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完善考虑土塞效应的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方法,采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技术与静载试验对崇启大桥北岸接线工程中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开口管桩(PHC)场地进行了现场测试.基于CPTU测试数据,结合锥尖阻力与桩端阻力的相关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开口管桩承载力的CPTU计算新方法.结果表明:当沉桩深度小于15 m时,土塞增长率随桩深增加呈线性下降的趋势.下卧层为硬土层,当沉桩深度由20 m增加到25 m时,土塞增长率从0逐渐增长到10%.管壁环面端阻计算值与CPTU测试结果的比值稳定为0.68.基于所提方法计算的管桩承载力与静载试验结果平均误差仅为4.5%,远低于国内其他规范法的计算结果,计算精度较高,值得在桩基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非饱和土临界荷载和太沙基极限承载力解析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非饱和土双应力状态变量抗剪强度统一解,综合考虑中间主应力、基质吸力和超固结比等影响,推导了非饱和土条形地基临界荷载和太沙基极限承载力解析解,并得出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基质吸力和超固结比对解析解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解析解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临界荷载公式适用于任意侧压力系数;临界荷载和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均随着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和基质吸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加;临界荷载与超固结比近似成线形递增关系,不同基质吸力所对应的临界荷载间相互平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hr-Coulomb理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因而与实际结果有误差.为此,利用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优点,建立了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统一解形式.利用此解可以合理地得出不同材料的相应解,并且能充分发挥材料自身的承载能力,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算例可以知道地基极限承载力随着中间主应力系数b的增大而显著增加,说明中间主应力对地基极限承载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吸力锚下沉过程中土塞高度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吸力锚试验模型建立了有限单元计算模型,对吸力锚下沉过程中土塞的生成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对吸力锚下沉过程中存在的渗流等因素进行了充分考虑,将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是基本可行的,对于目前国内,外对这一方面还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时候,可以用此计算方法作为吸力锚施工过程中土塞高度的预测算算。  相似文献   

5.
考虑内摩擦角影响的开口管桩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桩内土塞的存在导致开口管桩极限承载力力计算的困难,在别列赞策夫理论的基础上,将开口管桩的桩壁和桩内土塞分别按刚、柔基础对待,考虑持力层土内摩擦角对桩壁和土塞的影响,推导出了持力层为砂土的开口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公式。选取12组算例对该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持力层土的内摩擦角越大、桩长越长、桩内径越小时,土塞端阻应力和桩壁端阻应力的差值就越大;当持力层土内摩擦角大于30°时,用该表达式计算出的开口管桩极限承载力值比用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方法计算值大很多,说明用该规范计算的承载力还有很大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6.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的原则及荷载传递的规律,推导出分层土中静压桩单桩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根据广东地区的静压桩试桩资料,对公式进行了修正.利用此公式,只需知道土的干容重γ、内聚力Cp、摩擦角Ψ、压缩模量Es及土的轴向变形系数Kv,即可求得桩的承载力和荷载-沉降曲线.与实测荷载-沉降曲线对比,该公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对开口管桩的受荷机理作了简单的介绍,着重对桩端座落在持力层的管桩的承载力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目前计算开口管桩的计算方法作了陈述,提出现有计算方法的不足,同时对部分国外的开口管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优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土层中打入开口桩,土体进入桩内形成土塞,土塞效应对桩的承载能力和沉桩后的工作性状有重要影响。在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打入开、闭口模型桩,进行了17组现场模型桩试验。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得到了开、闭口桩的承载力以及土塞高度的变化情况与不同桩径、桩厚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土塞增量与桩打入深度之比(IFR)随桩长与内径之比的变化规律,线性拟合出土塞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IFR)与土塞高度与桩打入深度之比(PLR)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开口桩的承载力较同等规格的闭口桩承载力偏小,减小比例为20%-30%;土塞高度的增量随着桩径以及壁厚的增大而变大;随着管径的壁厚比越大,土塞相对高度越大;试验桩中土塞都是部分闭塞,但随着桩入土深度的继续增加,闭塞效果逐渐增强;IFR与PLR之比基本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桩承载力取决于原位土承载力、桩身的抗压强度。机型确定,锤重、管径和落距的确定,锤击过程就为打入桩的标贯过程,每米的锤击数正好反映了各层土的综合力学参数,它和终桩前的贯入度经适当的加权计算,便是该桩的原位土承载力。其与静载试验承载力相比较,可得到一个修正。经修正后的原位土承载力与基桩的桩身抗压强度的小者,就是该桩的极限承载力。通过打桩记录和发射波法检测,就能确定每支桩的实际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非极限状态下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基坑开挖工程的特点,推导出考虑位移和时间效应的土压力计算公式,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静压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义 《甘肃科技》2005,21(7):129-131
本文以讨论厦门地区某工程静压预应力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不足的原因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分析了静压桩终压控制标准中的终压力值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区别和关系,按照桩的入土深度分类。提出二者之间适用的经验估算公式,为静压桩的安全、合理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Vesic柱孔扩张理论,推导出考虑土体在初始应力状态下的散体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散体桩挤土塑性区半径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工程实例,比较分析了现场试验与理论计算的桩承载力结果,结果表明,考虑土体初始应力状态下的散体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比误差较小,可在实际工程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散体材料桩承载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受力和变形特性,考虑散体材料桩侧向变形、不同布桩方式及时间效应等对复合地基承载能力的影响,导出了基于面积比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一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并对该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了时效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时考虑时效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支盘桩试桩极限承载力的二次趋势曲线预估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二次趋势曲线对挤扩支盘桩单桩静载荷试验Q-S数据进行拟合,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继而推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二次趋势曲线模型拟合出的曲线与实测的曲线比较吻合,预测的结果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价值;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二次趋势曲线模型具有求解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算法控制参数设置简便、通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运用集对分析中的联系数的方法,对两种类似桩基的试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出这两种桩基的同一和差异的数据成分,可以对未达到极限承载力桩基进行预估,从而获得单桩极限承载力.同时用工程实例加以证实,为推断单桩极限承载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表面粘贴应变片的管桩进行静载试验,分析沿轴向的管桩轴力及侧摩擦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出倒三角的分布特征,其数值沿深度方向而逐渐减小;在含建筑垃圾土的土层中,管桩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快速降低,进入粉质黏土层后,其降幅较深层含建筑垃圾土的土层减缓;随着压桩力增加,管桩侧摩擦阻力逐渐增大,但其增幅减缓而最终达到极限值;浅层土与管桩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随着深度增加,摩擦阻力迅速增大;粉质黏土层与管桩之间的侧摩擦阻力小于底层含建筑垃圾土土层.  相似文献   

17.
运用模糊K-均值聚类算法,针对层状地基,建立基于CPTU测试数据的轴向受荷单桩承载力的预测模型,编制MATLAB程序并进行预测分析,考虑静力触探过程中沿桩长的全部连续记录数据,改进对奇异数据的处理方法,并与传统预测桩基承载力的CPT方法比较发现:该方法预测的桩基承载力更接近现场实测值,且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下伏空洞桥梁单排桩基桩端岩层极限承载力问题,基于下伏空洞单桩基础桩端岩层冲切破坏理论,假定了下伏空洞桥梁单排桩基桩端岩层的破坏模式.采用空间曲面积分得到了各桩下冲切体重叠部分侧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考虑重叠面积与桩端岩层承载力折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下伏空洞桥梁单排双桩及三桩基础桩端岩层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代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4):14719-14725
深厚填土地基因土体固结沉降导致桩基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会造成桩身的沉降量过大和承载力降低。针对能较准确计算深厚填土场地基桩负摩阻力方法研究成果不足的问题,通过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土–混凝土界面剪切试验讨论了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机理,并考虑桩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分布规律,提出结合双曲线模型和有效应力法的桩侧摩阻力分段计算模型。然后,基于桩–土体系的能量传递,建立负摩阻力条件下基桩的能量平衡方程,进而导出同时考虑桩–土相对位移和桩–土体系势能变化的桩身轴力和位移计算表达式。以某桩基现场试验项目进行计算,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所得桩身轴力沿深度变化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方法能够较准确的分析深厚填土地基中基桩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