5%。  相似文献   

2.
刺五加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法,对刺五加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浸法中四因素对刺五加总黄酮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水浴温度>料液比,刺五加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8倍体积80%乙醇浸泡1.5 h水浴温度70℃,这些提取条件的确定为中药刺五加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是中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如何提高其得率和纯度一直是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和酸沉的方法从黄芩中提取得到高产率粗黄芩苷。  相似文献   

4.
黄芩苷是中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如何提高其得率和纯度一直是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和酸沉的方法从黄芩中提取得到高产率粗黄芩苷。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优化人面果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以干膏得率和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温度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80℃,料液比1:6,提取时间0.5 h,为人面果叶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参数.按该工艺提取次数1次,总黄酮得率可达4.96%.结论:该工艺优化了人面果叶总黄酮的提取过程,并验证了其重现性.  相似文献   

7.
以黄芩为原料、甲醇为提取剂,采用醇提酸沉法从黄芩中提取黄芩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甲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醇提条件对黄芩苷提取率的影响,结合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甲醇浓度为65%,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2.5h,料液比为1∶10,黄芩苷提取率可达到23.03%.该方法提取率高,纯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8.
微波协助萃取法提取黄芩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微型实验和微波协助萃取法提取黄芩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经实验,提取黄芩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2B2C2方案,即:用70%乙醇提取,固液比为1:100(g/ml),在900W下微波辐射30s时,总黄酮量为10.83%。  相似文献   

9.
松针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松针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比较3种松针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总黄酮含量,筛选出水提法作为工艺优化的提取方法,湿地松松针中总黄酮含量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各因素影响松针总黄酮提取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酸碱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并得到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提取温度为100 ℃,提取时间为3 h,酸碱度为pH 10.0,料液比为1 ∶ 14.最佳工艺条件下湿地松松针总黄酮的得率为(5.474 3±0.013 1)%.  相似文献   

10.
正交设计优选密蒙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云南当地密蒙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溶液浸提,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3个因素对密蒙花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密蒙花中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结果:本实验对密蒙花中总黄酮提取最佳方法为A3B3C3,即乙醇浓度为70%,浸提温度为75℃,浸提时间为3h,总黄酮提取率为14.50%.结论:采用乙醇溶液浸提法可以用于云南当地密蒙花总黄酮的提取,其中浸提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杨洁  刘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12):2784-2786
研究了黄芩提取物及其含药血清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作用。通过细胞培养,采用观察细胞病变(CPE)和活细胞染色计数法(MTT),观察清热抗感冲剂及其含药血清在Hep-2细胞中抑制RSV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芩提取物及其含药血清具有不同程度抑制RSV病毒复制作用,其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3924mg/L、1/4.35稀释度;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165mg/L、1/54稀释度;治疗指数分别为23.78、10.83。这表明黄芩提取物及其含药血清具有抑制RSV在Hep-2细胞内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黄芩提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中药黄芩提取工艺,以HPLC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并以此为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溶剂用量、浸泡时间、蒸馏时间和黄芩粒度5个因素对黄芩苷提取收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为60%,乙醇溶剂用量为70~90 mL,浸泡时间为0~3 h,回流时间为120 min,黄芩粒度取0.1~0.5 mm为最佳的提取条件.本工艺设计合理,方法方便实用,预测性强,是优化中草药提取工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黄芩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室条件下研究NaCl(0·5%)胁迫和外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对黄芩幼苗生理活动的影响.NaCl胁迫处理的幼苗与未经过NaCl胁迫处理相比,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明显下降,SOD、POD、CAT活性上升后急速下降,引起H2O2和MDA含量显著增加;外施不同浓度的SA和0·5%NaCl共同处理的黄芩幼苗与NaCl胁迫处理相比,叶绿素a、叶绿素b都有不同程度增加,H2O2和MDA含量则有不同程度降低,SOD、CAT活性上升,POD活性显著上升.其中S2,S3在提高NaCl胁迫抗性时效果最佳.以上结果表明适当浓度SA对黄芩幼苗生理活性有一定的改善,增强了植株对盐胁迫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黄芩愈伤组织和栽培黄芩的生长特性和黄芩苷积累规律.研究表明,黄芩愈伤组织的生长和黄芩苷的积累并不同步,而是先生长后合成.栽培黄芩在6~7月和8~9月有两个生长高峰期,其中6~7月的黄芩地上部分增长量最为显著,增长了582%,在此期间主要进行初级代谢,在9~10月,根部的黄芩苷含量快速积累,其含量提高了76.4%,而茎叶中的黄芩苷含量均明显减小,分别减少了33.8%和21.5%,说明黄芩生长由初级代谢向次级代谢快速转化,这与在黄芩愈伤组织中的积累规律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5.
反相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RP HPLC法对不同产地黄芩的有效部位主成分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初步分析不同产地样品之间的质量差异.色谱条件为:zorbax5μmEclipseXDB C184.6mm×250mm柱,甲醇 0.4%(体积分数)磷酸流动相,280nm紫外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黄芩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及其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首次建立了黄芩愈伤组织中黄芩苷的测定方法,并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和黄芩苷生成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愈伤组织中黄芩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ODS-C18柱,流动相:水-甲醇-磷酸(47∶53∶0.2),流速为1 mL/m in,检测波长为280 nm,室温.结果表明:黄芩苷在2.6μg/mL~120μg/mL范围内线形关系良好(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9.74%,RSD为0.85%,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稳定性好,可用于愈伤组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了4月到10月栽培黄芩生长过程中CHS(查尔酮合酶)及UBGAT(UDP-葡萄糖醛酸: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表达水平和黄芩苷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HS及UBGAT表达水平均在6月份和8月份达到高峰,而黄芩苷含量的最高峰出现在8月份.研究结果提示在黄芩栽培过程中,6月份和8月份是黄酮类合成和积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两个月加强田间管理对于提高黄芩药材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对黄芩水煎液中化学成分进行识别,发现水煎液中主要含有8种黄酮类成分。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8种化合物可能的作用靶点及其相关疾病进行了预测,发现黄芩除了与已报道的抗炎、抗肿瘤等疾病相关,还与水肿、中毒、高血压、出血、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相关,这与黄芩传统功效的泻火解毒、止血的功效相近。通过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芩可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代谢通路、脂肪细胞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5-羟色胺突触、精氨酸生物合成、钙离子信号通路发挥其多重药理活性。研究表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可为中药传统功效的挖掘及其药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寻求黄芩愈伤组织、丛芽诱导的最佳条件,分别以茎尖、茎段、叶片、带节茎段等为实验材料比较不同诱导条件对诱导率的影响;比较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增重量及生长状态.结果表明,诱导率:带节茎段要高于其它外植体;MS+6-BA0.5 mg/L +NAA0.5 mg/L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增殖最大的培养基组合;MS+6-BA1.0 mg/L +NAA0.5 mg/L为不定芽诱导最合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